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79.关于秩序。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是神性秩序的源头,神性良善则构成它的本质(1728, 2258, 8700, 8988节)。主就是秩序,因为神性良善和神性真理来自主,事实上就是天上和地上的主(1919, 2011, 5110, 5703, 10336, 10619节)。神性真理是秩序的律法(2447, 7995节)。哪里有秩序,哪里就有主的同在;而哪里没有秩序,哪里就没有主的同在(5703节)。由于神性真理就是秩序,神性良善是秩序的本质,所以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与良善和真理有关,以便成为某种事物,因为它们都与秩序有关(2451, 3166, 4390, 4409, 5232, 7256, 10122, 10555节)。良善因是秩序的本质,故将真理排列成秩序,反过来不行(3316, 3470, 4302, 5704, 5709, 6028, 6690节)。整个天堂及其一切天使社群,都由主按照祂的神性秩序来排列,因为构成天堂的,是在天使里面和当中的主的神性(6338, 7211, 9338, 10125, 10151, 10157节)。因此,天堂的形式是一种符合神性秩序的形式(4040-4043, 6607, 9877节)。
人照秩序生活,因而照神性真理,也就是秩序的律法活在良善中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是一个人(4839节)。人越如此生活,在来世就越显为一个完美和漂亮的人;越不如此生活,就越显为一个怪物(4839, 6605, 6626节)。由此明显可知,神性秩序的一切事物都聚集在人里面;自创造以来,人就是形式上的神性秩序(4219—4220, 4223, 4523—4524, 5114, 6013, 6057, 6605, 6626, 9706, 10156节)。每位天使都处于人的形式,因为他是来自主的神性秩序的一个接受者,并照着接受而完美和漂亮(322, 1880—1881, 3633, 3804, 4622, 4735, 4797, 4985, 5199, 5530, 6054, 9879, 10177, 10594节)。不仅如此,天使天堂作为一个整体,在其形式上就像一个人,因为主照着神性秩序排列整个天堂及其一切天使社群(2996, 2998, 3624-3649, 3636-3643, 3741-3745, 4625节)。由此明显可知,神性人身就是上述一切事物的源头(2996, 2998, 3624-3649, 3741-3745节)。由此也可推知,主是唯一的人,那些从祂接受神性的人是人(1894节)。他们越接受,就越成为主的形像(8547节)。
人没有生在良善和真理中,而是生在邪恶和虚假中,因而没有生在神性秩序中,而是生在违背秩序的事物中;这就是为何人生在完全的无知中,所以他必须重新出生,也就是重生;重生通过来自主的神性真理和照之的生活实现,以便他能被带入神性秩序,从而成为一个人(1047, 2307—2308, 3518, 3812, 8480, 8550, 10283—10284, 10731节)。当主使人重生时,祂照神性秩序,也就是照天堂的形式安排人里面的一切(5700, 6690, 9931, 10303节)。凡被主引导的人都是照着神性秩序被引导的(8512节)。处于神性秩序的人,其心智的内层向天堂,甚至向主打开;但未处于神性秩序的人,其心智的内层是关闭的(8513节)。人越照神性秩序生活,就越拥有聪明和智慧(2592节)。
主从神性秩序的最内层到最外层来治理一切事物,从最外层治理最内层,从最内层治理最外层,从而将一切事物都保持在联系和秩序中(3702, 3739, 6056, 9828节)。关于连续次序和该次序的最后阶段,其中连续事物都一起存在于它们的秩序中(634, 3691, 4145, 5114, 5897, 6239, 6326, 6465, 8603, 9216, 9828, 9836, 10044, 10099, 10335节)。
邪恶和虚假违背秩序,然而仍由主来治理,但不是照着秩序,而是基于它们对秩序的反对来治理(4839, 7877, 10778节)。邪恶和虚假通过许可法来治理,这是为了秩序(7877, 8700, 10778节)。违背神性秩序的事是不可能的,如:一个活在邪恶中的人仅出于怜悯就能得救;又如:在来世,恶人能与善人在一起,以及其它许多事(8700节)。
3316.“雅各煮汤”表示教义的大杂烩。这从“雅各”的代表和“汤”的含义清楚可知:“雅各”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3305节),因而是指属世人里面的教义;“汤”是指这些教义的大杂烩。“煮汤”表示把它们混在一起,因为在原文,这个动词严格来说与“汤”有关,就好像你说,他“烩了汤”(pottaged pottage,或 souped a soup),也就是说,把它混杂在一起。良善与真理结合的第一个状态就是本节和下面几节,直到这一章末尾所描述的。
当人正在重生,或真理与良善正在他里面结合时,他的第一个状态是:首先,真理的教义毫无秩序地被堆放在他的属世人,也就是那里被称为记忆的仓库中。那时,其中的教义好比未消化、混乱无序的大杂烩,或一种混沌。但这种混沌的存在是为了它们可以被纳入秩序,因为凡后来被纳入秩序的东西一开始都处于这种混沌状态。这就是雅各煮的汤,也就是混杂在一起的汤所表示的。这些教义不是凭自己,而是凭流入它们的良善而被纳入秩序;这良善作用于它们的程度和性质就决定了它们被纳入的秩序的程度和性质。当良善首先想要并渴望这些教义,以便可以与它们结合时,它以对真理的情感的形式出现。这就是以扫对雅各说“求你让我抿点这红的,这红的汤吧”所表示的。
诚然,这些观念似乎与字义相去甚远;然而,当世人阅读这些话,并照字义来理解时,那时与他同在的天使们根本没有汤、雅各、以扫、这红的、抿点这红的汤的任何观念。相反,他们拥有一种与属世观念完全不同,且相去甚远的属灵观念。这些人和物的观念瞬间就转变为属灵观念。圣言中的其它一切事物也一样;例如,当世人在圣言中读到饼时,天使不会感知到饼,而是瞬间想到属天之爱,也就是对主之爱,以及属于这爱的事物以取代饼;当世人在圣言中读到酒时,他们不会感知到酒,而是想到属灵之爱,也就是对邻之爱,以及属于这爱的事物以取代酒。因此,当世人读到汤或羹时,他们不会感知到汤或羹,而是想到尚未与良善结合的教义,因而想到它们被杂乱地堆放在一起。这表明天使的思维和感知是何性质和品质,也表明他们的思维和感知距离世人的何等遥远。如果世人在一种神圣状态下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如他在领圣餐时,感知到的是对主之爱,而不是饼,感知的是对邻之爱,而不是酒,那么他的思维和感知就像天使的;那时,天使们会越来越靠近他,直到最后他们能与他共享他们的思维,只要这个人同时处于良善。
“汤”或“羹”表示一个大杂烩,这一点也可从列王纪中关于先知门徒(sons of the prophets)和以利沙的阐述明显看出来:
以利沙又来到吉甲,那地正有饥荒,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他对他的仆人说,你支起大锅,给先知门徒煮汤。有一个人出去到田野掐菜,遇见一棵野葡萄树,就从上头摘了一满兜野果子而来,切在汤锅中,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倒出来给众人吃。吃汤的时候,都喊叫说,神人啊,锅中有致死的毒物!他们就不能吃了。以利沙说,拿点面来。他把面撒在锅中,说,给子民倒出来;他们就吃了,锅中就无害了。(列王纪下4:38-41)
这段经文的内义完全不同于它的字义。“那地的饥荒”表示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的匮乏(1460节);“先知门徒”表示那些教导人的人(2534节);“汤”表示胡乱堆放在一起的记忆知识或事实;“面”表示从良善发展出来的真理,或从属天之物发展出来的属灵之物(2177节)。因此,“以利沙把面撒在锅中,锅中就无害了”表示这种胡乱堆放或说混乱局面通过来自主圣言的属灵真理而得到纠正或解决;因为以利沙代表圣言方面的主(2762节)。没有这种灵义,关于汤和它因面而改变的故事在最神圣的圣言中根本不值一提。和圣言中其余的神迹一样,这个神迹的出现也是为了代表这些事物,它们都隐藏着神性事物在里面。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