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前 言
1.蒙主的神性怜悯,我灵的内层向我打开,我由此蒙恩得以与灵人并天使交谈,不仅与我们地球附近的人,还与其它星球附近的人交谈;我很想知道究竟有没有其它人类居住的星球,它们及其居民是什么样子;于是蒙主允许,我得以与来自其它星球的灵人并天使交谈、来往。有的持续一天,有的持续一周,有的持续数月。他们告诉我有关他们所来自的星球和附近星球,以及其居民的生活、习俗、宗教、敬拜等情况,还有其它值得一提的事。我因蒙允许以这种方式了解这些事,故能凭我的所见所闻来描述它们。
必须知道的是:所有灵人和天使都来自人类;他们就在自己的星球附近;并知道那里发生的事;如果某人的内层被打开,足以能和他们交谈并来往,他们还能教导他;因为人本质上就是一个灵;就其内层而言,他与灵人在一起;因此,凡内层被主打开的人都能如世人与世人那样与他们交谈。我被允许日复一日地如此交谈,现已持续12年。没有哪个灵人或天使不是来自人类(AC 1880)。每个星球的灵人都在他们自己星球的附近,因为他们来自该星球的居民,具有相似的秉性;他们服务于这些居民(AC 9968)。死后继续活着的灵魂就是人的灵,这才是他里面那个真正的人;在来世,它显为一个完整的人形(AC 322, 1880-1881, 3633, 4622, 4735, 6054, 6605, 6626, 7021, 10594)。就其内层,因而就其灵或灵魂而言,人尚在世上时就在和他自己性质相似的灵人和天使中间(AC 2379, 3645, 4067, 4073, 4077)。人能与灵人并天使交谈;古时候,我们世界的人就经常和他们说话(AC 67-69, 784, 1634, 1636, 7802)。但如今和他们交谈是很危险的,除非人有正确的信仰和主的引导(AC 784, 9438, 10751)。
5373.“全地都往埃及去”表真理与良善被纳入教会的记忆知识。这从“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圣言中,“地”具有各种含义:一般来说,它表示教会,因而表示属于教会的事物,也就是良善与真理;它因表示教会,故也表示教会成员,教会成员就是具体的教会;它因表示教会成员,故表示存在于他里面,即他心智里面的东西。正因如此,“埃及地”在各个地方都表示属世心智。然而,此处不是指埃及地,而是指整个地,因而是指教会事物,也就是良善与真理。“地”具有各种含义(参看620, 636, 2571节);它一般表示教会(566, 662, 1068, 1262, 1413, 1607, 1733, 1850, 2117, 2118, 2928, 3355, 3404, 4447, 4535节)。
至于“全地都往埃及去”表示真理与良善被纳入记忆知识,这一点从“埃及”真正意义上的含义明显看出来,“埃及”是指记忆知识,因而是指记忆知识的事物(参看1164, 1165, 1186, 1462节);“埃及”正面意义上所表示的记忆知识是教会所知的知识(4749, 4964, 4966节)。这就是这些话的含义,这一点不仅从不是用来简单指埃及地的“地”的含义,“埃及”真正意义上的含义,以及经上用复数形式说“全地都来”,还从内义中观念的实际顺序明显看出来。因为按照这个观念的顺序,接下来就是构成余剩的真理与良善被纳入记忆知识。
事实上,情况是这样:在人的属世层重生期间,良善与真理的每一个形式都被纳入那里的记忆知识。凡不在这些记忆知识里的,都不在属世层中。这是因为属世心智中受理解力部分支配的部分唯独由记忆知识构成。属于属世层的记忆知识是次序的最后和最低层级。在先之物必须存在于那最后和最低层级中,以便在那个领域产生并显现。更重要的是,一切在先之物都会延伸到它们的最后和最低形式,这些形式作为它们的边界或最终界限而服务于它们。在先之物同时在那最低层面产生,正如原因同时在它们的结果里面产生,或高层事物同时在作为盛纳它们的器皿的低层事物中产生。属世层的记忆知识就是这类最后和最低的事物。正因如此,灵界终止于人的属世层,其中灵界事物以代表的形式显现。属灵事物若不以代表的形式,因而通过诸如存在于世上的事物显现在属世层里面,根本就不会被人理解。由此明显可知,在属世层重生期间,源于灵界的一切内层真理与良善都被纳入记忆知识,以使它们能够显现。
4730.“我们且看他的梦将来怎么样”表关于祂的宣告因他们的算计而变得虚假,并被他们视为虚假。这从“梦”的含义清楚可知,“梦”是指宣告(4682节)。由于这些宣告在他们眼里看似虚假(4726, 4729节),故“梦”在此表示关于神性真理的宣告,尤表这一宣告:主的人身是神性;按照他们观点,这些宣告是错的、假的。它们还被他们视为虚假,这一事实由他们说:“我们且看他的梦将来怎么样”来表示。关于主的神性人身的宣告被坚持唯信的信徒看似并继续看似虚假,这一事实从刚才所述(4729e节)可以看出来;因为由恶欲的生命所产生的确认并没有其它表现。
恶欲的生命之所以导致对虚假的确认,还因为他不知道何为天堂,或何为地狱,也不知道何为对邻之爱,何为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即便他们知道这些事,事实上仅仅是想知道,他们的思维也完全不同。如今,除了认为对邻之爱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给予穷人,用自己的财富帮助别人,竭尽所能地向他行善,不管他是好是坏之外,谁还知道别的?并且他若真的这样做,就会丧失自己的财富,让自己陷入穷困潦倒,所以便弃绝仁爱的教义,转而信奉信仰的教义;然后用许多观念来让自己确认反对仁爱;如用这一观念:他生在罪中,因而根本无法凭自己行任何良善;即便做出仁爱或虔诚的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将功德置于其中。当他一方面这样思考,另一方面又被恶欲的生命驱使时,就会使自己站到那些声称唯信得救之人那一边。他因如此行而更加确认这个观念,直到确信仁爱的行为并不是得救所必需的。一旦这些观念被明确下来,他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新的观念,即:由于这就是人的本性,所以主提供了被称为信的得救方法;最终陷入这种观念:即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他也会得救,只要他满怀信心或信靠地声称神因顾念圣子为祂所受的苦难而怜悯他,完全无视主在约翰福音(1:12,13)和其它许多地方所说的话。正因如此,唯信才在众教会被公认为本质要素。不过,唯信并未以这种方式处处得到承认,因为教区牧师没有因传讲唯信得到什么,只因传讲行为而有所得。
不过,这些人若知道何为对邻之仁,就永远不会陷入教义的这种虚假。仁爱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涉及自己的职责或职能的一切事上行事正直、公正。例如,一个法官若依法惩治作恶者,而不是出于热情行事,就是受对邻之仁驱使;因为他渴望那个人重新改造,因而渴望他得益处,还想要对社会和他的国家好。他惩治作恶者是为了防止他继续危害社会;因此,如果作恶者得到改造,他就能爱他,就像父亲爱他所惩罚的儿子那样。他便这样爱社会和他的国家,而整体上的社会和国家就是他的邻舍。其它例子也一样。蒙主的神性怜悯,我们将在别处充分讨论这些问题。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