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119

119.要知道,主通

119.要知道,主通过天堂赋予我们的圣言是联结天堂与尘世的纽带。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圣言字义中的一切事物才对应于天上的神性事物;就其至高和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圣言论述主,祂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对祂的爱和信,因而论述出自祂并在祂里面的生命。当我们地球上的圣言被阅读和传讲时,这些主题就呈现给天上的天使。天上的天使对圣言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世人对它的理解,天使遵循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属灵意义,而世人遵循它的外在意义或属世意义(AC 1769-1772, 1887, 2143, 2333, 2396, 2540, 2541, 2545, 2551)。圣言是联结天与地的纽带(AC 2310, 2495, 9212, 9216, 9357, 10357)。因此,圣言纯由对应写成(AC 1404, 1408, 1409, 1540, 1619, 1659, 1709, 1783, 8615, 10687)。就圣言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它唯独论述主及其国度(AC 1873, 2249, 2523, 7014, 9357)。

属天的奥秘 #4680

4680.“父亲爱约

4680.“父亲爱约瑟过于爱他的众弟兄”表它(即主的神性属灵层或神性真理)与神性属世层联结,在最近似意义上表与“父亲”所表示的古教会联结。这从前面的解释(4675节)清楚可知,那里有相同的话。之所以就近似意义而言,这表示主的神性属灵层或神性真理与古教会的联结,并且该教会由“父亲”来表示,是因为就近似意义而言,如前所述(4679节),“约瑟的哥哥们”表示雅各的后代,因而表示在他们当中所代表的教会。至于这些事当如何理解,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好几次了;但为了下文的整个思路,在此简要重申几个要点。
大洪水后由主所建立的古教会是一个代表教会,并且具有这样的性质:其敬拜的外在的一切和每一个细节都代表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在至高意义上代表主的神性事物本身。但其敬拜的内在的一切和每一个细节都与仁爱有关。该教会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部分地区和那里的许多国家。尽管就信之教义而言,它们当中有不同一之处,但教会仍为一,因为无论在哪里,所有人都视仁为教会的本质要素。那时,那些将信从仁分离并视信为教会的本质要素之人被称为“含”。但随着时间推移,该教会转向偶像崇拜,并在埃及、巴比伦和其它地方沦为巫术;因为他们开始敬拜没有任何内在之物的外在之物。他们远离了仁爱,故天堂也离开他们,取而代之的是地狱灵来引领他们。
该教会荒凉后,一个新教会从希伯开始,被称为希伯来教会。这个教会存在于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还存在于迦南地的一些民族当中。但这个新教会不同于古教会,因为它将外在敬拜的本质置于献祭。诚然,它承认敬拜的内在是仁爱,但不像古教会那么发自内心。这个教会也变成偶像崇拜。
最后,主乐意在亚伯拉罕经由雅各这一支而来的后代当中建立一种新型教会,将古教会敬拜的外在特征引入这个民族当中。但这个民族具有这样的性质,他们无法接受构成教会的任何内在之物,因为他们的内心与仁爱完全对立。因此,在他们当中设立的,仅仅是一个教会的代表。由此清楚可知,雅各的儿子们或约瑟的哥哥们在近似意义上表示这种教会;他们的父亲雅各表示古教会。此外,在圣言的许多其它地方,尤其预言部分,“雅各”用来表示古教会;有时古教会也被称为“父亲和母亲”,论及其良善时被称为“父亲”,论及其真理被称为“母亲”。由此明显可知,“父亲爱约瑟过于爱他的众弟兄”表示主的神性真理与古教会联结。

属天的奥秘 #2144

2144.“在幔利橡

2144.“在幔利橡树那里”表示感知的品质,这从“橡树”和“幔利”的代表和含义清楚可知。至于“橡树”一般代表和表示什么,这在第一卷已经说明(1442-1443节);“幔利橡树”具体代表和表示什么(1616节),即感知,但却是来自记忆知识和源于记忆知识的第一理性的一种人性的感知。
如今,人们完全不知道何为感知,因为现在没有人拥有像古人,尤其像上古之人那样的感知;因为古人和上古之人出于感知知道一件事是不是善的,由此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有一种流注从主经由天堂进入他们的理性,当他们思想神圣事物时,就从该流注立刻感知到一件事是不是这样。后来,当人开始不再心存天堂观念,只心存世俗和肉体观念,并且良心取代了感知时,这种感知就在他身上消失了;良心也是一种感知,因为违背或照着良心行事无非是从良心感知一件事是不是这样,或是否要这样做。
但良心的感知不是来自所流入的良善,而是来自真理;这真理自人们童年初期就照着他们敬拜的神圣而被植入心智的理性部分,后来又得到确认,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信唯独这真理是良善。因此,良心是一种感知,但它来自这种真理;当主将仁爱和纯真注入该真理时,这良心的良善就出现了。从这几点考虑可以看出何为感知。然而,感知与良心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关于感知的阐述,可参看第一卷,104, 125, 371, 483, 495, 503, 521, 536, 597, 607, 784, 865, 895, 1121, 1616节;关于灵人和天使的感知,参看202-203, 1008, 1383-1384, 1390-1392, 1394, 1397, 1504节; 学者不知道何为感知,参看1387节)。
至于主,当祂活在世上时,祂所有的思维都来自神性感知,因为唯独祂是一位神性和属天的人;事实上,祂是耶和华自己存在于其中的那独一无二者,祂的感知就来自耶和华(对此,也可参看第一卷1616, 1791节)。随着祂越来越接近与耶和华的合一,祂的感知越来越内在。这时,就是此处祂的感知的性质从第一卷关于幔利橡树的阐述(1616节)清楚可知;下文则描述了当祂感知到本章所包含的事物时,它是何性质。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