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9.要知道,主通过天堂赋予我们的圣言是联结天堂与尘世的纽带。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圣言字义中的一切事物才对应于天上的神性事物;就其至高和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圣言论述主,祂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对祂的爱和信,因而论述出自祂并在祂里面的生命。当我们地球上的圣言被阅读和传讲时,这些主题就呈现给天上的天使。天上的天使对圣言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世人对它的理解,天使遵循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属灵意义,而世人遵循它的外在意义或属世意义(AC 1769-1772, 1887, 2143, 2333, 2396, 2540, 2541, 2545, 2551)。圣言是联结天与地的纽带(AC 2310, 2495, 9212, 9216, 9357, 10357)。因此,圣言纯由对应写成(AC 1404, 1408, 1409, 1540, 1619, 1659, 1709, 1783, 8615, 10687)。就圣言至内在的意义而言,它唯独论述主及其国度(AC 1873, 2249, 2523, 7014, 9357)。
9207.“你们的儿子要成为孤儿”表同时真理也会消亡。这从“孤儿”的含义清楚可知。“孤儿”是指那些拥有真理,但还没有良善,却渴望良善的人(参看9199节),在此是指那些拥有真理,但不渴望良善的人,因而是指那些与其同在的真理正在消亡的人;因为经上正在论及恶人,他们的儿子要成为孤儿。真理在那些不渴望良善的人中间消亡,这一事实从刚才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结合的说明(9206节)清楚看出来。有必要进一步说一说这种结合。与良善结合的真理总含有一种行善,同时通过如此行而与良善更紧密地结合的渴望在自己里面;或也可说,那些拥有真理的人总有一种行善,并由此与它们的真理结合的渴望。因此,那些以为自己拥有真理,但不渴望行善的人实际上并未拥有真理;也就是说,他们不信真理,无论他们多么自以为信真理。
主在马太福音中用“盐”描述了他们的状况,祂说:
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5:13)
这些话是主对门徒和百姓说的。“地上的盐”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教会真理;“失了味的盐”表示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失了味的盐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则描述了这样的真理真理毫无价值。渴望良善就是渴望行善并以这种方式与良善结合。
马可福音:
必用火盐腌各人,凡祭物必用盐腌。盐是好的;但盐若失了咸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你们自己里头要有盐,彼此和睦。(马可福音9:49-50)
“用火盐腌”表示对真理拥有一种渴望的良善;“用盐腌”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真理;“失了咸味的盐”是指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自己里面要有盐”表示拥有这种渴望。
路加福音:
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盐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或用在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只好丢在外面。(路加福音14:33-35)
此处“盐”同样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真理;“失了味的盐”表示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或用在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表示它完全不能提供任何功用,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拥有这种真理的人被称为“不冷不热”,这从此前的话明显看出来,即: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也就是说,若不爱主胜过一切,就不能作主的门徒。因为同等地爱主爱自己的人就是那些被称为“不冷不热”,不适合提供任何好或坏的功用之人。
利未记:
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约的盐;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而献。(利未记2:13)
“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表示真理对良善的渴望和良善对真理的渴望要存在于一切敬拜中。这也解释了为何这“盐”被称为“神立约的盐”,因为“约”是指结合(665, 666, 1023, 1038, 1864, 1996, 2003, 2021, 2037, 6804, 8767, 8778节),“盐”是指对结合的渴望。
当这二者都渴望与对方结合,也就是良善渴望与真理结合,真理渴望与良善结合时,它们就会互相注视。但当真理挣脱良善时,它们就互相背离,向后看或向自己身后看。这就是路加福音中变成一根盐柱的罗得妻子所表示的:
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去拿他身后的东西。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17:31-32)
这意味着“向自己身后看,或向后看”(参看3652, 5895e, 5897, 7857, 7923, 8505, 8506, 8510, 8516节)。
“盐”之所以表示真理所拥有的渴望,是因为盐使土地肥沃,使食物美味;还因为盐含有一种火性,同时具有一种结合力,就像真理含有对良善的一种热切渴望,同时具有一种结合力一样。“盐柱”是指与真理的分离,因为“盐”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已被摧毁和荒废的真理(如在西番雅书2:9;以西结书47:11; 耶利米书17:6; 诗篇107:33, 34; 申命记29:23; 士师记9:45; 列王纪下2:19-22)。引用这些事是为了叫人们知道“孤儿”和“寡妇”所表示的真理对良善的渴望和良善对真理的渴望是什么意思。
2333.“清早起来再赶路”表示以这种方式在良善和真理上被强化,这从“清早起来”和“再赶路”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圣言中,“清早或早晨”表示主的国度和凡属主国度之物,因而主要表示爱与仁的良善,这可从圣言(19:5)得以证实;而“路”表示真理(参看627节)。由此可推知,他们在他家里过夜后(这表示他们住在与他同在的仁之良善中),要“清早起来赶路”(这表示他们以这种方式在良善和真理上被强化)。
从这些话,如同从其它话一样清楚看出,内义,尤其圣言历史部分的内义,距离字义何等遥远,因而如何难以看见。内义无法清楚显现,除非每个词的含义都照其在圣言中的一贯含义被解释出来。因此,当字义完全占据我们的思维或观念时,内义只显现为某种完全模糊而黑暗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当内义完全占据我们的思维或观念时,字义同样显得模糊,事实上在天使看来如同没有。因为天使不再像世人那样拥有世俗和肉体的思维或观念,而是拥有属灵和属天的思维或观念。当世人所阅读的圣言上升到天使所在的气场,也就是上升到天堂时,字义上的这些话就会奇迹般地转变为属灵和属天的思维或观念。这种转变取决于属灵事物与世俗事物并属天事物与肉体事物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最恒定不变的,但其性质要等到圣言中的这些词、名字和数字的内义被解释出来时才能被揭示出来。
为了解这种对应关系的性质,换句话说,了解当世俗和肉体的思维或观念被提升到天堂时,它们如何过渡为相对应的属灵和属天的思维或观念,以“清早”和“路”为例。当世人读到“清早或早晨”,如此处“清早起来”这个短语时,天使不会形成一天当中的任何早晨的概念,而是形成灵义上的早晨的概念。这种概念类似下面这些话,撒母耳记:
以色列的磐石,祂必像日出的晨光,如无云的清晨。(撒母耳记下23:3-4)
但以理书:
圣者对我说,到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晨。(但以理书8:14, 26)
因此,天使感知到的是主,或祂的国度,或爱与仁的属天事物,而不是“早晨”;事实上,他们的感知照着一个人所读的圣言中的故事情节或一系列事物而呈现多样化。
同样,当一个人读到“路(经上或译为道)”这个词,如此处“赶路”时,他们无法形成路的任何概念,而是形成另一种属灵或属天的概念,也就是说,就像约翰福音书中的路,在那里主说:
我就是道路,真理。(约翰福音14:6)
诗篇:
耶和华啊,将你使我认识你的路,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导我的路。(诗篇25:4-5)
以赛亚书:
使祂认识领悟之道。(以赛亚书40:14)
天使感知到的是真理,而非“路或道”,无论在圣言的历史部分还是预言部分,都是如此。事实上,天使不再关心历史细节,因为这类细节与他们的思维或观念完全不相容。因此,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感知到诸如属于主及其国度的那类事物,这些事物在内义上以美妙的阵列和优雅的顺序一个紧跟着一个。为此,为叫天使也能从圣言中受益,其中的一切历史细节都具有代表性,每个词都表示这类事物。这种特征是圣言所独有的,使得圣言不同于或胜过其它一切著作。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