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8.神变成人就这样变得显而易见。这是圣言存在的最首要和最重要的目的。因为没有人能信神并爱祂,除非他能以某种形式理解祂。因此,那些承认一位不可见,因而无法理解的神之人在思维上会滑入自然界,视自然为神,进而根本不信神。所以,主乐意出生在这个星球,并通过圣言显明这一事实,以便它不仅在这个星球为人所知,而且还由此显明给来自其它星球的灵人和天使,同样显明给来自我们地球的外邦人或异教徒。在来世,外邦人或异教徒被天使教导,那些照自己的宗教信仰过着良善生活的人会接受信之真理,并承认主(AC 2049, 2595, 2598, 2600-2601, 2603, 2861 [原文2661], 2863, 3263)。
4453.“做买卖,置产业”表因他们交流而将彼此一致的教义。这从“做买卖”和“置产业”的含义清楚可知:“做买卖”是指为自己获取认知,以及交流它们(参看2967节),因此在这地“做买卖”表示进入哈抹的儿子示剑及其城所表示的良善与真理的认知;“置产业”是指合一,因而是指彼此一致。“做买卖”之所以表示为自己获取认知,以及交流它们,是因为在天上,就是照内义觉悟圣言的地方,是没有买卖的;事实上,天上没有金、银,或诸如在这个世上用来交易的那类事物;因此,当我们在圣言中读到“买卖”(trading,或译贸易,交易等)时,是以灵义来理解的,在天上被感知为与“买卖”(trading,或译贸易,交易等)相对应的某种事物,一般来说,是认知的获取和交流,具体来说是所提到的物体所指的实体。例如,若提到“金”,就理解为爱与智慧的良善(113, 1551, 1552节);若提到“银”,就理解为属于聪明和信仰的真理(1551, 2048, 2954节);若提到人们在古时用来交易的 “母绵羊”、“公绵羊”、“小山羊”或“羔羊”,就理解为诸如这些动物所表示的那类事物,等等。
如以西结书:
告诉推罗,你居住海口,跟众民到许多海岛交易;他施人因你多有各类的财物,就作你的客商,拿银、铁、锡、铅兑换你的货物。雅完人、土巴人、米设人都用人口与你交易,拿铜器兑换你的商品。底但人与你交易;许多海岛成了你手里的货品。亚兰人因你的手工艺品很多,就作你的客商;犹大和以色列地的人都与你交易;他们用米匿的麦子、饼、蜜、油、乳香兑换你的商品。大马色人因你的手工艺品很多,又因你多有各类的财物,就拿黑本酒和沙哈(Zahar)羊毛与你交易。威但人和雅完人拿纺成的线兑换你的货物。底但人用马车的敞篷与你交易。亚拉伯人和基达的一切首领都作你手下的客商,用羊羔、公绵羊、公山羊与你交易。示巴和拉玛的商人与你交易,他们用各类上好的香料、各类的宝石和黄金兑换你的货物。哈兰人、干尼人、伊甸人、示巴的商人和亚述人、基抹人与你交易。这些商人以美好的货物与你交易,用蓝色包袱,刺绣的衣服;盛华丽衣服香柏木的宝箱,用绳捆着兑换你的货物。他施的船只接连成帮为你运货,你便在海心丰满,极其荣华。(以西结书27:3, 12-13, 15-19, 21-25)
由此处和圣言中的许多其它经文明显可知,“交易”、“商品”、“货品”和“货物”无非是指与良善并真理的认知有关的事物。因为若非推罗的交易活动表示属灵和属天的事物,预言的圣言与这些活动有什么相干呢?既如此,那么显而易见,不仅“货物”表示其它事物,而且此处所提到的民族也表示拥有这些其它事物的人民。还显而易见,若不凭内义,没有人知道所有这些表示什么;如不知道他施、雅完人、土巴人、米设人、底但人、亚兰人、犹大、以色列、威但人、雅完、底但人、阿拉伯人、示巴、拉玛、哈兰人、干尼人、伊甸人、亚述人、基抹人表示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的货物表示什么,如银、铁、锡、铅、铜器、麦子、米匿、饼、蜜、油、乳香、黑本酒、沙哈羊毛、纺成的线、马车敞篷、羊羔、公绵羊、公山羊、香料、宝石、黄金、蓝色包袱、刺绣的衣服、捆绳、香柏木制成的物件。这些及类似事物表示教会和主国度的良善与真理,以及对这些良善与真理的认知。正因推罗表示认知(1201节),所以此处论述的主题是推罗。由于这类财物,也就是良善与真理,就存在于主的教会和国度中,故表示主的教会和国度的迦南地自上古时代就具有一个源于表示货物或货品的词的名字,因为这就是原文中“迦南”这个名的含义。综上所述,明显可知在这地“做买卖”是什么意思。
2049.“从不属你种的一切外人”表示教会之外的人。这从“外人”的含义清楚可知,“外人”是指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因而没有信之良善和真理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之良善和真理。“外人”也表示那些处于外在敬拜的人(关于他们,可参看1097节);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论述的主题是教会之内的人。然而,此处论述的主题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主的教会,所以“外人”表示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的人,如外邦人或非基督徒。教会之外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可能拥有真理,但没有信之真理。他们的真理类似十诫,即: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奸淫,不可贪恋他人的东西,以及要敬拜神。然而,信之真理是涉及永生、主的国和主自己的一切教义教导。外邦人或非基督徒不可能知道这些教导,因为他们没有圣言。
这些人就是虽“不属你种”,但要一同受割礼,也就是洁净的“外人”所表示的人。由此明显可知,他们和教会之内的人一样能被洁净,这种洁净由他们受割礼来代表。当他们抛弃污秽的爱,彼此生活在仁爱中时,就被洁净;这时,他们活在真理中,因为一切真理都与仁爱有关;但这些真理属于上述两种类型中的第一种。那些活在这些真理中的人很容易吸收信之真理,即便活在肉身时没有吸收,在来世也会吸收,因为信之真理是仁爱的内在真理。事实上,这时,他们只喜欢被引入仁爱的内在真理。构成主国度的,就是仁爱的内在真理(参看932, 1032, 1059, 1327, 1328, 1366节)。
在来世,仅仅知道信仰的认知或知识不算什么,因为就连最坏的人,甚至地狱里的人也能拥有这些知识,有时知道的比其他人还多。重要的是照这些认知或知识去生活,因为一切认知或知识都以生活为目的。学习知识若不是为了生活,那么这些知识将毫无用处,仅仅使人们可以谈论它们,由此在世上被视为有学问的人,升到高位,赢得好名声,积聚财富。由此明显可知,信仰的认知或知识的生活无非是仁爱的生活。事实上,律法和先知,也就是信的整个教义,连同它的一切认知或知识,在于爱主和爱邻,谁都能从主的话(马太福音22:34-39;马可福音12:28-35)清楚看到这一点。
尽管如此,教义,也就是信仰的认知或知识对仁爱生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们,仁爱的生活无法形成。死后拯救一个人的,就是这种生活,绝不是没有仁爱生活的信仰生活,因为没有仁爱,就不可能有任何信仰的生活。过着一种爱与仁之生活的人就拥有主的生命在里面,没有人能通过其它任何生活而与主结合。由此也清楚可知,信之真理若不植入仁爱,决不能被承认为真理;也就是说,承认被人们大量谈论的真理是不可能的,除非表面上或口头上,因为人们从内在,或从心里否认真理。如前所述,一切信之真理都以仁爱为目的,如果仁爱不存在于它们里面,那么它们就会从内在被弃绝。当外层被除去(如在来世的情形)时,内层的性质就显而易见了,即:它们与一切信之真理完全相反。如果人们活在肉身期间缺乏仁爱的生活,也就是缺乏相爱,那么在来世接受它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死后,等待他们的,是他们在世上所过的生活。事实上,他们厌恶并憎恨相爱。这些人仅仅靠近过着相爱生活的社群就会颤抖、战栗,感到痛苦。
这些人虽出生在教会,但仍被称为“身心未受割礼的外人”,他们不可进入圣所,也就是主的国度。以西结书所指的就是他们:
心没受割礼,肉身没受割礼的外人都不可入我的圣所。(以西结书44:7, 9)
同一先知书:
在这样荣耀昌大上,在伊甸诸树中,谁能与你相比呢?然而你要与伊甸的诸树一同下到地府,在未受割礼的人中间,与被剑刺死的人一同躺卧。(以西结书31:18)
这论及法老,法老表示总体上的记忆知识(1164, 1165, 1186, 1462节)。要与他们一同下到地府的“伊甸诸树”也表示记忆知识,不过是信仰认知的记忆知识。由此明显可知,“未受割礼的”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即:一个纵情于污秽的爱和伴随这些爱的生活之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