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9.要知道,主通过天堂赋予我们的圣言是联结天堂与尘世的纽带。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圣言字义中的一切事物才对应于天上的神性事物;就其至高和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圣言论述主,祂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对祂的爱和信,因而论述出自祂并在祂里面的生命。当我们地球上的圣言被阅读和传讲时,这些主题就呈现给天上的天使。天上的天使对圣言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世人对它的理解,天使遵循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属灵意义,而世人遵循它的外在意义或属世意义(AC 1769-1772, 1887, 2143, 2333, 2396, 2540, 2541, 2545, 2551)。圣言是联结天与地的纽带(AC 2310, 2495, 9212, 9216, 9357, 10357)。因此,圣言纯由对应写成(AC 1404, 1408, 1409, 1540, 1619, 1659, 1709, 1783, 8615, 10687)。就圣言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它唯独论述主及其国度(AC 1873, 2249, 2523, 7014, 9357)。
6996.“求求你,你要藉着谁的手,就差派谁去吧”表从神性人身发出的神性真理将以间接的方式被说出来。这从摩西的代表,以及“差派”和“藉着手差派”的含义清楚可知:说这话的摩西是指圣言,也就是神性真理方面的主(参看6752节);“差派”当论及主时,是指发出(2397, 4710节);“藉着手差派”是指通过将被赋予能力的另一个人,也就是将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性真理说出来的能力。它因通过被赋予能力的另一个人到来,故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到来。前面说明(6982, 6985节),直接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性真理无法被任何人,甚至无法被任何天使听见和明白。因此,为叫它能被听见和明白,就必须有一个媒介;天堂就充当这个媒介,然后充当媒介的是与人同在的天使和灵人。
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人甚至听不见与他同在的灵人彼此间的交谈,即便听见,也不明白,因为灵人的言语没有任何人类的话语,而是所有语言的普遍言语。此外,灵人听不见天使,即便听见,也不明白,因为天使的言语更为普遍。至内层天堂的天使更无法被听见和明白,因为他们的言语不是由观念,而是由属天之爱所固有的情感构成的言语。既然这类言语距离一个人如此遥远,以致他绝无法听见和明白它们,那么无限优于众天堂中的各种言语的神性言语,必是何等遥远呢?我所说的“神性言语”,其实是指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性真理。由此可以看出,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若要被听见和明白,就必须通过媒介来到人这里。最后的媒介就是与一个人同在的灵人,这个灵人要么流入他的思维,要么通过一种活生生的声音实现他的流入。
直接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无法被听见和明白,这一事实也可从对应关系和基于对应关系的代表明显看出来。也就是说,世人所说的话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呈现在灵人中间,而灵人所说的话又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天使中间。这一点从圣言的灵义和字义可以看出来;适合世人的字义有助于表示并代表包含在灵义中的事物。既然灵义无法被人理解,除非它能通过诸如属于世界和自然界的那类事物被呈现和揭示出来,天使的意义更是如此,那么人又如何能明白直接从主的神性发出的神性真理呢?这真理无限高于天使的理解水平,在天上都无法被领悟,除非它穿过天堂,在如此行时披一种适合那里之人的觉知并与其觉知相匹配的形式。这一切通过一种任何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奇妙流注实现。说这些事是为了叫人们知道,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若不通过媒介,就无法被任何人听见和明白。
2144.“在幔利橡树那里”表示感知的品质,这从“橡树”和“幔利”的代表和含义清楚可知。至于“橡树”一般代表和表示什么,这在第一卷已经说明(1442-1443节);“幔利橡树”具体代表和表示什么(1616节),即感知,但却是来自记忆知识和源于记忆知识的第一理性的一种人性的感知。
如今,人们完全不知道何为感知,因为现在没有人拥有像古人,尤其像上古之人那样的感知;因为古人和上古之人出于感知知道一件事是不是善的,由此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有一种流注从主经由天堂进入他们的理性,当他们思想神圣事物时,就从该流注立刻感知到一件事是不是这样。后来,当人开始不再心存天堂观念,只心存世俗和肉体观念,并且良心取代了感知时,这种感知就在他身上消失了;良心也是一种感知,因为违背或照着良心行事无非是从良心感知一件事是不是这样,或是否要这样做。
但良心的感知不是来自所流入的良善,而是来自真理;这真理自人们童年初期就照着他们敬拜的神圣而被植入心智的理性部分,后来又得到确认,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信唯独这真理是良善。因此,良心是一种感知,但它来自这种真理;当主将仁爱和纯真注入该真理时,这良心的良善就出现了。从这几点考虑可以看出何为感知。然而,感知与良心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关于感知的阐述,可参看第一卷,104, 125, 371, 483, 495, 503, 521, 536, 597, 607, 784, 865, 895, 1121, 1616节;关于灵人和天使的感知,参看202-203, 1008, 1383-1384, 1390-1392, 1394, 1397, 1504节; 学者不知道何为感知,参看1387节)。
至于主,当祂活在世上时,祂所有的思维都来自神性感知,因为唯独祂是一位神性和属天的人;事实上,祂是耶和华自己存在于其中的那独一无二者,祂的感知就来自耶和华(对此,也可参看第一卷1616, 1791节)。随着祂越来越接近与耶和华的合一,祂的感知越来越内在。这时,就是此处祂的感知的性质从第一卷关于幔利橡树的阐述(1616节)清楚可知;下文则描述了当祂感知到本章所包含的事物时,它是何性质。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