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909.“亚伯兰与夏甲同房”表示内在人与对记忆知识的情感的生命结合。这从“夏甲”的含义清楚可知:“夏甲”是指外在人或属世人的生命,如前所述(16:1;1896节);该生命是对记忆知识的情感的生命,这一点从前面(1895节)所解释的“埃及婢女”的含义可以看出来。外在人拥有许多情感,它们都各自致力于自己的功用;但当一个人以变得真正理性为目的时,外在人所拥有的最好情感就是对认知和知识,或说宗教知识和世俗学问的情感,因为这时,它以良善和真理为自己的目的。内在人的生命本身流入属世人的一切情感,但它的性质在那里照着目的而发生改变。当它流入以世界为目的的情感时,这目的就被那生命复活并变成世俗生命。当它流入以自我为目的的情感时,这目的就被那生命复活并变成肉体生命。当这生命流入其它所有情感时,这些情感也是如此。正因如此,恶欲和虚假观念,或说欲望和幻想的确拥有生命,只是这生命违背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
当生命流入时,它只指向目的,因为对每个人来说,他的目的就是他的爱,唯独爱活着,或说爱是唯一拥有生命的东西。其它一切都只是这个目的的分支或衍生物,并且都从这目的汲取自己的生命。只要找出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谁都能看出自己具有哪种生命。他没有必要查出他的一切目的是何性质,因为这些目的不计其数,就跟他的意图一样多,也几乎跟形成思维的判断和结论一样多。这些只是源于主要目的,或倾向它的次要目的,或说中间目的。他只需检查一下他最爱的目的,也就是说他爱之胜过其它一切目的,并且与之相比,其它一切目的都如同虚无的那个目的。如果他以自己和世界为目的,就叫他知道,他的生命是地狱的;如果他以其邻舍的利益、公众利益、主的国,尤其以主自己为目的,就叫他知道他的生命是天堂的。
2886.就人的情感和思维而言,情况是这样:没有人,无论是谁,是世人,灵人还是天使,能从自己意愿和思考,而是从其他人如此行。这些其他人也不能从自己意愿和思考,同样都从其他人如此行,依此类推。因此,每个人都从生命的最初源头,也就是主意愿和思考。凡与一个在先的源头没有联系的东西都不存在。邪恶和虚假与地狱有联系;因此,当一个人沉浸于邪恶和虚假时,地狱就是其意愿和思考,以及爱、情感和快乐,因而其自由的源头。而良善和真理与天堂有联系;因此,当一个人专注于良善和真理时,天堂就是其意愿和思考,以及爱、情感和快乐,因而其自由的源头。由此可见这一种自由源于何处,那一种自由又源于何处。来世的居民十分清楚情况确实如此,但如今却完全不为世人所知。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