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6.关于各种良善和真理。无限多样性是存在的,永远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事物(7236, 9002节)。天堂也有一种无限多样性(684, 690, 3744, 5598, 7236节)。天堂里的多样性是良善的多样性,它们是那里的一切差别的基础(3519, 3744, 3804, 3986, 4005, 4067, 4149, 4263, 7236, 7833, 7836, 9002节)。这些多样性是由真理决定的;真理多种多样,每个人都通过真理而拥有良善(3470, 3519, 3804, 4149, 6917, 7236节)。这就是天堂里的一切天使社群和社群里的一切天使是如何彼此有别的(690, 3241, 3519, 3804, 3986, 4067, 4149, 4263, 7236, 7833, 7836节)。但他们因从主所获得的爱而行如一体,并关注一个目的(457, 3986节)。
一般来说,良善和真理照层级被区分为属世,属灵和属天的(2069, 3240节)。大体上,良善和伴随的真理有三个层级,与三层天堂相匹配(4154, 10270节)。良善和真理在内在人中有三个层级,在外在人中也有三个层级(4154节)。有属世良善,文明良善和道德良善(3768节)。有些人与生俱来的属世良善在来世不是良善,除非它变成属灵良善(2463—2464, 2468, 3408, 3469, 3470, 3508, 3518, 7761节)。关于属灵的属世良善和非属灵的属世良善(4988, 4992, 5032节)。有理性真理和事实或记忆真理(1904, 1911, 2503节)。
3085.这两节经文描述了对真理的情感:它的起源、性质和引入的初始阶段。经上这样描述它的起源:“利百加出来了,她是亚伯拉罕的兄弟拿鹤妻子密迦的儿子彼土利所生的。”这些话在内义上涵盖了该情感的整个起源(参看3077, 3078节)。经上这样描述它的性质:“她的水瓶就在她的肩上。那少女容貌极其俊美。”这些话描述了它的性质(参看3079-3081节)。经上这样描述它引入的初始阶段:“她下到那泉,打满了瓶,又上来。”这一点可参看前文(3082-3084节)。
但如前所述(3057, 3078节),这些事不仅超出一般人的理解,甚至还超出受教育程度更高之人的理解;也就是说,这就是本章和接下来几章的内义所包含的那些事物的性质。其原因在于,以下观念几乎难以进入任何人的头脑,即:神性不断经由内在人流入外在人;也就是说,属天和属灵事物经由理性人流入属世人,或也可说,流入属于外在人的属世事物。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流注或这一事实:该流注不断将真理从属世人中召唤出来,提升它,并把它嫁接到存在于理性人中的良善上。既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事的发生,那么他们怎么可能知道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它以哪种方式实现的呢?这个过程因是神性活动的产物,所以涉及如此大、如此深的智慧,以至于我们甚至连它的百万分之一都不可能调查出来。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它最笼统的一面或大致轮廓。
既然如此,那么没有人会惊讶地发现,此处在内义上所包含的这些事物无法描述清楚,并且所描述的事物超出人类的理解,因为它们论述并描述了这个过程。此外,内义主要是为天使存在的,以便天堂与人类通过圣言建立联系。天使把这些事物视为给予他们极大快乐的事物,因为天上的食物只是构成聪明和智慧的一切事物。对他们来说,凡论述主的,都是智慧和聪明的祝福。
2463.“他住在一个洞里”表示虚假的良善,这从“洞”的含义清楚可知。洞是山里的一种住处,不过是一种昏暗的住处。一切住处,无论是什么样的,如房子,都表示良善(2231, 2233节);但良善的性质类似于住处的类型;此处“洞”因是一种昏暗的住处而表示一种昏暗的良善,或虚假的良善。圣言经常提到“山洞”,它们在内义上就具有这种含义,如在以赛亚书(2:19; 32:14)。它们在历史书也具有同样的含义,如当以利亚从耶洗别那里逃脱时,他进了何烈山的一个洞,在那里过夜,耶和华的话临到了他,耶和华对他说,出来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山上;他就用外衣蒙上脸,出来站在洞口(列王纪上19:9, 13)。此处“洞”在内义上表示一种模糊的良善,就是存在于试探期间的那种。他因不能承受神性而用外衣蒙上脸。类似例子也出现在历史书的其它地方,如以色列人因米甸人为自己在山中挖洞(士师记6:2);也因非利士人而藏在山洞(撒母耳记上13:6)。这些历史细节和此处摩西五经中的一样:它们在内义上都表示某种不同的东西。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