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6.关于各种良善和真理。无限多样性是存在的,永远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事物(7236, 9002节)。天堂也有一种无限多样性(684, 690, 3744, 5598, 7236节)。天堂里的多样性是良善的多样性,它们是那里的一切差别的基础(3519, 3744, 3804, 3986, 4005, 4067, 4149, 4263, 7236, 7833, 7836, 9002节)。这些多样性是由真理决定的;真理多种多样,每个人都通过真理而拥有良善(3470, 3519, 3804, 4149, 6917, 7236节)。这就是天堂里的一切天使社群和社群里的一切天使是如何彼此有别的(690, 3241, 3519, 3804, 3986, 4067, 4149, 4263, 7236, 7833, 7836节)。但他们因从主所获得的爱而行如一体,并关注一个目的(457, 3986节)。
一般来说,良善和真理照层级被区分为属世,属灵和属天的(2069, 3240节)。大体上,良善和伴随的真理有三个层级,与三层天堂相匹配(4154, 10270节)。良善和真理在内在人中有三个层级,在外在人中也有三个层级(4154节)。有属世良善,文明良善和道德良善(3768节)。有些人与生俱来的属世良善在来世不是良善,除非它变成属灵良善(2463—2464, 2468, 3408, 3469, 3470, 3508, 3518, 7761节)。关于属灵的属世良善和非属灵的属世良善(4988, 4992, 5032节)。有理性真理和事实或记忆真理(1904, 1911, 2503节)。
6674.“一名施弗拉,一名普阿的”表记忆知识所在的属世层的性质和状态。这从“名”的含义清楚可知,“名”是本质或性质(参看144, 145, 1896, 2009节),也指状态(1946, 2643, 3422, 4298节)。因为在圣言中,所有名字都表示事物或不同的实物,每个名字都概括地体现了它所指向的那个事物或实物的一切特征,因而体现它的性质和状态。因此,此处“施弗拉和普阿”这两个名字表示记忆知识所在的属世层的性质和状态,因为这属世层就是所论述的主题,也就是这些名字指向的实物或事物,这从前文(6673节)明显看出来。
不知道名字表示所论述的主题,或这个名字所指向的事物或实物的性质和状态的人,可能以为凡提及名字的地方,纯粹是指名字。因此,当主说到祂的名字时,他只会以为它不过是个名字而已;而事实上,这个名字是指敬拜的性质,也就是藉以敬拜祂的信与仁的一切方面,如在马太福音:
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20)
此处不是指“名”,而是指从信与仁所流入的敬拜。约翰福音: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1:12)
此处“名”也表示藉以敬拜主的信与仁。同一福音书:
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20:31)
此处意思也一样。
又:
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约翰福音14:13-14)
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祂就赐给你们。(约翰福音15:16; 16:23-24)
此处真实的意思不是说他们要奉主的名求父,而是说他们要求主自己。因为除了主的神性人身外,没有别的路通向神性良善,也就是“父”(参看3704节),这在各教会也是众所周知的。正因如此,求主自己就是照着信之真理求,凡照着这些真理所求的,都被应许,如主自己在刚才所引用的约翰福音中的经文中所说的:
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约翰福音14:14)
这一点从以下事实看得更清楚:主就是耶和华的“名”,论到这名,经上在摩西五经中如此记着说:
我差遣使者在你前面,在路上保护你;你们要在他面前谨慎,听从祂的声音,不可惹祂,因为我的名在祂中间。(出埃及记23:20-21)
约翰福音:
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约翰福音12:28)
同一福音书:
你从世上赐给我的人,我已将你的名显明与他们。我已将你的名使他们认识,还要使它被认识,使你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约翰福音17:6, 26)
从这些经文明显可知,主的神性人身就是耶和华的“名”,或祂的全部本质或品质;因此,一切神性敬拜都始于神性人身;要受敬拜的,正是这神性人身;因为人通过敬拜这人身而敬拜神性本身,否则,对神性本身的思想绝无法形成,没有这种思想,就不可能有与祂的结合。
主的“名”是构成藉以敬拜祂的信与爱的一切,这一点从以下经文看得更清楚:
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马太福音10:22)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马太福音18:5)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地产的,必要得着百倍。(马太福音19:29)
他们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马太福音21:9)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那时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路加福音13:35)
凡因你们是属基督,因我的名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必不失掉他的赏赐。(马可福音9:41)
那七十个人欢欢喜喜地回来,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耶稣对他们说,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加福音10:17, 20)
“记在天上的名”不是指名字,而是指他们的信与仁的品质。
在以下经文中,“记在生命册上的名”意思也差不多:
在撒狄,你还有几个名字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天使面前认他的名。(启示录3:4-5)
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祂按着名叫自己的羊。(约翰福音10:2-3)
耶和华对摩西说,我按名认识你。(出埃及记33:12, 17)
有许多人看见祂所行的神迹,就信了祂的名。(约翰福音2:23)
信祂的人,不受审判;不信的人已经受了审判,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翰福音3:18)
人从西方必敬畏耶和华的名。(以赛亚书59:19)
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而行。(弥迦书4:5)
摩西五经:
他们要在耶和华神所选择要立为祂名的居所敬拜祂。(申命记12:5, 11, 14)
类似的词语还出现在以赛亚书(18:7)和耶利米书(7:12),以及其它许多经文(如以赛亚书26:8, 13; 41:25; 43:7; 49:1; 50:10; 52:5; 62:2; 耶利米书23:27; 26:16; 以西结书20:14, 44; 36:21-23;弥迦书5:4;玛拉基书1:11;申命记10:8;启示录2:17; 3:12; 13:8; 14:11; 15:2; 17:8; 19:12, 13, 16; 22:3-4)。
“耶和华的名”表示藉以敬拜祂的一切,因而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从主发出的一切,这一点从祝福明显看出来:
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愿耶和华将祂的脸光照你,怜悯你;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他们要为以色列人如此奉我的名。(民数记6:23-27)
由此可见十诫的这条诫命是什么意思:
不可妄称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出埃及记20:7)
同样可以看出主祷文中愿人尊你的名为圣(马太福音6:9)是什么意思。
3469.“以扫是个四十岁的人”表示在真理的属世良善方面的一种试探状态。这从“以扫”的代表和“四十岁”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扫”是指真理的属世良善(3300, 3302, 3322节);“四十岁”是指试探的状态。“四十”表示试探(参看730, 862, 2272节),“岁”(即年)表示状态(487, 488, 493, 893节)。关于以扫的这些细节之所以紧跟在亚比米勒和以撒的故事之后,是因为主题一直是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的人,也就是那些照着取自圣言字义的教义事物生活的人,因为这些人由“亚比米勒、亚户撒和非各”来表示,如前面各处所述(3447, 3448, 3451, 3463节)。
因此,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或照教义事物生活的人在内层事物,也就是他们的理性概念或事物方面重生了,但在外层事物,也就是他们的属世事物方面还没有重生,因为人的理性先于其属世部分重生,或说在他的属世部分重生之前,他的理性部分先重生(3286, 3288节)。属世部分完全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人的思维和意愿就建立在属世部分的基础上,如同建立在它们的根基上。这就是为何在重生期间,人会感觉到他的理性人或内在人与属世人或外在人的冲突或争战;又为何他的外在人重生比内在人晚得多,而且难度也大得多。事实上,越接近世界、越接近肉体的东西就越不容易被迫使去服从内在人;这个过程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需要这个人不得不被引入的许多新状态。这些状态是自我认知和对主的认知的状态,也就是说,认识到他自己的悲惨处境和主的怜悯的状态,因而是由试探的争战产生的谦卑状态。正因如此,此处紧接着就是关于以扫和他两个妻子的补充,他们表示内义上的这些事物。
谁都知道什么是属世良善,即: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良善;但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理的属世良善。属世良善,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良善有四种,即:由对良善的爱产生的属世良善;由对真理的爱产生的属世良善;以及由对邪恶的爱产生的属世良善;由对虚假的爱产生的属世良善。一个人从他的父母,要么从父亲,要么从母亲那里获得他与生俱来的良善。因为父母通过频繁的练习使用和习惯所获得,或通过实际生活所充满的一切习性最终会让他们觉得如此熟悉、如此习惯,以至于它们看上去似乎是天生的;这些习性都会传给他们的孩子,并变成遗传性的。如果父母出于对良善的爱过着一种良善的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祝福,又在这种状态下孕育后代,那么这后代就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一种朝向类似良善的倾向。如果父母出于对真理的爱过着一种良善的生活(关于这种良善,可参看3459, 3463节),并在这种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又在这种状态下孕育后代,那么这后代就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一种朝向类似良善的倾向。
这同样适用于那些通过遗传接受对邪恶之爱的良善和对虚假之爱的良善之人。后者被称为良善,是因为它们在那些拥有它们的人看来,表面上似乎是良善,尽管它们恰恰是良善的反面。属世良善看似在其中的大多数人就有这种良善。那些处于对邪恶的爱所产生的属世良善的人往往倾向于各种邪恶,因为他们很容易允许自己被引入歧途。这种良善就是他们尤其易受污秽的快乐、各种奸淫和残忍影响的源头,或说这种良善使他们尤其向肮脏的欲望、奸淫和残忍卑躬屈膝。那些处于对虚假的爱所产生的属世良善的人则往往倾向于各种虚假。这种良善使他们贪婪地抓住虚假的说服,尤其伪善者和骗子所用的那种,因为这些人知道如何迷惑人们的心智,赢得他们的注意,并渗透进别人的情感,假装纯真。如今在基督教界处于属世良善的大多数人,就生在源于邪恶或虚假的这些所谓的良善中,因为他们的父母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了邪恶和虚假的快乐,并以这种方式把它植入他们的孩子,又通过自己的孩子植入他们的子孙后代。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