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388.“你这里还有什么人吗?无论是女婿,是儿女和这城中你所有的人,你都要将他们从这地方带出去”表示所有处于仁之良善的人和属于这良善的一切事物都会得救,那些处于信之真理的人只要从邪恶中退出,也会得救,这从下文所论述的“女婿”、“儿子”、“女儿”、“城”和“地方”的含义清楚可知。
至于那些处于信之真理的人只要从邪恶退出,就会得救,情况是这样:信之真理是接受良善的器皿本身(1900, 2063, 2261, 2269节);只要这个人从邪恶中退出,它们就会接受良善;因为良善不断从主流入,而生活的邪恶却阻碍它被一个人存于记忆或知道的真理接受。因此,一个人越从邪恶中退出,良善就越进入他,并把自己安插在他所拥有的真理里面。这时,与他同住的信之真理就变成信之良善。一个人有可能确实知道真理,还有可能在某种世俗因素的鼓动下声称信它,甚至有可能被说服相信这是真理。然而,只要他过着一种邪恶的生活,这真理仍不是活的。这种人就像一棵只长叶、不结果的树;这种真理类似没有任何热的光,就像万物不生长的冬天里的光。但当它含有热在里面时,它就变得像万物生长的春天里的那种光。在圣言中,真理被比作光,实际上被称为光;而爱被比作热,也被称为属灵之热。在来世,真理也通过光来显现,而良善通过热来显现;但缺乏良善的真理通过冷光来显现,而伴随良善的真理则通过春天般的光来显现。这表明缺乏仁之良善的信之真理是什么样。这就是为何表示这种真理的女婿和儿子没有得救,得救的只有罗得和他的女儿。
既然我在此说,那些处于信之真理的人只要从邪恶中退出,就会得救,那么你需要知道这些人是谁。他们就是根本不思想仁爱的信仰的捍卫者,因为他们就是被如此教导的。他们不知道仁爱是什么,以为仁爱仅在于将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并怜悯每个人。他们也不知道要施与仁爱的邻舍是什么,因为他们以为几乎每个人都是邻舍,无差无别。然而,这些人仍过着对邻之仁的生活,因为他们过着良善的生活。与其他所有人一样表明信仰不会伤害这些人,因为他们的信仰里面有仁爱;仁爱表示生活中的一切良善,无论总体还是细节。至于何为仁爱,何为邻舍,蒙主的神性怜悯,容后再述。
2541.“召了他的众臣仆来”表示理性概念和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这从圣言中“臣仆”(即仆人)的含义清楚可知,对此,容后再述(20:14;2567节)。一个在主国度,或系主国度的人里面有属天事物、属灵事物、理性概念、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和感官印象;这一切按一种层级结构来排列。属天事物和属灵事物占据第一位,是主的;理性概念按顺序在它们之下,并为它们服务;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则在理性概念之下,并为它们服务;最后,感官印象在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之下,并为它服务。凡服从,或提供服务的事物相对来说都是仆人,并在圣言中被称为“仆人”。
只根据感官印象和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思考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层级结构的存在,或说这些事物按它们的规定顺序存在。不过,凡对它们有所了解的人仍只有一个最模糊的观念,因为他们仍沉浸于肉体兴趣或肉体事物。然而,天使却拥有一个完美的清晰观念,因为天使所思想的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个单独观念向世人只呈现为一个单一的模糊观念。例如此处这些话:“亚比米勒召了他的众臣仆来,在他们耳边将这一切话都说了;这些人都非常害怕。”天使在这些话中感知到的奥秘比世人所能理解,甚至所能相信的还要深;也就是说,他们感知到主如何将理性概念和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带入服从的状态;事实上是以这种方式带入的:主不是把理性概念和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而是把起来反对教义的属天和属灵事物的情感带入这种状态;因为当这些情感被带入服从的状态时,理性概念和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也被带入服从的状态,同时被带入秩序。这些事对天使来说,只是一些最普通、最一般的事;但它们对世人来说,恐怕是一些最模糊或难以理解的事。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