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27

27.智慧出于良善通

27.智慧出于良善通过真理产生。理性是如何在人里面孕育和出生的(2094, 2524, 2557, 3030, 5126节)。这一切是通过主经由天堂进入凡人所拥有的属灵和世俗知识,以及由此而来的提升实现的(1895, 1899—1901节)。这种提升取决于功用和对功用的爱(3074, 3085—3086节)。理性通过真理生出,所以真理的性质决定了理性的性质(2094, 2524, 2557节)。理性被来自良善的真理打开并形成,被来自邪恶的虚假关闭并摧毁(3108, 5126节)。人之所以理性,不是因为他能推理任何主题,而是因为他能看见并感知到某事是不是真的(1944节)。人生来没有任何真理,因为他生来没有任何良善;他需要学习并吸收两者(3175节)。由于导致推理和怀疑的感官谬误和虚假说服,人很难接受纯正的真理,并由此变得智慧(3175节)。当人开始厌恶否认真理的推理,并拒绝怀疑时,他才开始变得智慧(3175节)。未被光照的人类理性会嘲笑内在真理,包括例子(2654节)。只有当与人同在的真理被植入他的生活时,这些真理才能被称为内在真理,而不只是因为他知道真理,尽管它们可能是被称为内在的那种真理(10199节)。

良善里面有变得智慧的能力;因此,那些在世上过着良善生活的人,离世后会进入天使的智慧(5527, 5859, 8321节)。每种良善里面都有无数事物(4005节)。从良善可获知无数事物(3612节)。真理如何由于良善而繁殖增多(5345, 5355, 5912节)。婴孩的良善通过真理和照之的生活而变成智慧的良善(3504节)。

有对真理的情感,也有对良善的情感(1904, 1997节)。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是何性质,那些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又是何性质(2422, 2429节)。哪些人能进入对真理的情感,哪些人不能(2689节)。一切真理都在一个总的情感之下按顺序排列(9094节)。对真理的情感和对良善的情感在属世人中如同兄弟姐妹;但在属灵人中如同丈夫和妻子(3160节)。

纯粹的真理在世人,甚至天使里面找不到,只在主里面才能找到(3207, 7902节)。人所拥有的真理只是真理的表象(2053, 2519节)。人所拥有的最初真理是基于感官谬误的真理的表象;然而,随着在智慧上被完善,他会逐渐脱去这些表象(3131节)。对处于良善的人来说,真理的表象被主当作真理接纳(2053, 3207节)。何为真理的表象及其性质(3207, 3357-3362, 3368, 3404—3405, 3417节)。许多地方的圣言字义都是按表象说的(1838节)。这些真理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更真实,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不怎么真实,对又一个人来说可能是虚假的,因为它们被歪曲了(2439节)。真理也照着属世人与属灵人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为真理(3128, 3138节)。真理照着对它们的各种观念和感知而不同(3470, 3804, 6917节)。

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它就会从记忆中消失,因为那时,它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3108节)。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真理才能与良善结合(3158节)。真理通过试探与良善结合(3318, 4572, 7122节)。一切良善都不断努力按顺序排列真理,并由此恢复它的状态(3610节)。当真理与良善的联系被切断时,它们就变得令人不快(8352节)。人很难区分真理和良善,因为他很难区分思考和意愿(9995节)。在圣言中,良善被称为真理的“弟兄”(4267节)。从某种角度来说,良善被称为“主人”,真理被称为“仆人”(3409, 4267节)。

属天的奥秘 #3679

3679.“以扫见以

3679.“以扫见以撒祝福了雅各”表示属世良善对通过真理之良善,也就是“雅各”(与神性理性)结合持有的思维。这从“见”和“祝福”的含义,以及“以扫”、“以撒”和“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见”是指思考,因为思考无非是内观或内视;“以扫”是指属世层的良善(参看3300, 3302, 3322, 3494, 3504, 3576, 3599节);“祝福”是指结合(3504, 3514, 3530, 3565, 3584节);“以撒”是指神性良善方面的主的神性理性,如前所述;“雅各”是指真理之良善(3669, 3677节)。由此明显可知,“以扫见以撒祝福了雅各”表示属世良善对通过真理之良善结合的思维。
至于何谓属世良善对通过真理之良善结合的思维,完全易懂的解释是不可能的;即便如此,仍必须给予简要解释。属世良善的思维就是属世人或外在人里面的理性人或内在人的思维;事实上,这种思维是建立在理性人的良善的基础上。
进行思考的,是理性人或内在人,而不是属世人或外在人,因为理性人或内在人享有天堂之光,这光包含来自主的聪明和智慧在里面(3195, 3339, 3636, 3643节);而外在人使用世界之光,这光不包含任何聪明,甚至不包含生命。因此,除非内在人在外在人里面思考,否则思考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在人看来,思维似乎在他的外在人里面,因为他基于那些经由感官进入并属于世界的事物思考。
这个问题就像眼睛的视觉。感官人以为眼睛凭自己看见,而事实上,眼睛只是一个身体器官,内在人藉着这个器官看见身体之外的事物,也就是世界上的事物。这个问题也像说话。感官人以为口舌凭自己说话;稍微深入思考的人则以为喉和内部器官利用肺呼吸说话;而事实上,是思维藉着这些器官说话,因为话语无非是说话的思维。这样的感官错觉有很多。这个问题与显现在外在人中的一切生命都很相似,因为内在人的生命在外在人里面,如同在它自己的物质或肉体器官里面。
至于思维,情况是这样:只要人活在肉身,他就从属世层里面的理性层进行思考;不过,当属世层对应于理性层时,他以一种方式思考;当属世层不对应于理性层时,他以另一种方式思考。当属世层对应时,这个人是理性的,并作属灵的思考;但当属世层不对应时,这个人是不理性的,也不能作属灵的思考。因为对一个属世层对应于理性层的人来说,交流是打开的,能使天堂之光从主经由理性层流入属世层,并以聪明和智慧来光照它。因此,这个人变得理性,并作属灵的思考。但对一个属世层不对应于理性层的人来说,交流是关闭的,只有少量的光从总体上流入周围,并透过缝隙经由理性层流入属世层。结果,这个人不理性,也不作属灵的思考,因为人照着他所享有的天堂之光的流注进行思考。这表明,每个人都照着属世层与理性层在良善与真理方面相对应的状态而思考。
但灵人和天使不像世人那样思考。诚然,他们的思维最终也是基于属世层,因为他们保存了整个属世记忆及其情感,只是不允许使用这种记忆(参看2475-2479节)。然而,尽管他们不允许使用它,但它仍作为一个层面或根基而服务于他们,以便他们的思维观念可以终止于其中。因此,他们的思维观念更内层,他们说话不像世人那样采取口头表达的形式,而是采取真实事物的形式。由此明显可知,他们思维的性质也取决于其属世层与理性层对应的性质。事实也是明显的例证,即:有些灵人是理性的,并作属灵的思考;而有些灵人是不理性的,也不作属灵的思考;两者之间的区别完全取决于他们活在肉身期间的情感和随之对事物的思维的性质,也就是取决于他们在世上所获得的生命状态。
由此可在某种程度上看出什么是属世良善的思维,即:它是存在于属世层的良善里面的思维。按照灵人的观念,它被称为属世良善的思维;但按照世人的观念,它被称为属世层的良善里面的思维。当理性层视良善为目的时,它就在这后者,也就是属世层的良善里面进行思考。因此,属世良善对通过真理之良善结合的思维就是属世层里面对目的的思维,即思考真理如何能与良善结合,并且照着神性秩序以通常的方式结合;如前面频繁所述,这种通常的方式是以外在或表面的东西,换句话说,以按顺序最后到来,或最外层的东西开始的,因为属世层的整个重生都是从这些东西开始的。这些最外层或最后的东西就是诸如幼儿和儿童所学习的那种初始知识或认知,如前所述(3665e节)。
一开始,良善之真理,也就是“以扫”,没有在外在形式上与真理之良善,也就是“雅各”结合,因为相对于良善之真理,真理之良善是颠倒的(3669节)。然而,它们仍从至内层,也就是在目的上结合。因为来自良善的真理的目的是,真理可以按顺序或通常的方式与它联合,如前所述;而这也是来自真理的良善的目的。由于目的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两者也如此结合在一起(3562, 3565节)。一开始秩序的颠倒只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属天的奥秘 #3160

3160.“拉班和彼

3160.“拉班和彼土利回答说,这话乃出于耶和华,我们不能向你说歹说好”表示承认这是唯独主所做的。这从对这几句话的内义的解释可以看出来;但无需这种解释就能清楚看出,这是从这些话得出的结论。“这话乃出于耶和华”明显表示来自主,因为旧约经常提到的“耶和华”只表示主,不表示任何人(参看1343, 1736, 1815, 2156, 2329, 2921,3023, 3035节)。这些话涉及奥秘,这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即:此处作出回答的先是作为哥哥的拉班,然后是作为父亲的彼土利,而不是父母;处女本人则直到后来才作出回答。其原因在于,作为哥哥的拉班代表属世人中对良善的情感(参看3129, 3130节);而彼土利代表对良善的情感的源头。属世人中对良善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情感如同兄妹。而对真理的情感一旦从属世人中被召唤出来进入理性人,并与那里的良善结合,就如同已婚妇女。
拉班和彼土利的回答方式(即哥哥先说,然后父亲才说)所蕴含的奥秘是这样:当良善从理性人流入属世人时,它不直接流入那里的真理,而是流入那里的良善,并通过良善流入真理;除非该良善以这种方式 流入,否则对真理的情感就不能产生。属世人中对良善的情感就是那承认的,因而是那首先同意的,因为理性良善与属世良善之间存在一种直接交流,但理性良善与属世真理之间不存在直接交流。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平行关系,可参看前文(1831, 1832节)。此处出现了两句古代习惯用语,即:“这话乃出于耶和华”,意思是这是耶和华所做的;“我们不能向你说歹说好”,意思是他们既不敢否定,也不敢肯定。关于承认这是唯独主所做的,可参看接下来的讨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