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圣爱与圣智 #286

286.神若不是一位

286.神若不是一位人,就无法创造宇宙及其万物,聪明人能从以下分析清楚明白这一点:他无法否认,神里面有爱和智慧,怜悯和仁慈,以及良善本身和真理本身,因为这些都来源于神。他既无法否认这一点,也就无法否认,神是一位人。这些品质无一能脱离人而存在,因为人是它们的主体,把它们与其主体分离,等于说它们不存在。想想智慧,把它置于人之外,它还是个东西吗?你能将它想象为某种空灵之物或燃烧之物吗?不能,除非你设想它在这些实体里面;若是这样思想,那么它必是在一个诸如人所拥有的那种形式中的智慧。它必须完全在人的形式中,智慧若在这个形式中,一个元素都不可能缺乏。总之,智慧的形式就是人;人因是智慧的形式,故也是爱、怜悯、仁慈、良善和真理的形式,因为这些与智慧构成一体。爱和智慧若不在某个形式中,是无法存在的(参看40-43节)。

圣爱与圣智 #69

1.17神性充满宇宙

1.17神性充满宇宙的一切空间,却无关空间

69.自然界有两种属性,即空间和时间。生活在自然界的人根据它们形成自己的思维观念,并由此形成他的理解力。人若停留在这些观念中,不将自己的心智提升到它们之上,绝不能领悟属灵的神性事物,因为他会将这些事物包裹在取自时空的观念中;并且他如此行到何等程度,其理解力之光就在何等程度上变得纯粹属世。从这光用推理来思考属灵的神性事物,就像从夜间的黑暗思考那些只在白昼之光中出现的事物。这就是自然主义的起源。相反,人若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心智提升至取自时空的思维观念之上,就会从黑暗进入光明,在属灵的神性事物上拥有洞察力,最终明白在属灵的神性事物里面并来自它们的事物。此外,这时他还凭这光驱散属世之光的黑暗,将其谬误从中央赶到周边。凡具有理解力的人都能在思维上超越自然界的这些属性,实际上也会如此思考;然后肯定并看到神性因全在而不在空间之中。他也能肯定并看到我们前面所提出的那些观点。但是,他若否认神性全在,将一切事物都归于自然,就不愿被提升,尽管他有这个能力。

圣爱与圣智 #41

41.不过,由于这与

41.不过,由于这与表象相反,所以若不加以证明,恐怕难以令人信服;既然它只能通过人的身体感官所能感知到的那类事物来证明,那么我们将通过这类事物来证明。人有五种外在感觉,就是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的主体是包裹人的皮肤,正是皮肤的物质与形式使皮肤去感觉凡触碰它之物。触觉并非存在于所触及之物中,而是存在于皮肤的物质与形式中,它们才是主体;感觉本身无非是触碰之物对主体的一种影响。味觉也一样;这种感觉只是舌头的物质与形式所受到的一种影响;舌头是主体。嗅觉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气味影响鼻孔,并在鼻孔中被感觉到,嗅觉是气味散发物触及鼻孔而对它产生的一种影响。听觉同理,它似乎出自声源,但实际上在耳中,是对耳朵的物质与形式的一种影响;听觉在耳朵之外只是一种表象。

视觉也是如此,当人观看远处的物体时,视觉似乎在那里,但实际上在眼睛里,眼睛才是主体,视觉同样是对主体的一种影响。距离完全是根据居间物,或物体的缩小和随之的模糊而得出的关于空间的判断,物体的图像是根据入射角度在眼睛内部产生的。由此明显可知,视觉并非从眼睛发出落到物体上,而是物体的图像进入眼睛,影响了它的物质与形式。听觉和视觉是一样的道理;听觉并非从耳朵发出捕捉声音,而是声音进入耳朵并影响了它。

从这些例证可以看出,对产生感觉的物质与形式的影响并非脱离主体的某种事物,只是在主体里面造成一种变化,无论之前还是之后,主体依然是那个主体。由此可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并非从它们的器官流出的某种发散物,就其物质与形式而言,它们就是器官本身;当器官受到影响时,感觉便产生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