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27

27.智慧出于良善通

27.智慧出于良善通过真理产生。理性是如何在人里面孕育和出生的(2094, 2524, 2557, 3030, 5126节)。这一切是通过主经由天堂进入凡人所拥有的属灵和世俗知识,以及由此而来的提升实现的(1895, 1899—1901节)。这种提升取决于功用和对功用的爱(3074, 3085—3086节)。理性通过真理生出,所以真理的性质决定了理性的性质(2094, 2524, 2557节)。理性被来自良善的真理打开并形成,被来自邪恶的虚假关闭并摧毁(3108, 5126节)。人之所以理性,不是因为他能推理任何主题,而是因为他能看见并感知到某事是不是真的(1944节)。人生来没有任何真理,因为他生来没有任何良善;他需要学习并吸收两者(3175节)。由于导致推理和怀疑的感官谬误和虚假说服,人很难接受纯正的真理,并由此变得智慧(3175节)。当人开始厌恶否认真理的推理,并拒绝怀疑时,他才开始变得智慧(3175节)。未被光照的人类理性会嘲笑内在真理,包括例子(2654节)。只有当与人同在的真理被植入他的生活时,这些真理才能被称为内在真理,而不只是因为他知道真理,尽管它们可能是被称为内在的那种真理(10199节)。

良善里面有变得智慧的能力;因此,那些在世上过着良善生活的人,离世后会进入天使的智慧(5527, 5859, 8321节)。每种良善里面都有无数事物(4005节)。从良善可获知无数事物(3612节)。真理如何由于良善而繁殖增多(5345, 5355, 5912节)。婴孩的良善通过真理和照之的生活而变成智慧的良善(3504节)。

有对真理的情感,也有对良善的情感(1904, 1997节)。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是何性质,那些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又是何性质(2422, 2429节)。哪些人能进入对真理的情感,哪些人不能(2689节)。一切真理都在一个总的情感之下按顺序排列(9094节)。对真理的情感和对良善的情感在属世人中如同兄弟姐妹;但在属灵人中如同丈夫和妻子(3160节)。

纯粹的真理在世人,甚至天使里面找不到,只在主里面才能找到(3207, 7902节)。人所拥有的真理只是真理的表象(2053, 2519节)。人所拥有的最初真理是基于感官谬误的真理的表象;然而,随着在智慧上被完善,他会逐渐脱去这些表象(3131节)。对处于良善的人来说,真理的表象被主当作真理接纳(2053, 3207节)。何为真理的表象及其性质(3207, 3357-3362, 3368, 3404—3405, 3417节)。许多地方的圣言字义都是按表象说的(1838节)。这些真理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更真实,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不怎么真实,对又一个人来说可能是虚假的,因为它们被歪曲了(2439节)。真理也照着属世人与属灵人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为真理(3128, 3138节)。真理照着对它们的各种观念和感知而不同(3470, 3804, 6917节)。

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它就会从记忆中消失,因为那时,它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3108节)。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真理才能与良善结合(3158节)。真理通过试探与良善结合(3318, 4572, 7122节)。一切良善都不断努力按顺序排列真理,并由此恢复它的状态(3610节)。当真理与良善的联系被切断时,它们就变得令人不快(8352节)。人很难区分真理和良善,因为他很难区分思考和意愿(9995节)。在圣言中,良善被称为真理的“弟兄”(4267节)。从某种角度来说,良善被称为“主人”,真理被称为“仆人”(3409, 4267节)。

属天的奥秘 #9154

9154.“那家主就

9154.“那家主就要被带到神那里”表良善的调查。这从“被带到神那里”和“家主”的含义清楚可知:“被带到神那里”是指提出要做出调查(参看9160节);“家主”是指良善,调查通过良善进行。“家主”表示良善的原因是,所论述的主题是从记忆中被夺走的真理和记忆知识,它们由“被交与某人保管,却被偷去的银钱和器皿”来表示(9149, 9150节)。由于这些真理和记忆知识属于良善并存在于良善中,故“家主”是指它们所属并与之同在的良善。良善被称为“主人”,是因为真理和记忆知识属于良善,如同属于自己的主人;良善还被称为“家”,是因为真理和记忆知识在良善中,如同在自己的家里,可参看3652节,那里解释了主在马太福音中所说的话: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马太福音24:17)
  至于对从记忆中被夺走的真理与记忆知识的调查要通过良善来进行,情况是这样:那在自己里面接受一切真理的,是与一个人同在的良善,因为良善从真理获得自己的具体品质;真理在何等程度上拥有良善在它们里面,以及周围,就在何等程度上拥有生命。这就像一个活物里面的一根纤维或血管。一根纤维在何等程度上拥有灵在自己里面,一根血管在何等程度上拥有血液在自己里面,它们就在何等程度上拥有生命;一根血管同样照着它拥有含有灵的纤维在自己周围的程度而拥有生命。真理和良善的情况也是这样。没有良善的真理就像没有灵的一根纤维,没有血液的一根静脉或动脉;谁都能看出它们的性质,即:它们在一个活物里面必缺乏生命,因而没有任何用处。无仁之信同样是这样。良善因从真理那里获得自己的具体品质,如前所述,故也从它们那里获得自己的形式;哪里有形式,哪里就有具体的品质;哪里没有形式,哪里就没有具体的品质。这种情况又像活物里面的灵和血液。灵被其纤维限定,从而通过它们获得自己的形式;而血液则通过血管获得自己的形式。由此明显可知,没有良善的真理没有生命,没有真理的良善则没有具体的品质;因此,无仁之信不是活的信。此处的信是指由真理构成的信仰,仁则是由良善构成的生活。
  由此可见当如何理解这个解释:如果真理和记忆知识被夺走,要通过良善来进行调查。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良善,也就是处于对真理的一种情感时,他就会回想起进入良善的一切真理;但当他背离良善时,真理就会消失,因为由邪恶所产生的虚假像偷窃一样夺走它们。不过,当一个人通过生活回到对良善或真理的情感时,已经消失的真理会再度被回想起来。凡进行反思的人都能通过自己和其他人的经历认识到这个真理。由此明显可知,通过良善对从记忆或人的心智中被夺走的真理和记忆知识进行调查是什么意思。
  

属天的奥秘 #3368

3368.“不要下埃

3368.“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告诉你的地”表示不要求助于记忆知识或事实,而是求助于理性概念或事物,当神性光照它们时,它们就是真理的表象。这从“埃及”和“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埃及”是指记忆知识或事实(1164-1165, 1186, 1462节);“地”在此是指当被神性光照时,系真理表象的理性概念或事物。事实上,“地”在此是指“基拉耳”,就是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所在之地,而“基拉耳”表示信;“亚比米勒”表示关注理性概念或事物的信之教义;“非利士人的王”表示教义事物(3363, 3365节);因此,“地”,即亚比米勒所在的基拉耳在内义上没有其它含义。
“地”(land or earth)具有各种含义(620, 636, 1066节),其含义取决于它所论及的民族的品质(1262节)。严格来说,“地”表示教会(3355节);并且它因表示教会,故也表示属于教会的事物,或构成人里面的教会的事物,因而表示仁与信的教义事物,从而也表示当被神性光照时,系真理表象的理性概念或事物;因为这些表象是教会的真理,因而是教会的教义事物(参看3364, 3365节)。无论你说被神性光照的理性概念或事物,还是说真理的表象,抑或说诸如存在于主在天上的国度,或天堂中,和诸如存在于主在地上的国度,或教会中的那类属天和属灵真理,都是一样的。这些观念也被称为教义事物,但这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真理。天使和人类的理性因被神性光照的真理表象而拥有其存在,并被称为理性。没有这些表象,就没有理性;因此,理性概念或事物就是真理的这些表象。
此处之所以说“不要下埃及去”,也就是不要求助于记忆知识或事实,是因为记忆知识或事实早就论述过了,因为亚伯拉罕在埃及寄居就代表童年时期,主在记忆知识或事实上所接受的教导(参看1502节)。至于祂不要下埃及去,而是要寄居在基拉耳地,也就是说,不要关注记忆知识或事实,而是要关注理性概念或事物这个命令背后的奥秘,情况是这样:含有神性在里面的真理的一切表象都属于理性,以至于理性真理和真理的表象是一样的;而记忆知识或事实属于属世层,以至于属世真理和记忆真理或事实真理是一样的。理性真理或真理的表象,只能从神性进入理性,并通过理性概念或事物进入属于属世层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的流注存在和显现。那时,在理性层产生的活动就出现在属世层,就像许多事物的一个形像同时出现在一面镜子中。这就是它们如何呈现在世人,以及天使面前;然而,理性概念或事物在属世层中的呈现对天使,不像对灵人界中的人和属灵-属世领域中的人那样明显;因此,后两组人拥有真理的代表。
世人都是这样,因为如前所述(参看644, 684, 911, 978, 1733, 1900, 1928, 2634, 2997节),凡处于良善的人都是微型天堂,或也可说,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天堂的形像。由于神性真理无法直接流入存在于属世人中的记忆知识或事实,只能经由理性概念或事物流入,如前所述,所以此处说以撒不要下埃及去,而是要住在基拉耳地。但对于这些事,我们无法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除非我们知道流注的性质,以及观念的性质;所以蒙主的神性怜悯,我将在几章的末尾,就是讲述我的一些经历的地方(6053-6058, 6189-6215, 6307-6327, 6466-6496, 6598-6626节),论述这两个主题。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