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五、圣言里面有灵义,被称为内义
WH9.没有人能知道何为圣言的灵义或内义,除非他知道何为对应(2895,4322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每一个事物,直至最小的事物,都对应于某种属灵事物,并由此表示它(1886-1889, 2987-3003, 3213-3227节)。
与属世事物相对应的属灵事物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自然界,以致它们无法被认出来(1887, 2395, 8920节)。几乎没有人知道神性之物在圣言中居于何处,尽管它就在圣言的内义或灵义中,如今内义或灵义的存在不为人知(2899,4989节)。圣言的神秘元素正是它的内义或灵义所包含的东西,内义或灵义论述的是主,祂人身的荣耀,祂的国度和教会,而不是属世界的属世事物(4923节)。举例说明,在许多地方,若没有内义,预言部分是无法理解的,也没什么用(2608, 8020, 8398节)。例如,启示录中的“白马”表示什么(2760ff节)。赐给彼得的“天国钥匙”表示什么(参看创世记22章序言,9410节)。圣餐中的“肉”、“血”、“饼”和“酒”分别表示什么(8682节)。雅各对他的儿子们所作的预言表示什么(创世记49章;6306, 6333-6465节)。关于犹大和以色列的许多预言表示什么,这些预言并不符合这个民族,并且在字义上彼此不一致(6333, 6361, 6415, 6438, 6444节)。另外还有其它许多例子(2608节)。关于对应的说明,可参看《天堂与地狱》一书(87-115, 303-310节)。
关于总体上圣言的内义或灵义(1767-1777, 1869-1879节)。圣言的每一个部分里面都有一个内义(1143, 1984, 2135, 2333, 2395, 2495, 2619)。这些观念虽未显明于字义,但仍包含在字义之中(4442节)。
2417.“不要往你身后看”表示他不可关注教义事物,这从城在他身后,山在他前面时“往他身后看”的含义清楚可知。“城”表示教义(402, 2268, 2392节);“山”表示爱和仁(795, 1430节)。这就是意义所在,这一点从19:26的解释明显看出来,那里说,他的妻子在他身后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谁都能看出,“在他身后回头一看”这句话包含某个神性奥秘在里面,只是这奥秘隐藏得太深,以至于看不见。因为“在他身后回头一看”似乎根本算不上犯罪,然而却是如此重大的事件,以至于经上说他要逃命,也就是说,他要为他的永生着想,不可在他身后回头看。在下文(2454节)可以看到什么叫关注教义事物;我们在此只说明这些教义事物或教义是什么。
教义有两种,一种教导爱与仁,另一种教导信。主的每个教会在一开始,即还是少女和童女时,只拥有并喜爱仁之教义,因为仁之教义与生活有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教会逐渐远离这种教义,直到开始鄙视它,最终弃绝它;这时,它只承认所谓的信之教义。当它将信与仁分离时,这种教义便与邪恶的生活勾结合谋了。
主降临之后的初期(基督)教会,或外邦人的教会就是这种情况。一开始,它只有爱与仁的教义,因为这是主所教导的(参看2371e节)。但主的时代过后,随着爱与仁开始变得冷淡,信之教义逐渐渗透进来;纷争和异端也与该教义一同到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教义,纷争和异端逐渐增多。
在大洪水之后到来并遍及众多国家的古教会也是这种情况(2385节)。古教会一开始只知道仁之教义,因为仁之教义关注生活并渗透到生活中;他们通过它关注自己的永恒福祉。然而,一段时间过后,一些人开始酝酿信之教义,并最终将信之教义与仁分离。该教会成员把这样做的人称为“含”,因为他们过着一种邪恶的生活(参看1062, 1063, 1076节)。
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优于其它所有教会,被称为“人”,享有对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感知本身,因而拥有铭刻在他们里面的爱与仁之教义。然而,甚至那个时候也有一些酝酿信的人;当这些人将信与仁分离时,他们就被称为“该隐”,因为“该隐”就表示这种信,而他所杀死的“亚伯”表示仁(参看创世记第4章的解释,324-329, 338-369节)。
这表明教义有两种,一种是仁之教义,另一种是信之教义,尽管这两者本身为一,因为仁之教义就包含信的一切。但当教义只从与信有关的事物中被提取出来时,就说教义有两种,因为信与仁分离了。如今两者被分离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来:人们完全不知道何为仁爱、何为邻舍。那些只接受信之教义的人只知道对邻之仁就在于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并怜悯每个人,因为他们将每个人都视为邻舍,无差无别;而事实上,仁爱就是一个人里面的一切良善,包括在他的情感和热情里面,并由此在他的生活里面的一切良善;而邻舍是触动一个人内心的其他人里面的一切良善。因此,邻舍是指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并且具有各种各样的区别。
例如,一个通过惩恶扬善施行公义和公平的人就拥有仁爱和怜悯。仁爱就存在于对恶人的惩罚中,因为一种强烈的渴望或热情促使那实施惩罚的人纠正受到惩罚的人,同时保护善人,以免这些人在恶人手里受到伤害。他在这个过程中关心那作恶者或他仇敌的福祉,并向那人表达自己的善意,同时关心并渴望其他人和国家的利益;这种关心和渴望就来源于对邻之仁。这同样适用于生活中其它所有良善;事实上,生活的良善若不来源于对邻之仁,是绝无可能存在的,因为仁爱就是良善所关注和要求的。
如前所述,人们对何为仁爱、何为邻舍的观念极其模糊,信之教义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显然,仁之教义就成了已经遗失的东西之一。然而,仁之教义却是古教会成员所追求的唯一教义。事实上,他们甚至将所有属于对邻之仁的良善,也就是所有处于良善的人都分门别类。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作了很多区分,还给它们取了名字,称他们为穷人、困苦人、受压迫的、患病的、赤身露体的、饥饿的、口渴的、被囚的或坐监的、寄居的、孤儿和寡妇。他们还称一些人为瘸子、瞎子、聋子、哑巴和残废的等等。在旧约圣言中,主就照着这种教义说话,这解释了为何这些词语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旧约中;主自己也照这种教义说话,如在马太福音(25:35-36, 38-39, 40, 42-45)和路加福音(14:13, 21)等等。这就是为何这些名字在内义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为了恢复仁之教义,蒙主的神性怜悯,后面我会说明这些名字所表示的人都是谁,以及何为仁爱,何为邻舍,包括总体上的邻舍和具体的邻舍。
三十四、天堂通过圣言与人类的结合
303.出于内在理性思考的人都能看出,一切事物都通过居间物与一个首先者存在一个联系,凡不如此相联之物都会消散。因为他们在思考这一点时,就知道,任何事物都无法靠自己持续存在,而是需要先于它自身的某种事物,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要追溯到那一个首先者。他们还知道,与在先之物的联系,就像结果与其有效原因的联系,因为当有效原因被除去时,结果就会土崩瓦解。学者们因如此思考,于是便发现并声称,持续存在就是不断产生;因此,一切事物都从一个首先者那里拥有持续存在;它们因源于那首先者,故不断产生,也就是从它那里拥有持续存在。至于一切事物与在先之物,因而与作为一切事物源头的首先者的联系是何性质,则无法以三言两语来解释,因为这种联系变化多样。只能大体说,自然界与灵界存在一种联系,以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与灵界的一切事物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关于这种对应关系,可参看103-115节;关于人的一切事物与天堂的一切事物存在一种联系,从而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可参看87-102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