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568.“那地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表示属于内在属天事物的事物无法与以前的事物,也就是此处“罗得”所表示的事物在一起。这从以下考虑清楚可知:如前所述,“亚伯兰”代表主,在此代表祂的内在人;而“罗得”代表祂的外在人,在此代表将要与外在人分离的事物,内在事物无法与这些事物住在一起。外在人有许多事物是能与内在人住在一起的,如对良善的情感,以及由此而来的快乐和愉悦,因为这些快乐和愉悦是内在人的良善及其喜乐和幸福的结果;当这些是结果时,它们就完全对应起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属于内在人,并不属于外在人。众所周知,结果不是结果的产物,而是有效原因的产物。以仁爱为例:从脸上散发出来的仁爱不是由脸产生的,而是由里面的仁爱产生的,是仁爱如此控制或形成脸,并产生这种效果的。或以纯真为例,小孩子的纯真表现在他们的表情、举止和彼此的玩耍上;但这纯真本质上并不属于他们的表情或举止,而是属于通过他们的灵魂从主流入的纯真;因此,纯真的表现是结果;其它一切情形也是如此。
由此明显可知,外在人有许多事物是能与内在人同住和一致的。但它也有许多事物是不能与内在人同住或一致的;源于爱自己和爱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情况,因为由这些爱产生的一切事物都视自我和世界为目的。而属于爱主和爱邻的属天事物无法与这些事物一致,因为属天事物视主为目的,也视祂的国度,以及属于祂及其国度的一切为目的。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目的向外或向下看,而爱主和爱邻的目的向内或向上看。由此明显可知,它们如此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在一起。
要知道是什么产生了外在人与内在人的对应和一致,又是什么造成了不一致,只需反思占主导的目的,或也可说,占主导的爱;因为爱就是目的;凡被爱之物都被视为目的。这种反思将表明一个人的生命或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死后又是什么样,因为它来自目的,或也可说,来自他的主导爱;他的主导爱塑造了他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不是别的。与永生,也就是属灵和属天的生命(这就是永生)不一致的东西若在肉身生活期间没有被移除,在来世必须被移除。如果它们无法被移除,那么这人注定永远不幸福。
现在提及这些事,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外在人有与内在人一致的事物,也有不一致的事物;并且一致的事物无法与不一致的事物在一起;此外,外在人中一致的事物来自内在人,也就是通过内在人来自主;如洋溢着仁爱的脸,或仁爱的脸,又如小孩子的表情和举止中的纯真,如前所述。而不一致的事物则属于人和他的自我。由此可知这句话,即“那地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表示什么。从内义上说,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既然主是主题,那么祂的一切样式和形像也是主题,即祂的国度、教会,以及祂的国度和教会里的每个人;正因如此,此处阐述了人里面的事物。在主凭自己的能力战胜邪恶,也就是魔鬼和地狱,从而在祂的人性或人身本质方面也变得属天,成为神性、耶和华之前,属于祂的这些事物就被视为与祂那时的状态有关。
2523.“她是我妹子”表示当请教的是理性,也就是说,祂认为祂需要请教的是理性。这从本章“妹子”的含义清楚可知,“妹子”是指理性真理(参看1495, 2508节)。圣言的内义描述了主在世上的整个生活将是什么样,甚至描述了祂的感知和思维。这些事因来自神性,故已经被预见和提供了。对内义上这些事的提供也是为了那时把它们呈现在天使眼前,天使照内义来感知圣言。主以这种方式被置于他们面前,同时祂逐渐脱去人身或人性,披上神性的方式也被置于他们面前。除非这些事通过圣言和犹太教会的一切宗教仪式被保持在天使眼前,否则,被称为“人”或亚当的上古教会一衰落,主就不得不降世,因为上古教会一衰落,经上就预言了主的降临(创世记3:15)。更重要的是,若非如此,那时的人类无法得救。
至于主的生活本身,它是一种人身或人性不断朝神性前进,直到完全合一的生活,如前面频繁所述(1864, 2033节)。为了可以与地狱争战并战胜它们,主必须靠人身或人性如此行,因为神性从不与地狱争战。因此,祂乐意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披上人身或人性,乐意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成为一个小孩子,乐意在亚伯拉罕寄居在埃及(创世记12章),以及现在寄居在基拉耳所代表和表示的知识和认知上成长,因而乐意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发展理性,驱散笼罩它的阴影,把它带入光明,并以祂自己的能力做到这一切。主以这种方式从人身或人性发展到神性,对此,仅仅考虑到以下事实,谁也不会怀疑,即:祂是一个小孩子,和其他任何小孩子一样学会说话,等等。但不同之处在于,神性本身在祂里面,因为祂从耶和华成孕。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