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26

26.关于各种良善和

26.关于各种良善和真理。无限多样性是存在的,永远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事物(7236, 9002节)。天堂也有一种无限多样性(684, 690, 3744, 5598, 7236节)。天堂里的多样性是良善的多样性,它们是那里的一切差别的基础(3519, 3744, 3804, 3986, 4005, 4067, 4149, 4263, 7236, 7833, 7836, 9002节)。这些多样性是由真理决定的;真理多种多样,每个人都通过真理而拥有良善(3470, 3519, 3804, 4149, 6917, 7236节)。这就是天堂里的一切天使社群和社群里的一切天使是如何彼此有别的(690, 3241, 3519, 3804, 3986, 4067, 4149, 4263, 7236, 7833, 7836节)。但他们因从主所获得的爱而行如一体,并关注一个目的(457, 3986节)。

一般来说,良善和真理照层级被区分为属世,属灵和属天的(2069, 3240节)。大体上,良善和伴随的真理有三个层级,与三层天堂相匹配(4154, 10270节)。良善和真理在内在人中有三个层级,在外在人中也有三个层级(4154节)。有属世良善,文明良善和道德良善(3768节)。有些人与生俱来的属世良善在来世不是良善,除非它变成属灵良善(2463—2464, 2468, 3408, 3469, 3470, 3508, 3518, 7761节)。关于属灵的属世良善和非属灵的属世良善(4988, 4992, 5032节)。有理性真理和事实或记忆真理(1904, 1911, 2503节)。

属天的奥秘 #5008

5008.“约瑟把衣

5008.“约瑟把衣裳丢在妇人手里”表这最外层的真理被移除。这从“丢在妇人手里”和“衣裳”的含义清楚可知:“丢在妇人手里”是指处于它的权柄和掌控之下,因为“手”表示能力,或权柄和掌控(878, 3091, 3387, 3563, 4931-4937节);由于经上说她“拉住约瑟的衣裳”,故此处所表示的是夺走;“衣裳”是指最外层的真理,如前所述(5006节)。若不通过举例说明,没有人能理解非属灵的属世真理想与属灵的属世真理结合,而后者对这种结合充满厌恶,因此便丢弃这最外层的真理,或任由它被夺走是什么意思。不过,首先要明白何为非属灵的属世真理,何为属灵的属世真理(4988, 4992节);以及这一事实:就最外层的事物而言,这二者彼此有联系,但它们决不会彼此结合。
  但如前所述,这一点需要举例说明。先举一例。教会里有这样一个非属灵的属世真理:要向穷人、寡妇、孤儿行善,向他们行善就是圣言所吩咐的仁爱。但非属灵的真理,也就是处于非属灵真理的人照字面上的称呼来理解穷人、寡妇、孤儿;而属灵的属世真理,也就是处于这种真理的人的确肯定这个非属灵的属世真理,却将对“穷人、寡妇、孤儿”的这种理解置于末位;因为他们会从心里说,事实上,并非所有自称穷人的人都是这样,其中有些穷人过着非常邪恶的生活,既不敬畏神,也不畏惧人;若非恐惧拦阻,就会冲进各种难以启齿的罪恶行径。他们还会从心里说,在圣言中,“穷人”表示那些在灵性上贫穷的人,也就是说,是那些知道并从心里承认他们没有丝毫源于自己的良善与真理,一切事物都是白白赐与他们的人。他们对“寡妇”和“孤儿”的理解也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各自具有某种不同的状态。从这个例子明显可知,对那些处于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来说,向字面上所称呼的穷人、寡妇、孤儿行善是真理的最外层;这最外层的真理就像包裹内层事物的一件衣服。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最外层真理与那些处于非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所拥有的真理是相吻合的;即便如此,这二者仍不会结合,只是彼此有联系。
  以向邻舍行善为例。那些处于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视每个人为邻舍,然而各自却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而为邻舍。他们从心里说,那些处于良善的人优先于其他人而为邻舍,当向他们行善。他们还说,那些陷入邪恶的人也是邻舍,但如果照法律惩罚这些人,便是向他们行善,因为这些惩罚有助于纠正他们,还能防止他们向善人行恶,树立坏榜样。教会中那些处于非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也说每个人都是邻舍,但他们不考虑各人成为邻舍的程度或方式。因此,他们若处于属世良善,就会不加区别地向每一个激起他们同情心的人行善,甚至重点向恶人行善,而不是向善人行善,因为恶人以其流氓无赖行为知道如何激起同情心。从这个例子也可以明显看出,这最外层的真理能将那些处于非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和那些处于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聚在一起;然而,这二者仍无法结合在一起,只是彼此有一种联系,因为这二者对于邻舍的概念和感觉是不同的。
  再举一例。那些处于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一般也会说,穷乏困苦人是指必承受天国。但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个最外层的真理,因为他们内心认为,穷乏困苦人是指那些灵性上如此的人,并且正是圣言所指的这些人承受天国。但教会中那些处于非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却说,除了那些在世上陷入贫困,生活悲惨,比其他人受更多苦的人外,没有人能承受天国。他们还将财富、重要职位和世俗快乐称为众多干扰,或使人远离天堂的手段。这个例子也说明何为最外层的真理,以及这两种属世真理之间和谐的性质;它说明,他们不会结合在一起,只是彼此有一种联系。
  再举这个例子。那些处于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将以下观点视为一个最外层的真理,即:那些在圣言中被称为神圣的事物是神圣的,如约柜与施恩座、灯台、焚香、饼、祭坛等等,以及圣殿、亚伦的衣服,也就是所谓的圣衣,尤其盛有乌陵和土明的以弗得和胸牌。然而,对于这个最外层的真理,他们所持的观念是:这些事物本身并不神圣,也没有任何圣洁被注入它们;它们只是具有代表性,也就是代表主国度的属灵和属天事物,在至高意义上代表主自己。但那些处于非属灵的属世真理之人同样称这些事物为神圣,却以为它们本身因被注入了圣洁而神圣。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两种真理的确一致,但彼此不会结合在一起;因为正如属灵人对这最外层真理的概念不同于纯属世人的,这两种真理各自所取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再举一例。对属灵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外层的真理:一切神性真理都能从圣言的字义得以证实,并且通过理性或理智概念为那些受到光照的人所知。属世人也承认这个最外层或一般真理;但他们却简单地认为,凡能从圣言得到证实,尤其他本人从圣言所证实的,都是真的。属灵人和属世人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一切神性真理都能得到证实;然而,二者看待这个一般真理的方式却不同。纯属世人以为凡他为自己所证实,或听到其他人所证实的,都是神性真理;殊不知,虚假和真理一样容易被证实,并且虚假一旦被证实,看上去就和真理一样,甚至比真理本身还像真理,因为感官幻觉会进入其中,并将其呈现在脱离天堂之光的尘世之光中。
  这也说明在属世人眼里,属灵真理的最外层是何性质,即:它就像一件衣服;还说明,当这件衣服被除去时,属世人与属灵人根本不一致,因而属灵人再没有任何用来保护自己免受属世人攻击的事物。这就是约瑟丢下自己的衣裳逃出来到外边去所表示的。因为纯属世人不承认内层真理;因此,当外层真理被夺走或除去时,这二者立刻分离。而且,属世人将属灵人用来证实最外层真理所引入的一切观念都称为虚假;因为他没有能力看清属灵人所证实的观念是不是真的。凭属世之光不可能看见属于属灵之光的事物,因为这样做违反次序。但按照次序,凭属灵之光能看见属于属世之光的事物。
  

属天的奥秘 #3518

3518.“你快到羊

3518.“你快到羊群里去”表示到还没有与神性理性结合的家生的属世良善那里去。这从“羊群”的含义清楚可知,“羊群”是指良善(343, 415, 1565节),在此是指属世良善,因为这话是向雅各说的。事实上,所表示的是家生的良善,因为它在家里;而给以扫(他表示属世层的良善,3500, 3508节)提供野味的田野表示非家生的良善。在圣言的其它地方,“羊群”论及理性层的良善;但在这种情况下,“牛群”论及属世层的良善(参看2566节)。家生的属世良善是指人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或他与生俱来的良善;这种良善与从主流入的属世层的良善截然不同。关于属世良善的定义和性质,可参看前文(3470, 3471节)。因此,为了区分这两种良善,第一种良善被称为属世层的良善,第二种良善被称为属世良善。此外,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那里获得家生的良善,这两种良善本身也不同。从父亲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内层,从母亲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外层。对主来说,这两种良善最为不同,因为祂从父所拥有的良善是神性,但祂从母所拥有的良善因遗传之恶而被玷污。主从父所拥有的属世层里面的良善是祂自己的,因为这良善是祂的生命本身,由“以扫”来代表。而主从母所拥有的属世良善因遗传之恶而被玷污,故本身是邪恶;这良善就是“家生的良善”所表示的。然而,尽管被玷污了,但家生的良善仍可为属世层的改造服务。不过,一旦完成服务,它就被弃绝。
每一个正在重生的人都是这种情况。他从主,如同从一个新父亲那里接受的良善是内层,而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外层。他从主那里接受的良善被称为属灵良善,而他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被称为属世良善。一个人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首先为他的改造服务,因为记忆知识或事实,以及之后真理的知识或认知,正是通过这良善,如同通过愉悦和快乐之物被引进来。不过,一旦它作为一种手段实现了这个目的或功用,就会被分离出去,然后属灵良善出来并显现。这一点从大量经历清楚看出来,仅举一例:当一个孩子首先开始学习时,他被求知欲驱动,起初不是为了他自己所看到的任何目的,只是出于他与生俱来的某种愉悦和快乐,以及其它激励。后来,随着他渐渐长大,他为了某种目的而被求知欲驱动,如为了战胜别人或他的竞争对手;再后来他仍为了某种世俗目的而被求知欲驱动。但当他即将重生时,他受真理的快乐和愉悦影响,或说他的求知欲源于真理的快乐和愉悦;当他正在重生时(这发生在成年时期),他的求知欲源于对真理的爱,后来则源于对良善的爱。这时,之前的目的及其快乐就一点点地被分离出去,被来自主并在他的情感中显现的内层良善所取代。由此明显可知,之前表面上看似良善的快乐充当了手段。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手段不断出现,或说新的手段不断以这种方式相互取代。
此处的情形好比一棵树。树在初期或初春开枝散叶,之后随着树龄的增长或春天的进展,这树便以鲜花装点它们;然后到了夏天,它产生果实的萌芽;这萌芽继续生长,成为果实;最后它在果实里面产生种子,这些种子就包含类似它自己的新树在里面,实际上还潜藏着整片果园或花园;如果这些种子被播下去,这片果园或花园就成为现实。这些相似性或对比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也是代表,因为整个自然界就是代表主在天上的国度,因而代表主在地上的国度,也就是教会,进而代表祂在每个重生的人里面的国度的一个舞台。由此明显可知,属世良善或家生良善虽是一种纯外在的快乐,事实上是一种世俗的快乐,但仍可作为手段而为产生可与理性层的良善结合,从而变成重生的良善或属灵良善,也就是来自主的良善的属世层良善服务。这些就是本章“以扫和雅各”所代表和表示的事。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