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5.一切良善和真理皆来自主。主是良善本身和真理本身(2011, 4151, 10336, 10619节)。就神性和人身而言,主是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神性真理从祂发出(3704, 3712, 4180, 4577节)。神性真理从主的神性良善发出,就像光从太阳发出(3704, 3712, 4180, 4577节)。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在天堂显为光,是一切天堂之光的源头,或说形成了一切天堂之光(3195, 3222, 5400, 8694, 9399, 9548, 9684节)。与神性良善行如一体的天堂之光,也就是神性真理,光照天使和灵人的视觉和理解力(2776, 3138节)。天堂沐浴在光和热中,因为它处于真理和良善;事实上,那里的神性真理就是光,那里的神性良善就是热(3643, 9399—9400节);也可参看《天堂与地狱》一书(126-140节)。从主的神性良善发出的神性真理形成天使天堂,并按秩序排列它(3038, 9408, 9613, 10716—10717节)。在天堂,与神性真理合一的神性良善被称为神性真理(10196节)。
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是唯一真实的事物(6880, 7004, 8200节)。一切事物都通过神性真理被制作和创造(2803, 2894, 5272, 7678节)。一切能力皆属于神性真理(8200节)。
人凭自己无法行一丁点良善,无法思想一丁点真理(874—876节)。人的理性能力凭自身无法领悟神性真理(2196, 2203, 2209节)。非来自主的真理来自人的自我,它们不是真理,只是看似真理(8868节)。
一切良善和真理皆来自主,无一来自人(1614, 2016, 2904, 4151, 9981节)。良善和真理在它们拥有主在里面的程度内而为良善和真理(2904, 3061, 8480节)。关于直接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和间接经由天使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以及对人来说,它们如何流入(7055—7056, 7058节)。主流入与人同在的良善,并通过良善流入真理(10153节)。祂通过良善流入各种真理,尤其流入纯正真理(2531, 2554节)。主不流入与良善分离的真理;就真理而言,主与人之间不存在平行关系;就良善而言,则存在平行关系(1831—1832, 3514, 3564节)。
为良善和真理而行良善和真理就是爱主爱邻(10336节)。那些处于圣言、教会和敬拜的内在之人喜欢为了良善和真理而行良善和真理;但那些处于没有内在的这些的外在之人则喜欢为自己和世界而行良善和真理(10683节)。举例说明什么叫为了良善和真理而行良善和真理(10683节)。
3316.“雅各煮汤”表示教义的大杂烩。这从“雅各”的代表和“汤”的含义清楚可知:“雅各”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3305节),因而是指属世人里面的教义;“汤”是指这些教义的大杂烩。“煮汤”表示把它们混在一起,因为在原文,这个动词严格来说与“汤”有关,就好像你说,他“烩了汤”(pottaged pottage,或 souped a soup),也就是说,把它混杂在一起。良善与真理结合的第一个状态就是本节和下面几节,直到这一章末尾所描述的。
当人正在重生,或真理与良善正在他里面结合时,他的第一个状态是:首先,真理的教义毫无秩序地被堆放在他的属世人,也就是那里被称为记忆的仓库中。那时,其中的教义好比未消化、混乱无序的大杂烩,或一种混沌。但这种混沌的存在是为了它们可以被纳入秩序,因为凡后来被纳入秩序的东西一开始都处于这种混沌状态。这就是雅各煮的汤,也就是混杂在一起的汤所表示的。这些教义不是凭自己,而是凭流入它们的良善而被纳入秩序;这良善作用于它们的程度和性质就决定了它们被纳入的秩序的程度和性质。当良善首先想要并渴望这些教义,以便可以与它们结合时,它以对真理的情感的形式出现。这就是以扫对雅各说“求你让我抿点这红的,这红的汤吧”所表示的。
诚然,这些观念似乎与字义相去甚远;然而,当世人阅读这些话,并照字义来理解时,那时与他同在的天使们根本没有汤、雅各、以扫、这红的、抿点这红的汤的任何观念。相反,他们拥有一种与属世观念完全不同,且相去甚远的属灵观念。这些人和物的观念瞬间就转变为属灵观念。圣言中的其它一切事物也一样;例如,当世人在圣言中读到饼时,天使不会感知到饼,而是瞬间想到属天之爱,也就是对主之爱,以及属于这爱的事物以取代饼;当世人在圣言中读到酒时,他们不会感知到酒,而是想到属灵之爱,也就是对邻之爱,以及属于这爱的事物以取代酒。因此,当世人读到汤或羹时,他们不会感知到汤或羹,而是想到尚未与良善结合的教义,因而想到它们被杂乱地堆放在一起。这表明天使的思维和感知是何性质和品质,也表明他们的思维和感知距离世人的何等遥远。如果世人在一种神圣状态下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如他在领圣餐时,感知到的是对主之爱,而不是饼,感知的是对邻之爱,而不是酒,那么他的思维和感知就像天使的;那时,天使们会越来越靠近他,直到最后他们能与他共享他们的思维,只要这个人同时处于良善。
“汤”或“羹”表示一个大杂烩,这一点也可从列王纪中关于先知门徒(sons of the prophets)和以利沙的阐述明显看出来:
以利沙又来到吉甲,那地正有饥荒,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他对他的仆人说,你支起大锅,给先知门徒煮汤。有一个人出去到田野掐菜,遇见一棵野葡萄树,就从上头摘了一满兜野果子而来,切在汤锅中,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倒出来给众人吃。吃汤的时候,都喊叫说,神人啊,锅中有致死的毒物!他们就不能吃了。以利沙说,拿点面来。他把面撒在锅中,说,给子民倒出来;他们就吃了,锅中就无害了。(列王纪下4:38-41)
这段经文的内义完全不同于它的字义。“那地的饥荒”表示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的匮乏(1460节);“先知门徒”表示那些教导人的人(2534节);“汤”表示胡乱堆放在一起的记忆知识或事实;“面”表示从良善发展出来的真理,或从属天之物发展出来的属灵之物(2177节)。因此,“以利沙把面撒在锅中,锅中就无害了”表示这种胡乱堆放或说混乱局面通过来自主圣言的属灵真理而得到纠正或解决;因为以利沙代表圣言方面的主(2762节)。没有这种灵义,关于汤和它因面而改变的故事在最神圣的圣言中根本不值一提。和圣言中其余的神迹一样,这个神迹的出现也是为了代表这些事物,它们都隐藏着神性事物在里面。
2196.“这门在那人后面”表示接近那时占据理性,因而在有人身或人性之物在理性里面的情况下与它分离的良善。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论到撒拉所站的这门,经上说它在“那人后面”。“在那人后面”表示没有被结合,而是在他背后。凡与某人分离之物都由一种可以说被抛在背后的东西来代表,这从来世的代表明显看出来(对此,从经历可以看出来;1393, 1875节)。这种分离在此由经上说撒拉所站的这门在“那人后面”来表达。
至于那时与主同在,并且当主与神性结合时,便与祂分离的纯人类理性真理,情况是这样:人类理性真理不理解神性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在它的理解范畴之上。事实上,这种真理与属世人里面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相通;它越从这些记忆知识或事实来看待在它自身之上的事物,就越不承认它们。因为这种真理在它无法摆脱的表象中纠缠不清;表象是从感官印象中生出的,而感官会说服人们相信神性事物本身似乎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而事实上,神性事物免除一切表象。当这些神性事物或神性概念被阐述出来时,这理性真理决不能相信它们,因为它不理解。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人若没有来自主的东西,就没有生命。这理性基于表象以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不可能有任何似乎属于他自己的生命;而事实上,当他发觉生命来自主时,才第一次真正活着。
这理性基于表象以为人所行的良善来自他自己;而事实上,良善丝毫不来自自己,都来自主。
这理性基于表象以为当人行善时,他就配得救恩;而事实上,人凭自己什么也不配得,一切功德都是主的。
当主使人远离邪恶,并把他保守在良善中时,他基于表象会以他里面只有良善、公义,甚至神圣;而事实上,人里面只有邪恶、不义和亵渎。
人基于表象以为,当他出于仁爱行善时,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来行的;而事实上,这不是出于他的意愿部分,而是出于仁爱被植入其中的理解力部分。
人基于表象以为没有世俗荣耀的荣耀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事实上,天堂的荣耀没有一丁点世俗的荣耀在里面。
人基于表象以为没有人能爱邻胜己,所有的爱都始于自己;而事实上,天堂之爱根本没有一丝自我之爱在里面。
人基于表象以为除了来自世界之光的光之外,再没有光了;而事实上,天堂里没有一丝世界之光;然而,那里的光却如此之大,以至于比世上的正午之光还要明亮上千倍。
人基于表象以为主不可能在整个天堂面前如一轮太阳那样发光;而事实上,一切天堂之光都来自祂。
人基于表象无法理解在来世,人们可以四处活动;而事实上,那里的人觉得自己和世人一样四处活动,如在自己的住处、院子和花园里活动。若被告知,如此显现的这些活动只是状态的变化,他就更不明白了。
人基于表象无法理解在我们眼前看不见的灵人和天使能被看见,也不理解他们能与世人说话;而事实上,内眼,即灵眼,看他们比世人看世人还要清楚。他们的声音同样清晰可闻,更不用说人的理性靠自己那从感官事物生出并由此变暗的微弱之光决不能相信的其它成千上万的事实了。这理性甚至在属世事物本身上也是瞎的。例如,它无法理解住在地球正对面的人怎能双脚站立、行走,或无法理解其它许多自然现象。那么,这理性在属灵和属天的事物上必是何等盲目呢?而这些事物远在属世事物之上。
由于人类理性具有这种性质,所以论到它,此处才说,当拥有神性感知的主与神性合一时,它就被分离出去。这就是撒拉(她在此是指这种理性真理)“站在帐棚门口,这门在那人后面”这句话的意思。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