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724.“在那里求告(耶和华)永恒神的名”表示来自它的敬拜。这从“求告神的名”的含义清楚可知,“求告神的名”是指敬拜(参看440节)。那些属于古教会的人并不将“名”理解为名字,而是理解为全部性质或品质(参看144-145, 440, 768, 1754, 1896, 2009节)。因此,他们将“神的名”理解为一个整体上敬拜神的一切事物或方法,因而理解为爱与信的一切。但当敬拜的内在消亡,只剩下外在时,他们就开始将神的名只理解为名字。事实上,他们甚至敬拜名字本身,却不关心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爱和信在敬拜,或说是什么样的爱和信在驱使他们敬拜。因此,各个民族开始按他们的神之名来区分自己,表明自己的身份。犹太人和以色列人则将自己置于其他民族之上,因为他们拜耶和华。他们将敬拜的本质置于说出并求告这个名字本身;而事实上,只敬拜名字根本不是敬拜,因为就连最坏的人也能这样做,他们在只敬拜名字的时候会成为更大的亵渎者。
由于“神的名”表示敬拜的一切或全部,也就是我们敬拜主所基于的爱与信的一切或全部,所以你能看出主祷文(马太福音6:9)中“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还能看出主说下面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即:
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马太福音10:22)
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奉我的名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19-20)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马太福音19:29)
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马太福音21:9)
耶稣说,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马太福音23:39)
你们必为我的名被所有民族恨恶。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彼此出卖,彼此恨恶。(马太福音24:9-10)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1:12)
不信的人,已经受了审判,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翰福音3:18)
耶稣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作成。(约翰福音14:14-15; 15:16; 16:23-24, 26-27)
耶稣说,我已将你的名显明与世人。(约翰福音17:6)
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约翰福音17:11-12)
我已让他们认识你的名,还要让他们认识,使你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约翰福音17:26)
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20:31)
更不用说旧约中的众多经文了;其中,耶和华或神的“名”并非表示名字,而是表示敬拜所基于的整体上的爱与信,或说激发敬拜的爱与信的一切驱动力。
论到那些只敬拜名字,却没有爱和信的人,经上在马太福音中这样说: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说预言,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但我必向他们声明,我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吧。(马太福音7:22-23)
如前所述,一旦教会成员从内在变得外在,开始将敬拜唯独置于一个名字,那么他们就不再承认一神,而是承认多神。因为古人有这样一个习俗:在耶和华的名字后面加上某种东西,从而回想起祂的某种好处或属性,如在本节:“他求告(耶和华)永恒神的名。”下一章:
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就是耶和华必看见。(创世记22:14)
出埃及记:
摩西筑了一座坛,给它起名叫耶和华尼西,就是耶和华是我旌旗。(出埃及记17:15)
士师记:
基甸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称它为耶和华沙龙,就是耶和华的平安。(士师记6:24)
此外还有其它地方。正是由于这种习俗,那些将敬拜唯独置于一个名字的人承认如此多的神;在外邦人当中,尤其在希腊和罗马,有如此多的神被承认和敬拜;而这些属性名字或称谓所源于的古教会,从来不拜多神,只拜一神。他们之所以用如此多的名字来崇敬这一位神,是因为他们将“名”理解为性质或品质。
2524.“连她自己也说,祂是我的哥哥”表示理性本身告诉祂,属天良善要与它结合。这从“妹子”和“哥哥”的含义清楚可知:“妹子”,即此处的“她自己”,是指理性(1495, 2508节);“哥哥”(即弟兄)是指真理之良善(367, 2508节)。此处情形如下: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以一种婚姻彼此结合。它们的结合产生天上的婚姻,还产生婚姻之爱,甚至直到下面自然界中的那种婚姻之爱。然而,理性的良善与真理不是以一种婚姻,而是通过如弟兄姐妹之间的那种血缘关系彼此结合的。因为真理方面的理性,或理性真理是从神性良善进入对知识和认知的情感的流注被孕育的(参看1895, 1902, 1910节);而理性良善经由神性良善进入该真理的流注而来;那时,这真理就变成仁之良善本身;这良善是信的“弟兄”,或也可说,真理的“弟兄”(367节)。
关于获得理性良善和真理的方式:理性良善来自神性良善,但理性真理并非来自神性真理,因为理性真理通过知识和认知获得,而知识和认知通过外在和内在的感官,因而通过一种外在途径被植入。因此,通过感官印象获得的许多谬念或错觉就粘附在理性真理上,使这些真理不是真理。然而,当神性良善流入并孕育它们时,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看上去就是真理,并被承认为真理,尽管它们无非是真理的表象。那时,这些真理里面的良善本身会照着那里的阴影而经历改变,在性质上变得像真理。这是藏在这些话中的一个奥秘,即:理性本身如此告诉祂,属天良善要与它结合。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