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9.要知道,主通过天堂赋予我们的圣言是联结天堂与尘世的纽带。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圣言字义中的一切事物才对应于天上的神性事物;就其至高和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圣言论述主,祂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对祂的爱和信,因而论述出自祂并在祂里面的生命。当我们地球上的圣言被阅读和传讲时,这些主题就呈现给天上的天使。天上的天使对圣言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世人对它的理解,天使遵循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属灵意义,而世人遵循它的外在意义或属世意义(AC 1769-1772, 1887, 2143, 2333, 2396, 2540, 2541, 2545, 2551)。圣言是联结天与地的纽带(AC 2310, 2495, 9212, 9216, 9357, 10357)。因此,圣言纯由对应写成(AC 1404, 1408, 1409, 1540, 1619, 1659, 1709, 1783, 8615, 10687)。就圣言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它唯独论述主及其国度(AC 1873, 2249, 2523, 7014, 9357)。
4013.“雅各拿杨树的嫩枝”表适合属世良善的能力。这从“枝”和“杨树”的含义清楚可知:“枝”(rod,即杖或棍)是指能力;“杨树”是指属世层的良善,如下文所述。“枝”(rod,即杖或棍)在圣言中经常被提及,均表示能力,既因为它是牧人用来管理羊群的,还因为它可用来支撑身体,可以说是为了右手而存在的;而“手”表示能力(878, 3387节)。“枝”(rod,即杖或棍)因具有这种含义,故在古时为国王所用;王室的象征就是一根短杖,以及一根权杖。不仅国王持杖,祭司和先知也持杖,以便能通过这杖来表示他们所拥有的权柄或能力,如亚伦和摩西。这解释了为何摩西如此频繁地被吩咐伸杖,有时也伸手,这时就会有神迹发生;因为“杖”和“手”表示神性大能。正因“杖”表示能力,所以埃及术士在行法术时,也是用杖。也正因如此,如今的魔术师在表演时手里会拿着一根棍。所有这一切表明“杖”表示能力。
但在原文,牧人、国王,以及祭司和先知所持的杖是用另一个词来表述的;不同于用于雅各所拿之杖的词。雅各所拿的杖用的是一个表示旅行者的拐杖,以及牧人之杖的词来表述的,这一点从其它经文可以看出来(如创世记32:10;出埃及记12:11;撒母耳记上17:40, 43;撒迦利亚书11:7, 10)。诚然,本节所提到的杖不是手持的那种杖,只是从树上,也就是从杨树、榛树和梧桐树上的砍下来的枝子而已,被插在正对着羊群的水槽里。然而,这个词具有同样的含义,因为就内义而言,它描述了属世良善的能力,以及由这良善所赋予属世真理的能力。
至于这枝子所出自的杨树,要知道,树一般表示觉察和认知,当论及属天之人时,表示觉察;但当论及属灵之人时,则表示认知(参看103, 2163, 2682, 2722, 2972节)。既如此,树尤表良善与真理,因为这些就属于觉察和认知。有些树种表示属于属灵人的内在良善与真理,如橄榄树和葡萄树;有些树种则表示属于属世人的外在良善与真理,如杨树、榛树和梧桐树。由于在古时,每种树表示某种良善或真理,故在树林中所举行的敬拜与那里的树种是一致的(2722节)。此处所提到的杨树是指白杨树,因其白而被如此称呼,也因其白而得名(白杨树)。因此,“杨树”表示出自真理的良善;或也可说,真理之良善;在何西阿书(4:13)也是;只是在那里这良善被歪曲了。
2553.“因为我说,这地方必定没有对神的惧怕”表示源于这种感知的思维,即:他们在当时所处的状态下不会尊重属灵真理。这从“对神的惧怕”和“地方”的含义清楚可知:“对神的惧怕”是指对神性或属灵真理的尊重;“地方”是指状态(参看1273-1275, 1377节)。此处的情形是这样:人不能理解纯属灵和属天的任何教义,也就是神性,因为这样一种神性无限超越他的理解,因而超越他的信仰范围。人的一切思维都局限于他的感官所经历的属世事物,或说他的感官所提供的世俗观念。凡不利用并照着这些属世事物所说的话,都不被理解,而是会消亡,就像凝视海洋或宇宙,却不专注于某个对象一样。因此,若不以世俗用语向世人解释教义,世人根本不会接受,因而不会尊重它们。这种情况可从圣言的每个细节很清楚地看出来,因为在圣言中,出于同样的原因,纯神性事物本身是以世俗用语,甚至感官用语来阐述的;例如,经上描述耶和华有耳,有眼,有脸,还有人类的情感,如愤怒等等。
当主降世时,更是如此。那时,人们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属天或属灵事物,更不知道有什么内在事物。纯地上和世俗、因而外在的事物完全占据了他们的心思意念;就连门徒们自己也是这样,他们以为主的国度将和这个世界的国度一样,所以要求一个坐在祂的右手边,一个坐在祂的左手边,并且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以为自己会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马太福音19:28; 路加福音22:30);殊不知,在来世,他们不能审判一个人的事务的哪怕最小细节(2129e节)。主之所以洞察人类的这种状态,是因为一开始,主思考在信之教义的问题上是否要请教理性。主出于祂的爱而如此思考,这爱在于渴望寻求拯救所有人,并使圣言不致灭亡。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