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4.(4)出于良善处于真理的人;以及来自良善的真理的性质。通向良善的真理和来自良善的真理之间的区别(2063节)。真理本质上不是真理,除非它来自良善(4736, 10619节),因为真理从良善拥有其存在(3049, 3180, 4574, 5002, 9144节),和生命(3111, 2434, 6077节)。还因为真理是良善的形式或品质(3049, 4574, 5951, 9154节)。人所拥有的真理与人所拥有的良善直接相关;两者在他里面的量和质是一样的(2429节)。为叫真理能成为真理,它必须从仁爱与纯真的良善中获得它的本质(3111, 6013节)。来自良善的真理是属灵的真理(5951节)。来自良善的真理能与良善完全构成一体,以至于两者一起成为一个良善(4301, 7835, 10252, 10266节)。当理解力从意愿发出时,理解力与意愿构成一个心智和一个生命,因为理解力是真理的接受者,意愿是良善的接受者;但当人所思所说的,与他所意愿的不一致时,这种一体不会发生(3623节)。来自良善的真理是意愿和行为中的真理(4337, 4353, 4385, 4390节)。当真理来自良善时,这良善便在真理中拥有自己的形像(3180节)。
在整个天堂和整个世界,在它们的每个细节里面都有一个婚姻的形像(54, 718, 747, 917, 1432, 2173, 2516, 5194节);尤其在真理和良善之间(1904, 2173, 2508节)。因为宇宙万物都与真理和良善有关,以便它们能成为某种事物;并且与它们的结合有关,以便能产生任何事物(2451, 3166, 4390, 4409, 5232, 7256, 10122, 10555)。古人还建立了真理与良善之间的婚姻(1904节)。婚姻的律法是,两个人要合而为一,正如主所说的(10130, 10168—10169节)。真正的婚姻之爱出于天堂、从真理与良善的婚姻降下并存在(2728—2729节)。
人越专注于良善,并由此专注于真理,就越有智慧;然而,如果他不专注良善,智慧就不会是他的,无论他知道多少真理(3182, 3190, 4884节)。人若处于来自良善的真理,就会实际从尘世之光被提升到天堂之光,因而从模糊被提升到清晰;而另一方面,只要他知道真理,却未处于良善,就仍在尘世之光和模糊当中(3190—3191节)。人在处于并实行良善之前,甚至不知道何为良善(3325, 3330, 3336节)。当真理来自良善时,它们会跨越式地飞速增长(2846—2847, 5345节)。关于这种增长的详情(5355节)。这种增长如同一棵树结出果实,种子繁殖增多,以至于产生整个花园(1873, 2846—2847节)。智慧也增长到同等程度,并且这种增长会持续到永远(3200, 4220—4221, 5527, 5859, 6663节)。不仅如此,人还在同等程度上从良善获得真理,在同等程度上被光照,并在同等程度上在阅读圣言时处于光照(9382, 10548—10550, 10691, 10694节)。爱之良善如同火,由此而来的真理如同那火发出的光(3195, 3222, 5400, 8644, 9399, 9548, 9684节)。事实上,在天堂,真理从良善发光(5219节)。来自良善的真理,也就是智慧的基础,照着对良善的爱的质和量而增长;另一方面,来自邪恶的虚假,则照着对邪恶的爱的质和量而增长(4099节)。人若处于来自良善的真理,就会进入天使的聪明和智慧;只要他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些就隐藏在他里面,但在来世会打开(2494节)。人若处于来自良善的真理,死后就会成为一位天使(8747节)。
来自良善的真理就像世世代代(9079节)。它们按顺序排列(5339, 5343, 5530, 7408, 10303节)。对来自良善的真理的排列好比人体内的纤维和血管,因而好比它们服务生命的有用功能的复杂组织和结构(3470, 3570, 3579, 9454节)。来自良善的真理可以说形成一座城,这是由于天堂的流注(3584节)。属于主导爱的真理在中心,其余的根据它们不一致的程度或多或少地远离这个中心(3993, 4551—4552, 5530, 6028节)。对恶人来说,虚假则在中心(4551—4552节)。当真理从良善发出时,它们按天堂的形式排列(4302, 5339, 5343, 5704, 6028, 10303节)。这符合天使社群的排列秩序或模式(10303节)。一切真理,当从良善发出时,通过一种亲密关系而彼此结合,它们就像出身于同一个祖先的家族分支(2863节)。一切真理照着它所来自的良善的质和量而拥有延伸到天堂的气场(8063节)。对人来说,良善与真理的婚姻就是教会和天堂(2731, 7752—7753, 9224, 9995, 10122节)。那些其真理拥有良善在里面的人所感受到的快乐和幸福(1470节)。当真理被良善聚集在一起时,它们呈现出一个人的形像(8370节)。人无非是他自己的良善和真理,或邪恶和虚假(10298节)。
总结:人通过真理而拥有信(4353, 7178, 10367节)。人通过真理而拥有对邻之仁(4368, 7623—7624, 8034节)。人通过真理而拥有对主的爱(10143, 10153, 10310, 10578, 10645节)。人通过真理而拥有良心(1077, 2053, 9113节)。人通过真理而拥有纯真(3183, 3494, 6013节)。人通过真理而从邪恶中洁净(2799, 5954, 7044, 7918, 9088, 10229, 10237节)。人通过真理而重生(1555, 1904, 2046, 2189, 9088, 9959, 10028节)。人通过真理而拥有聪明和智慧(3182, 3190, 3387, 10064节)。天使,以及就内层,即灵而言的世人,其美丽通过真理而来(553, 3080, 4985, 5199节)。人通过真理而获得对抗邪恶和虚假的能力(3091, 4015, 10488节)。诸如存在于天堂中的那种秩序通过真理而来(3316, 3417, 3570, 5339, 5343, 5704, 6028, 10303节)。教会通过真理而来(1798—1799, 3963, 4468, 4672节)。与人同在的天堂通过真理而来(1900, 9832, 9931, 10303节)。人通过真理而成为人(3175, 3387, 8370, 10298节)。然而,这一切都通过来自良善的真理,而不是通过没有良善的真理而实现;良善来自主(2434, 4070, 4736, 5147节)。一切良善皆来自主(1614, 2016, 2904, 4151, 9981节)。
2039.“你们中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表示洁净,这从“割礼”的代表和由此衍生的含义清楚可知。割礼或割包皮在内义上表示移走并逐出那些阻碍并玷污天堂之爱的元素,即恶欲,尤其自我之爱的恶欲和这些欲望所产生的虚假。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两性生殖器官代表天堂之爱。有三种爱构成主国度的天堂事物,即:婚姻之爱,对婴孩的爱和对社群的爱或相爱。婚姻之爱是所有爱中最主要、最高的爱,因为它含有最大功用的目的在里面,即:人类的繁衍和由此而来的主国度的繁衍,它为繁衍提供繁殖的土地。接下来就是对婴孩的爱,它来源于婚姻之爱;然后是对社群的爱或相爱。凡掩盖、阻碍并玷污这些爱的,都由“包皮”来表示;因此,割包皮或割礼成为代表。事实上,恶欲和由此产生的虚假越被移除,一个人就越被洁净,天堂之爱就越能显现。自我之爱何等违背天堂之爱,并且何等污秽,这在前面已经阐述和说明(760, 1307, 1308, 1321, 1594, 2045, 2057节)。由此清楚可知,“割礼”在内义上表示洁净。
割礼仅仅是立约或结合的一个记号,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对包皮行割礼若不伴随着对心的割礼,完全等于零,毫无意义;它表示心的割礼,或洁除上述污秽的爱,这一点从以下圣言经文很明显地看出来。摩西五经:
耶和华神必给你的心和你种的心行割礼,好叫你全心全灵魂地爱耶和华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申命记30:6)
从这些话清楚可知,“给心行割礼”是指洁除污秽的爱,以便全心全灵魂地爱耶和华神或主。
耶利米书:
要开垦你们的荒地,不要撒种在荆棘中。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你们当自行割礼归耶和华,除去你们心上的包皮。(耶利米书4:3-4)
“你们当自行割礼归耶和华,除去你们心上的包皮”是指除去诸如阻碍天堂之爱的那类事物。由此也清楚可知,给心行割礼是指给包皮行割礼所表示的某种内层事物。摩西五经:
你们要给你们心上的包皮行割礼,不可再硬着颈项。耶和华为孤儿寡妇伸冤,又爱寄居者,把食物和衣裳赐给他。(申命记10:16, 18)
此处也很明显,“给心上的包皮行割礼”是指洁除污秽之爱的邪恶和源于它们的虚假。爱的天堂事物被描述为这些仁爱行为,即:“为孤儿寡妇伸冤”、“又爱寄居者,把食物和衣裳赐给他”。
耶利米书:
看哪,日子将到,我要察罚每个包皮受过割礼的,就是埃及、犹大、以东、亚扪人、摩押人,和一切住在旷野剃周围头发的,因为这一切民族都没有受割礼,以色列全家心中也没有受割礼。(耶利米书9:25-26)
这也表明割礼是表示洁净或洁除的记号。尽管这些民族被称为“包皮受过割礼的”,但仍被算在没有受割礼的民族之列,甚至包括犹太人;经上说以色列“心中没有受割礼”。在摩西五经也一样:
那时,他们未受割礼的心若谦卑了。(利未记26:41)
此处意思也一样。
“包皮”和“未受割礼的”表示不洁,这一点清楚可见于以赛亚书:
锡安哪,醒来!醒来!披上你的力量;圣城耶路撒冷啊,穿上你华美的衣服,因为未受割礼的和不洁净的,必不再进入你内。(以赛亚书52:1)
“锡安”表示属天教会,“耶路撒冷”表示属灵教会;“未受割礼的”,也就是不洁净的,不会进入这些教会。
割礼是立约的记号,或结合的标志,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很清楚地看出来:类似的事由树上的果子也要受割礼的要求来代表。对此,摩西五经上说:
你们到了迦南地,栽种各样可作食物的树木,要给它的包皮,就是它的果子行割礼。三年之久,你们要以它们为未受割礼的,是不可吃的。但第四年它所结的一切果子都要成为圣,用以赞美耶和华。(利未记19:23-24)
“果子”和“心”一样,代表并表示仁爱,这从圣言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来。因此,它们的“包皮”表示阻碍并玷污仁爱的不洁。
说来奇妙,当天上的天使从污秽的属世事物中思想洁净时,类似割礼的某种东西就极其迅速地在灵人界被代表,因为在灵人界,天使的观念逐渐转变为灵人界的代表。在犹太教会,有些代表性仪式就来源于灵人界,有些则不是。在灵人界,一些灵人看见过割礼的这种迅速代表,他们渴望被允许进入天堂。在他们被允许进入之前,这种代表先出现。这解释了为何当百姓过了约旦河,即将进入迦南地时,约书亚被吩咐给他们行割礼。百姓进入迦南地就代表允许有信的人进入天堂。
这就是为何经上吩咐行第二次割礼,对此,约书亚记描述如下: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你制造火石剑,第二次给以色列人行割礼。约书亚就制造了火石剑,在包皮山那里给以色列人行割礼。耶和华对约书亚说,我今日将埃及的羞辱从你们身上滚去了。因此,他给那地方起名叫吉甲(就是滚的意思)。(约书亚记5:2-3, 9)
“火石剑”表示他们需要吸收的真理,以便他们能由此管教并驱赶污秽的爱,因为没有真理的知识或认知,洁净是不可能的。“石头”或“火石”表示真理,这在前面已经说明(643, 1298节);“剑”论及管教邪恶的真理,这从圣言明显看出来。
9224.“你要将头生的儿子归给我”表通过它们所获得的信的一切事物,即它们也要归于主,不可归于自己。这从“头生的儿子”和“归给我”的含义清楚可知:“头生的儿子”是指教会所拥有的信的一切事物(参看2435, 6344, 7035, 7039, 7778, 8042节);“归给我”是指归于主,因为在圣言中,“耶和华”表示主。“头生的儿子”所表示的信的一切事物是指源于仁之良善的信念;因为信从该良善产生。无论从圣言,还是从教会的教义所获得的真理,它们绝无可能变成信之真理,除非有它们能被植入其中的良善存在。原因在于,首先接受真理的,是理解力,因为它看见真理,并将它们引入意愿;当这些真理在意愿中时,它们就在人里面,因为意愿才是这个人真正的自己。因此,人若以为信就是在此人意愿这些真理并出于意愿实行它们之前,与他同在的信,就大错特错了。在此之前,信之真理本身并没有生命。属于意愿的一切都被称为“良善”,因为它们是被爱着的;当在意愿中时,真理就这样变成良善,或信就这样变成仁。自古以来有两个争论一直困扰着教会。第一个就是教会的长子是信还是仁;第二个就是与仁分离之信是否带来拯救。这两个争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一个人重生之前,他能感知要成为信之事物的真理,不能感知系仁之良善的良善。因为信之真理是通过外在途径进入的,也就是说通过听闻进入,并被存在记忆里,从那里出现在理解力中。但仁之良善是通过内在途径流入的,即出于天堂经由内在人,也就是从主经由天堂流入,故感知不到,直到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开始为了良善的功用和生活的缘故而被爱;当它们属于意愿时,这一切就会发生。这就解释了为何信被视为教会的长子,又为何人们将长子的名分,即超过仁之良善的优先和优越权也归于信;而事实上,仁之良善才是优先和更高的,信之真理只是表面上如此(3325, 3494, 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701, 4925, 4926, 4928, 4930, 4977, 5351, 6256, 6269, 6272, 6273节)。
属教会的人之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陷入模糊和黑暗,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宇宙万物皆与真理和良善有关,并且无论要成为什么事物,都必须与这二者有关。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人里面有两种官能,被称为理解力和意愿,真理与理解力有关,良善与意愿有关;若与这二者无关,任何东西都不会变成人自己的。由于这些事物处在模糊和黑暗之中,而人的思维观念却建立在这类事物的基础之上,所以这个错误无法显明给属世人。然而,如果这一点说清楚了,教会成员就会从圣言如同在清晰的光中那样发现,关于仁之良善,主自己已经说了无数的话;这良善在教会中居于首位;信只存在于该良善里面,不在任何地方。仁之良善就是出于对良善的意愿而行良善。他们还会发现与仁分离之信所带来的错误,如:一个人能意愿邪恶并相信真理,因此,真理能与邪恶一致;信能使天堂的生命与一个拥有地狱生命在里面的人同在,所以这一种生命能转化为那一种生命;因此,那些在地狱里的人能被提到天堂,在天使当中过一种与他们以前的生活相反的生活。持有这些错误的人没有考虑到,有人若过一种与在世上早已获得的生活相反的生活,就会丧失生命。试图这样做的人就像那些垂死挣扎,在可怕的痛苦折磨中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像这些和其它许多错误就是由与仁分离之信的教义带来的。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