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8.神变成人就这样变得显而易见。这是圣言存在的最首要和最重要的目的。因为没有人能信神并爱祂,除非他能以某种形式理解祂。因此,那些承认一位不可见,因而无法理解的神之人在思维上会滑入自然界,视自然为神,进而根本不信神。所以,主乐意出生在这个星球,并通过圣言显明这一事实,以便它不仅在这个星球为人所知,而且还由此显明给来自其它星球的灵人和天使,同样显明给来自我们地球的外邦人或异教徒。在来世,外邦人或异教徒被天使教导,那些照自己的宗教信仰过着良善生活的人会接受信之真理,并承认主(AC 2049, 2595, 2598, 2600-2601, 2603, 2861 [原文2661], 2863, 3263)。
1748.“从一根鞋线到一根鞋带”表示一切属世和肉体事物,它们都是不洁的,这从“一根鞋带”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圣言中,脚底和脚跟表示属世层的最低部分,如前所示(259节)。鞋是遮盖脚底和脚跟的东西;因此,“鞋”表示某种更属世的东西,因而表示肉体本身。鞋的确切含义取决于实际的主题。当论及良善时,它用于正面意义;当论及邪恶时,则用于反面意义,此处便是这种情形,因为所论述的是所多玛王的财物,而所多玛王表示邪恶和虚假。因此,“鞋带”表示不洁的属世和肉体事物。“鞋线”表示虚假,“鞋带”表示邪恶;它因如此之小,最没有价值,故表示最低级的东西。
“鞋”表示这类事物,这一点从圣言中的其它地方也明显看出来;如耶和华从灌木丛中间向摩西显现时,祂对摩西说:
不要靠近这里,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出埃及记3:5)
同样,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对约书亚说:
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约书亚记5:15)
谁都能由此看出,只要这个人本质上是圣洁的,鞋子就不会以任何方式减损圣洁;但经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鞋代表需要脱去的最低级的属世和肉体之物。
属世和肉体事物都是不洁的,这一点也清楚可见于诗篇:
摩押是我的沐浴盆,我要向以东抛鞋。(诗篇60:8)
对门徒的吩咐也体现了这一点:
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马太福音10:14; 马可福音6:11; 路加福音9:5)
此处“脚上的尘土”和“鞋”具有同样的含义,即表示由邪恶和虚假所产生的不洁,因为脚底是最低的属世层。他们被吩咐这样做,是因为那时他们活在一个代表的时代,并且以为天堂的奥秘只存于代表中,而不是裸露的真理里。
由于“鞋”表示最低的属世层,所以脱鞋或鞋松了表示人应当脱去自然界最低级的事物;如摩西五经提到的不愿履行小叔子义务的人:
那人若不愿履行小叔子的本分,他哥哥的妻就要在长老眼前到那人跟前,脱下他脚上的鞋,吐唾沫在他脸上,回应说,不为哥哥建立家室的人,就要这样待他。在以色列中,他的名必称为被脱鞋者之家。(申命记25:5-10)
这表示被剥夺一切属世仁爱。
“鞋”也表示正面意义上的最低属世层,这一点同样从圣言清楚看出来;如摩西五经论到亚设说:
愿亚设蒙福,胜过众子;愿他得他弟兄的悦纳,可以把脚蘸在油中。你的鞋是铁的、铜的。(申命记33:24-25)
此处“鞋”表示最低的属世层;“铁鞋”表示属世真理,“铜鞋”表示属世良善,这从铁和铜的含义清楚可知(参看425, 426节)。“鞋”因表示最低的属世和肉体部分,所以成为最小、最贱之物的象征,因为最低的属世和肉体部分是人里面所有事物中最贱的。这就是施洗约翰说这句话的意思:
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来,我就是给祂解鞋带也不配。(路加福音3:16; 马可福音1:7; 约翰福音1:27)
2049.“从不属你种的一切外人”表示教会之外的人。这从“外人”的含义清楚可知,“外人”是指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因而没有信之良善和真理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之良善和真理。“外人”也表示那些处于外在敬拜的人(关于他们,可参看1097节);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论述的主题是教会之内的人。然而,此处论述的主题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主的教会,所以“外人”表示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的人,如外邦人或非基督徒。教会之外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可能拥有真理,但没有信之真理。他们的真理类似十诫,即: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奸淫,不可贪恋他人的东西,以及要敬拜神。然而,信之真理是涉及永生、主的国和主自己的一切教义教导。外邦人或非基督徒不可能知道这些教导,因为他们没有圣言。
这些人就是虽“不属你种”,但要一同受割礼,也就是洁净的“外人”所表示的人。由此明显可知,他们和教会之内的人一样能被洁净,这种洁净由他们受割礼来代表。当他们抛弃污秽的爱,彼此生活在仁爱中时,就被洁净;这时,他们活在真理中,因为一切真理都与仁爱有关;但这些真理属于上述两种类型中的第一种。那些活在这些真理中的人很容易吸收信之真理,即便活在肉身时没有吸收,在来世也会吸收,因为信之真理是仁爱的内在真理。事实上,这时,他们只喜欢被引入仁爱的内在真理。构成主国度的,就是仁爱的内在真理(参看932, 1032, 1059, 1327, 1328, 1366节)。
在来世,仅仅知道信仰的认知或知识不算什么,因为就连最坏的人,甚至地狱里的人也能拥有这些知识,有时知道的比其他人还多。重要的是照这些认知或知识去生活,因为一切认知或知识都以生活为目的。学习知识若不是为了生活,那么这些知识将毫无用处,仅仅使人们可以谈论它们,由此在世上被视为有学问的人,升到高位,赢得好名声,积聚财富。由此明显可知,信仰的认知或知识的生活无非是仁爱的生活。事实上,律法和先知,也就是信的整个教义,连同它的一切认知或知识,在于爱主和爱邻,谁都能从主的话(马太福音22:34-39;马可福音12:28-35)清楚看到这一点。
尽管如此,教义,也就是信仰的认知或知识对仁爱生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们,仁爱的生活无法形成。死后拯救一个人的,就是这种生活,绝不是没有仁爱生活的信仰生活,因为没有仁爱,就不可能有任何信仰的生活。过着一种爱与仁之生活的人就拥有主的生命在里面,没有人能通过其它任何生活而与主结合。由此也清楚可知,信之真理若不植入仁爱,决不能被承认为真理;也就是说,承认被人们大量谈论的真理是不可能的,除非表面上或口头上,因为人们从内在,或从心里否认真理。如前所述,一切信之真理都以仁爱为目的,如果仁爱不存在于它们里面,那么它们就会从内在被弃绝。当外层被除去(如在来世的情形)时,内层的性质就显而易见了,即:它们与一切信之真理完全相反。如果人们活在肉身期间缺乏仁爱的生活,也就是缺乏相爱,那么在来世接受它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死后,等待他们的,是他们在世上所过的生活。事实上,他们厌恶并憎恨相爱。这些人仅仅靠近过着相爱生活的社群就会颤抖、战栗,感到痛苦。
这些人虽出生在教会,但仍被称为“身心未受割礼的外人”,他们不可进入圣所,也就是主的国度。以西结书所指的就是他们:
心没受割礼,肉身没受割礼的外人都不可入我的圣所。(以西结书44:7, 9)
同一先知书:
在这样荣耀昌大上,在伊甸诸树中,谁能与你相比呢?然而你要与伊甸的诸树一同下到地府,在未受割礼的人中间,与被剑刺死的人一同躺卧。(以西结书31:18)
这论及法老,法老表示总体上的记忆知识(1164, 1165, 1186, 1462节)。要与他们一同下到地府的“伊甸诸树”也表示记忆知识,不过是信仰认知的记忆知识。由此明显可知,“未受割礼的”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即:一个纵情于污秽的爱和伴随这些爱的生活之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