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8.神变成人就这样变得显而易见。这是圣言存在的最首要和最重要的目的。因为没有人能信神并爱祂,除非他能以某种形式理解祂。因此,那些承认一位不可见,因而无法理解的神之人在思维上会滑入自然界,视自然为神,进而根本不信神。所以,主乐意出生在这个星球,并通过圣言显明这一事实,以便它不仅在这个星球为人所知,而且还由此显明给来自其它星球的灵人和天使,同样显明给来自我们地球的外邦人或异教徒。在来世,外邦人或异教徒被天使教导,那些照自己的宗教信仰过着良善生活的人会接受信之真理,并承认主(AC 2049, 2595, 2598, 2600-2601, 2603, 2861 [原文2661], 2863, 3263)。
2694.“不要害怕,因为神已经听见孩子在那里的声音了”表示获得帮助的希望。这从“不要害怕”和“听见孩子的声音”的含义清楚可知:“不要害怕”是指不要绝望,因为一旦害怕被消除,希望就在眼前;“听见孩子的声音”是指帮助,如前所述(2691节),那里有同样的话。前几节论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并变得属灵的人所经历的荒凉状态;现在则论述他们的恢复,此处论述他们的安慰和帮助的希望。
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会被带入不知道任何真理的状态,也就是荒凉,直至悲伤和绝望的状态;这时,他们才第一次从主获得安慰和帮助。这一事实如今不为人知,因为很少有人被改造。那些能被改造的人即便活在肉身时没有被带入这种状态,在来世也会被带入其中。在来世,这种状态是众所周知的,被称为荒废或荒凉,第一卷对此有某种程度的讨论(参看1109节)。那些经历这种荒废或荒凉的人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当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们就会从主获得安慰和帮助,最终从这种状态中被带出来进入天堂;在那里的众天使当中,他们可以说重新学习信之良善与真理。他们之所以经历这种荒废或荒凉,主要是为了粉碎他们从自己的东西中所孕育的虚假说服(参看2682节);也为了他们可以获得对良善和真理的感知;在来源于他们自己东西的虚假说服可以说被软化之前,他们不能获得这种感知。正是忧虑和悲伤,甚至绝望产生这种变化。没有人能以一种敏锐的感觉感知到良善是什么,甚至感知到祝福和幸福是什么,除非他经历缺乏良善、祝福和幸福的状态。人就是从这种经历中获得一种感知的气场,并且他越经历相反的状态,就越获得这种气场。感知的气场和它延伸的范围取决于他对这两种相反状态的实际经历。这些就是荒废或荒凉的原因,此外还有其它许多原因。
下面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对那些将一切归于自己的谨慎,很少或丝毫不归于圣治的人来说,你可以用成千上万个确凿的证据向他们证明圣治是普遍的,它普遍是因为它存在于每个最小细节中;你甚至可以证明,若不是已经被预见并相应地提供,就连一根头发都不会从头上掉下来,也就是说,就连最小的事都不会发生;他们思想自己谨慎的状态仍旧保持不变,除非在他们因这些证据而信服的短暂瞬间。事实上,如果这个问题通过活生生的经历向他们证明,那么当他们见证或参与这些经历时,他们可能会承认事情的确如此;但不久之后,他们就会回到以前的观念。这些经历对人们的思维有某种短暂影响,但对他们的情感没有影响;除非情感被破碎,否则思维仍保持自己原来的状态;因为思维从情感获得自己的坚信和生命。然而,当他们认识到他们凭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并且这种认识迫使他们陷入忧虑和悲伤,直到绝望的地步时,他们的坚定说服就会被打破,他们的状态也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终能被说服相信,他们凭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一切能力、谨慎、聪明和智慧都来自主。那些以为信仰来源于他们自己,良善也来源于他们自己的人也一样。
另举一例来说明。有些人被说服坚信,一旦变得公义,他们就不再有任何邪恶了,这邪恶被完全抹掉、清除了,因此他们是洁净的。你可以用成千上万个证据向他们清楚证明:没有任何东西被抹掉或清除,而是主使人们远离邪恶,并把他们保持在良善中,前提是他们通过在世上过良善的生活发展出的性格允许主如此行。除了这些证据外,他们还能通过经历确信,他们凭自己无非是邪恶,事实上是最污秽的大量邪恶。但他们无视这一切证据和经历,仍不放弃自己所相信的观念。然而,当他们被带入一种特定状态,好叫他们看到自己里面的地狱,并且看得如此清楚,以至于对自己得救的可能性感到绝望时,这种坚定的说服第一次被打破,连同它一起被打破的,还有他们的骄傲,与自己相比对其他所有人的蔑视,以及傲慢自大的假设,以为他们是唯一得救的人。这时他们能被带入对纯正信仰的承认中,不仅承认一切良善皆来自主,还承认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因为主的怜悯;最终他们能被带入在主面前发自内心的谦卑中,若不承认自我的本相,这是不可能的。由此明显可知,为何那些正在被改造,或变得属灵的人被带入前几节所论述的那种荒废或荒凉的状态中;并且当经历这种状态,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时,他们才第一次从主获得安慰和帮助。
2049.“从不属你种的一切外人”表示教会之外的人。这从“外人”的含义清楚可知,“外人”是指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因而没有信之良善和真理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之良善和真理。“外人”也表示那些处于外在敬拜的人(关于他们,可参看1097节);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论述的主题是教会之内的人。然而,此处论述的主题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主的教会,所以“外人”表示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的人,如外邦人或非基督徒。教会之外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可能拥有真理,但没有信之真理。他们的真理类似十诫,即: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奸淫,不可贪恋他人的东西,以及要敬拜神。然而,信之真理是涉及永生、主的国和主自己的一切教义教导。外邦人或非基督徒不可能知道这些教导,因为他们没有圣言。
这些人就是虽“不属你种”,但要一同受割礼,也就是洁净的“外人”所表示的人。由此明显可知,他们和教会之内的人一样能被洁净,这种洁净由他们受割礼来代表。当他们抛弃污秽的爱,彼此生活在仁爱中时,就被洁净;这时,他们活在真理中,因为一切真理都与仁爱有关;但这些真理属于上述两种类型中的第一种。那些活在这些真理中的人很容易吸收信之真理,即便活在肉身时没有吸收,在来世也会吸收,因为信之真理是仁爱的内在真理。事实上,这时,他们只喜欢被引入仁爱的内在真理。构成主国度的,就是仁爱的内在真理(参看932, 1032, 1059, 1327, 1328, 1366节)。
在来世,仅仅知道信仰的认知或知识不算什么,因为就连最坏的人,甚至地狱里的人也能拥有这些知识,有时知道的比其他人还多。重要的是照这些认知或知识去生活,因为一切认知或知识都以生活为目的。学习知识若不是为了生活,那么这些知识将毫无用处,仅仅使人们可以谈论它们,由此在世上被视为有学问的人,升到高位,赢得好名声,积聚财富。由此明显可知,信仰的认知或知识的生活无非是仁爱的生活。事实上,律法和先知,也就是信的整个教义,连同它的一切认知或知识,在于爱主和爱邻,谁都能从主的话(马太福音22:34-39;马可福音12:28-35)清楚看到这一点。
尽管如此,教义,也就是信仰的认知或知识对仁爱生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们,仁爱的生活无法形成。死后拯救一个人的,就是这种生活,绝不是没有仁爱生活的信仰生活,因为没有仁爱,就不可能有任何信仰的生活。过着一种爱与仁之生活的人就拥有主的生命在里面,没有人能通过其它任何生活而与主结合。由此也清楚可知,信之真理若不植入仁爱,决不能被承认为真理;也就是说,承认被人们大量谈论的真理是不可能的,除非表面上或口头上,因为人们从内在,或从心里否认真理。如前所述,一切信之真理都以仁爱为目的,如果仁爱不存在于它们里面,那么它们就会从内在被弃绝。当外层被除去(如在来世的情形)时,内层的性质就显而易见了,即:它们与一切信之真理完全相反。如果人们活在肉身期间缺乏仁爱的生活,也就是缺乏相爱,那么在来世接受它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死后,等待他们的,是他们在世上所过的生活。事实上,他们厌恶并憎恨相爱。这些人仅仅靠近过着相爱生活的社群就会颤抖、战栗,感到痛苦。
这些人虽出生在教会,但仍被称为“身心未受割礼的外人”,他们不可进入圣所,也就是主的国度。以西结书所指的就是他们:
心没受割礼,肉身没受割礼的外人都不可入我的圣所。(以西结书44:7, 9)
同一先知书:
在这样荣耀昌大上,在伊甸诸树中,谁能与你相比呢?然而你要与伊甸的诸树一同下到地府,在未受割礼的人中间,与被剑刺死的人一同躺卧。(以西结书31:18)
这论及法老,法老表示总体上的记忆知识(1164, 1165, 1186, 1462节)。要与他们一同下到地府的“伊甸诸树”也表示记忆知识,不过是信仰认知的记忆知识。由此明显可知,“未受割礼的”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即:一个纵情于污秽的爱和伴随这些爱的生活之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