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119

119.要知道,主通

119.要知道,主通过天堂赋予我们的圣言是联结天堂与尘世的纽带。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圣言字义中的一切事物才对应于天上的神性事物;就其至高和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圣言论述主,祂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对祂的爱和信,因而论述出自祂并在祂里面的生命。当我们地球上的圣言被阅读和传讲时,这些主题就呈现给天上的天使。天上的天使对圣言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世人对它的理解,天使遵循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属灵意义,而世人遵循它的外在意义或属世意义(AC 1769-1772, 1887, 2143, 2333, 2396, 2540, 2541, 2545, 2551)。圣言是联结天与地的纽带(AC 2310, 2495, 9212, 9216, 9357, 10357)。因此,圣言纯由对应写成(AC 1404, 1408, 1409, 1540, 1619, 1659, 1709, 1783, 8615, 10687)。就圣言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它唯独论述主及其国度(AC 1873, 2249, 2523, 7014, 9357)。

属天的奥秘 #4814

4814.“那时”表

4814.“那时”表随后所发生之事的状态。这从“时”的含义清楚可知,“时”是指状态(参看2625, 2788, 2837, 3254, 3356, 3404, 3938节)。“那时”表示随后所发生之事的状态,因为下文讲述了接下来所发生的事。而且,接下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都是紧随之前的事而来的。因为前一章的主题是雅各的儿子,以及他们卖约瑟。他们是在犹大的劝说下卖约瑟的;论到犹大,前一章说:
犹大对他的兄弟们说,我们杀我们的兄弟,藏了他的血,有什么益处呢?来,我们把他卖给以实玛利人。(创世记37:26,27)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神性真理被兄弟们疏远了,尤其被犹大疏远了;此处犹大在近似意义上表示犹大支派,在一般意义上表示教会中反对一切良善,无论哪种良善的败坏者(4750, 4751节)。对这一点的提及就包含在“那时”这个词里面,因为现在论述的主题犹太,他与迦南女子所生的儿子,以及后来与儿媳所生的儿子;就建立在犹大支派中的教会的事物而言,所有这些事在内义上就描述了犹大支派。
至于“时”表示状态,因而“那时”表示随后所发生之事的状态,这一点必显得非常奇怪;因为没有人能理解时间观念如何转化为状态观念;也就是说,当在圣言中读到“时(间)”时,人如何将其理解为与状态有关的某种事物。不过,要知道,天使的思维丝毫不从时间或空间形成,因为他们在天堂。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都抛弃了,并树立了状态的观念,也就是良善与真理的状态的观念。因此,当人阅读圣言,由此思想时间和属于时间的事物时,与他同在的天使感知不到与时间有关的任何事物,而是感知到属于状态的事物,这些事物也与状态相对应。事实上,读者以其内在思维也感知不到时间,只能以其外在思维来感知时间;这一点从人的外在思维处于休眠状态,也就是他入睡时的状态,以及其它各种经验明显看出来。
但要知道,状态一般分为两种,即良善的状态和真理的状态。良善的状态被称为存在的状态,而真理的状态被称为显现的状态;因为存在是良善的本质特征,由此衍生的显现则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空间对应于存在的状态,时间对应于显现的状态。由此可见,当人读到“那时”时,与他同在的天使绝不会像人那样来理解这句话。其它句子也一样,因为凡写在圣言里的,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在天使当中,它会转化为一个相对应的意义,这个意义根本不会显现在字义中;事实上,凡属于字义的世俗之物都会转化为属于内义的属灵之物。

属天的奥秘 #1616

1616.“亚伯兰就

1616.“亚伯兰就挪移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居住”表示主到达一种更内在的感知。这从“挪移帐棚”和“橡树林”的含义清楚可知:“挪移帐棚”,就是挪动并固定帐棚,是指结合的过程,因为“帐棚”是指敬拜的神圣,如前所示(414, 1452节),外在人通过这外在的神圣与内在人结合;“橡树林”是指感知,如前所述(1442, 1443节),那里出现了“摩利橡树林”这个短语,意思是第一种感知,而此处以复数形式提到的“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表示更充分,也就是更内在的感知。这种感知被称为“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别处也提到“幔利”(如创世记14:13; 18:1; 23:17-19; 35:27);还提到希伯仑(如创世记35:27; 37:14; 约书亚记10:36, 39; 14:13-15; 15:13, 54; 20:7; 21:11, 13; 士师记1:10, 20,以及其它地方)。至于幔利和希伯仑表示什么,蒙主的神性怜悯,可参看解释这些经文的地方。
关于“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表示一种更内在的感知,情况如下:属于外在人的事物越与属于内在人的属天事物结合,感知就越增长,并变得更内在。与属天事物的结合会赋予感知,因为内在人的生命本身就住在属于对耶和华之爱的属天事物里面;或也可说,耶和华存在于属于爱的属天事物里面,也就是存在于属天之爱里面;这种存在在外在人中是感知不到的,除非实现结合;一切感知都来自结合。
从此处的内义清楚可知主的情形如何,即:随着知识或认知的增多、繁殖,祂的外在人,即人性或人身本质逐步与神性本质结合。若不通过知识或认知,任何人,只要他是人,都永远不能与耶和华或主结合,因为一个人正是通过知识或认知而成为人。这也适用于主,因为主和其他人一样出生,也和其他人一样接受教导。然而,属天事物不断被灌输到祂作为器皿的知识或认知中;结果,祂的知识或认知不断变成接受属天事物的器皿;这些器皿本身也变成属天的。
主以这种方式不断朝婴孩的属天事物前进,因为如前所述(430, 561, 1438, 1450-1451, 1453:1, 1472, 1495-1496, 1548, 1555:2, 1557节),属于爱的属天事物从最早的婴儿期直到童年时期,再到青春期就被灌输给一个人。他因是一个人,所以那时和以后就被赋予知识和认知(无论世俗的还是宗教的)。如果一个人是那种能重生的人,那么这些知识或认知就会充满属于爱和仁的属天事物,并因此被植入他自婴儿直到童年和青春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他的外在人就这样与他的内在人结合。它们首先被植入他青春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然后被植入他童年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最后被植入他婴儿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这时,他就是一个“小孩子”;论到小孩子,主说“神的国是属于这样的人的”(马可福音10:14; 路加福音18:16)。唯独主实现这种植入;因此,属天之物若非来自并属于主,就不会,也不能存在于人身上。
然而,主凭自己的能力将祂的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起来,并以属天事物充满祂的知识或认知,按照神性秩序把它们植入属天事物。首先,主将它们植入祂童年时期(译注:新世纪版本为青春期)的属天事物,接着植入童年时期与婴儿时期(译注:新世纪版本为青春期与童年时期)之间的那个年龄阶段的属天事物,最后植入婴儿时期(译注:新世纪版本为童年时期)的属天事物。同时祂以这种方式在人性或人身本质方面也变成纯真本身和爱本身;这纯真本身和爱本身是天上和地上的一切纯真和一切爱的源头。这种纯真是真正的婴孩(译注:新世纪版本为真正的童年),因为它同时也是智慧。而婴孩的纯真若不通过知识或认知变成智慧的纯真,就毫无用处;这就是为何在来世,小孩子都被赋予知识或认知。主因将知识或认知植入属天事物,故拥有感知,因为如前所述,一切感知都来自结合。当主植入童年时期获得的记忆知识或事实时,祂便拥有了祂的第一种感知,这种感知由“摩利橡树林”来表示;当祂植入知识或认知时,便拥有了祂的第二种感知,也就是此处论述的主题,它更为内在;这种感知由“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来表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