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4214.“拉班清晨早早起来”表该良善从主的神性属世层所得的启示。这从“清晨早早起来”的含义和“拉班”的代表清楚可知:“清晨早早起来”是指启示(参看3458, 3723节);“拉班”是指诸如存在于外邦人当中的那类良善(4189节)。从整个思路明显可知,此处所指的是该良善从主的神性属世层所得的启示。至于启示,一切启示皆从主所得,并经由良善而存在于人里面;良善如何,启示就如何。
绝大多数人以为被启示的人就是那些能推理良善与真理,或邪恶与虚假的人;并以为他们所受启示的程度,与他们更巧妙、精确地谈论这些事,同时运用众多记忆知识来证实他们所说的,以及利用主要取自感官经验的对比和其它使人信服的陈述方式使他们的主张显得真实、可靠的能力成正比。然而,不管其想象和理解能力有多强,这些推理者根本不能被启示。有两种不同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其中一种出自天堂之光,另一种则出自虚幻之光。就外在形式而言,这两种光看上去一样;但就内在形式而言,却截然不同。凡出自天堂之光的,皆存在于良善中,并如在清晰的日光中那样知道某事是否正确。但是,凡出自虚幻之光的,皆存在于邪恶中,也就是在那些陷入邪恶的人当中。他们之所以能推理上述那些事,是因为他们拥有知道它们的某种能力,却没有实践它们的情感;谁都能看出,这等于没有任何启示。
关于虚幻之光及其在来世的存在,情况是这样:在世上居于这光的人在来世同样居于这光。他们在那里还是推理良善与真理,并邪恶与虚假,甚至做起这种事比活在肉身时更完美无缺;因为在来世,他们的思维不再因身体和世俗的挂虑而受到抑制和束缚,也不像在肉身和世上时那样局限于其中。不过,对于善灵和天使,而非他们来说,随即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推理是虚幻之光的产物,流入他们当中的天堂之光立刻被转化为这种劣光;以致那在他们当中为天堂之光的,要么被窒息,如当阳光照到某种晦暗之物并变成黑色时的情形;要么被反射回来,如在那些以虚假为原则之人身上的情形;要么被败坏,如当阳光照到丑陋而又污秽的物体上,并产生令人厌恶的颜色和难闻的气味时的情形。那些居于虚幻之光,自以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受启示之人的情形就是这样,因为他们能聪明、智慧地推理,即便过着邪恶的生活。
至于这些灵人是谁,他们的品性如何,这一点从他们为了骗人而模仿良善时所说的每个音节明显看出来。这类灵人就包括那些否认主,或蔑视祂,在自己中间嘲弄凡承认祂者的人;还包括那些喜欢奸淫,嘲笑凡相信婚姻是神圣的,绝不可遭到侵犯者的人。那些认为教会的诫命和教义是针对普通老百姓,好由此约束他们,而他们自己却无视这些诫命和教义的人,也在这类灵人之列。那些将一切归于自然界,视将它们归于神性的人为头脑简单、判断力低下的人同样在这类灵人之列。那些将一切归于自己的精明,声称并确认以下观念: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存在拥有对事物的一种总体或整体上的掌控,但没有对它们的具体或特定掌控的灵人也在他们之列。这同样适用于其它情况。
像这样的人甚至在来世也居于虚幻之光,就在和他们一样能精确推理的人当中。但当他们靠近任何天堂社群时,这光就会熄灭,并变成黑暗。结果,他们的思维变得如此晦暗、混乱,以致他们实际上根本无法思考。因为天堂之光对他们造成不利影响;如前所述,在他们当中,这光要么被窒息,要么被反射回去,要么被败坏。因此,他们从那里一头栽下去,投入地狱,也就是流行这种光的地方。由此可见何为真正的启示,即它出自源于主的良善;也可看出何为虚假之光,即它出自源于地狱的邪恶。
9213.“必在日落以先还给他”表必须在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到来之前恢复它。这从“日落”的含义清楚可知,“日落”是指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此处的情形是这样的:在天堂,构成爱之良善的事物具有热的交替变化,构成信之真理的事物具有光的交替变化;因此,天堂有爱与信的交替变化。地狱也有交替变化,不过,它们是天堂里的交替变化的对立面,因为它们是对邪恶之爱和对虚假之信的交替变化。这些交替变化对应于地上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即春、夏、秋、冬,又春,依此类推。不过,在灵界,状态取代了季节;因为那里没有热和光的变化,但有爱和信的变化。然而,要知道,这些交替变化在这个人身上和在那个人身上是不一样的;相反,它们照着各人在世上所获得的生命状态而因人而异。在天堂,日落对应于笼罩信之真理的一种阴影状态,和袭裹爱主爱邻之良善的一种寒冷状态。在这些状态下,那里的人进入外在之爱的快乐,这些快乐将信置于阴影之中。因为当一位天使或一个灵人处于外在事物时,他也处于阴影之中;但当处于内在事物时,他就会体验到天堂之爱的快乐和幸福,同时体验到信的愉悦,或处于真理之光。地上的春夏两季便对应于这些状态。由此可见为何“日落”表示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关于这些交替变化,可参看前面的说明(5097, 5672, 5962, 6110, 7083, 8426, 8615, 8644, 8812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们当如何理解这一解释,即:必须在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到来之前恢复被感官印象产生的幻觉驱散的记忆真理,也就是“你若真拿同伴的衣服作抵押,必在日落以先还给他”这句话所表示的。人们要明白,被幻觉夺走的真理必须趁着此人仍处于真理之光而得以恢复;因为在这光中,他能重新获得它们,还能驱散幻觉所引入的虚假。但当他处于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时,就无法做到这一切了,因为这些快乐弃绝这些真理,阴影也不接受它们。幻觉就这样粘附在这个人身上,被他归为己有。外在快乐,或外在人的快乐之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因为它们与世界紧密相联,还被它的热唤起,可以说被这热激活。内在的快乐幸福,或内在人的快乐幸福则不然。这些与天堂紧密相联,也被它的热唤起和激活,这热是来自主的爱。
在摩西五经另一处经文,这一典章或律法以下面的话来宣布:
不可拿石磨或磨石作抵押,因为他这是拿灵魂作抵押。(申命记24:6)
“石磨”表示诸如服务于获得信,之后获得仁的那类事物(7780节);“灵魂”表示源于仁的信之生命(9050节);由此明显可知,“不可拿石磨作抵押,因为他这是拿灵魂作抵押”表示什么。又:
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儿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妇的衣裳作抵押。(申命记24:17)
“拿寡妇的衣裳作抵押”表示以任何方式夺走良善所渴望的真理;因为“衣裳”表示真理(参看9212节);“寡妇”是指一个处于良善并渴望 真理的人,或在抽象意义上表示渴望真理的良善(9198节);因为如果真理被夺走,良善连同它的渴望也一道消亡。
又:
不论你借给同伴什么,不可进他家拿抵押品。要站在外面,等那向你借贷的人把抵押品拿出来给你。他若是穷人,你不可躺卧在他的抵押品里;必在日落的时候把抵押品还给他,使他躺在自己的衣服里,他就为你祝福,这在你神面前算为义了。(申命记24:10-13)
债主“要站在外面,抵押品拿出来给他”表示回应所交流的真理的正确方式;因为“借”表示真理的交流,“拿抵押品”表示回应。没有人能知道所表示的是这些事,除非通过来世所发生的事,因而除非知道“进家”表示什么,“站在外面”,因而“拿到外面”又表示什么。
在来世,那些进别人的家,并在同一个房间一起交谈的人以这样的方式与那里的所有人交流自己的思想:他们完全确信他们自己是凭自己在思考这些思想。但是,如果他们站在外面,这些思想的确被感知到,却仿佛来自别人,而不是来自他们自己。这种情形在来世每天都发生。因此,那些持相同观点或具有相同感觉的人看上去在同一所房子里;如果他们看上去在这所房子的同一个房间里,这一切就更真实了。不过,当这些人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所有人都从与他们不同的人眼前消失。在来世,像这样的表象无处不在,并且常常发生。原因在于,思想的相似性将人们联结起来,并使他们与彼此同在;因为思维是内视,并且地方之间的距离在来世存在的方式和在世上不一样。
由此明显可知“不可进家,而是要站在外面拿抵押品”表示什么,即:人不可向别人施压,或耍弄他的情感,让他去证实自己所知道的真理,而是倾听并接受他在自己心里的回应。因为那些向别人施压,或耍弄他的情感,让他去证实他们自己所知道的真理之人,会使这个别人从他们,而不是从他自己去思考或说话。当有人从别人思考和说话时,与他同在的真理就会陷入混乱;他也不会因此而得以改善,除非他是那种仍对这些真理一无所知的人。这一切再次清楚表明,圣言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包含与诸如存在于灵界中的那类事物相对应的事物。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