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22.除上述原因外,需要补充的是,在巨人里面,我们地球的居民和灵人与属世和外在的感官有关;这种感官是生命的内层终结并作为它们的共同基础而止于其上的终点。文字上的神性真理,就是我们所说的圣言也一样,它也是为了这个原因被赋予这个星球而非其它星球。由于主就是圣言,是其首先的和末后的,所以为叫一切事物都照次序存在,祂选择在这个星球出生,并变成圣言,正如约翰福音所写的那样: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4,14,18)
圣言是神性真理方面的主,因而是出自主的神性真理。不过,这是一个很少有人理解的奥秘。圣言在字义上是属世的(AC 8783)。这是因为属世层是属灵和属天层止于其上的最低层,可以说是其它各层建于其上的根基。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属灵意义若离了外在意义或属世意义,就如同没有地基的房屋(AC 9430, 9433, 9824, 10044, 10436)。圣言是神性真理方面的主,因而是出自主的神性真理(AC 2859, 4692, 5075, 9987)。万物都是藉着神性真理被创造和做成的(AC 2803, 2894 [原文2884], 5272, 7835 [或7678])。
1568.“那地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表示属于内在属天事物的事物无法与以前的事物,也就是此处“罗得”所表示的事物在一起。这从以下考虑清楚可知:如前所述,“亚伯兰”代表主,在此代表祂的内在人;而“罗得”代表祂的外在人,在此代表将要与外在人分离的事物,内在事物无法与这些事物住在一起。外在人有许多事物是能与内在人住在一起的,如对良善的情感,以及由此而来的快乐和愉悦,因为这些快乐和愉悦是内在人的良善及其喜乐和幸福的结果;当这些是结果时,它们就完全对应起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属于内在人,并不属于外在人。众所周知,结果不是结果的产物,而是有效原因的产物。以仁爱为例:从脸上散发出来的仁爱不是由脸产生的,而是由里面的仁爱产生的,是仁爱如此控制或形成脸,并产生这种效果的。或以纯真为例,小孩子的纯真表现在他们的表情、举止和彼此的玩耍上;但这纯真本质上并不属于他们的表情或举止,而是属于通过他们的灵魂从主流入的纯真;因此,纯真的表现是结果;其它一切情形也是如此。
由此明显可知,外在人有许多事物是能与内在人同住和一致的。但它也有许多事物是不能与内在人同住或一致的;源于爱自己和爱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情况,因为由这些爱产生的一切事物都视自我和世界为目的。而属于爱主和爱邻的属天事物无法与这些事物一致,因为属天事物视主为目的,也视祂的国度,以及属于祂及其国度的一切为目的。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目的向外或向下看,而爱主和爱邻的目的向内或向上看。由此明显可知,它们如此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在一起。
要知道是什么产生了外在人与内在人的对应和一致,又是什么造成了不一致,只需反思占主导的目的,或也可说,占主导的爱;因为爱就是目的;凡被爱之物都被视为目的。这种反思将表明一个人的生命或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死后又是什么样,因为它来自目的,或也可说,来自他的主导爱;他的主导爱塑造了他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不是别的。与永生,也就是属灵和属天的生命(这就是永生)不一致的东西若在肉身生活期间没有被移除,在来世必须被移除。如果它们无法被移除,那么这人注定永远不幸福。
现在提及这些事,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外在人有与内在人一致的事物,也有不一致的事物;并且一致的事物无法与不一致的事物在一起;此外,外在人中一致的事物来自内在人,也就是通过内在人来自主;如洋溢着仁爱的脸,或仁爱的脸,又如小孩子的表情和举止中的纯真,如前所述。而不一致的事物则属于人和他的自我。由此可知这句话,即“那地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表示什么。从内义上说,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既然主是主题,那么祂的一切样式和形像也是主题,即祂的国度、教会,以及祂的国度和教会里的每个人;正因如此,此处阐述了人里面的事物。在主凭自己的能力战胜邪恶,也就是魔鬼和地狱,从而在祂的人性或人身本质方面也变得属天,成为神性、耶和华之前,属于祂的这些事物就被视为与祂那时的状态有关。
9433.“从云中间”表从以前所存在的模糊。这从“云”的含义清楚可知,“云”是指圣言的最低层,因此相对来说,它是模糊的,如前所述(9430节)。“云”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发自主的神性真理绝不可能以它所拥有的实际亮度显现。否则,人必灭亡,因为他的理解力被真理之光完全弄瞎了,他的意愿被良善之火彻底灭绝了;因此,他的一切生命都将被消灭。这解释了为何神性真理被调整以适应各人的理解力,并且仿佛被一层云遮盖,甚至在天使中间也是如此(6849节)。在灵人中间,这种遮盖物显为一层云,其厚薄取决于各人对这真理的接受方式。
这一点由以赛亚书中的这些话来表示:
耶和华也必在锡安山的一切居民和她的会众以上,日间创造云,夜间创造火焰的烟和闪亮;因为在全荣耀之上必有遮盖。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荫避热,也可以作为避难所和藏身之处,躲避洪水和暴雨。(以赛亚书4:5, 6)
“锡安山的一切居民”表示天堂和教会;“她的会众”表示良善和真理;“日间云,夜间火焰的烟和闪亮,遮盖”表示神之真理的遮掩物,因而表示对它的调整,以适应理解它的能力,遮盖将在其上的“荣耀”表示来自主的神性真理(参看9429节);“亭子”表示隐藏内层事物的神之真理的最低层;“白日可以得荫避热,也可以作为避难所,躲避洪水和暴雨”这些话的意思是,为使人安全,不受任何伤害。
诗篇也描述了对神性真理的遮掩:
耶和华我的神啊,你为至大!你披上荣耀和尊荣,用光如衣裳遮盖自己,在水中立楼阁的栋梁,用云彩为战车,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动摇。你用深渊遮盖它,犹如衣裳。你定了界限,使水不能过去。(诗篇104:1-9)
耶和华,也就是主所披的“荣耀和尊荣”是指神性真理(参看9429节);祂如衣裳遮盖自己所用的“光”是指诸如存在于天堂和教会中的神性真理;因为在圣言中,“光”表示神性真理,可参看前面引用的内容(9429节);祂在水中所立“楼阁的栋梁”是指天堂社群,“水”是指真理(2702, 3058, 3424, 4976, 5668, 8568, 9323节);祂造战车所用的“云彩”是指形成教义的真理,“战车”是指教义(5321, 8215节);祂“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动摇”,其中“地”是指教会;因为在圣言中,“地”表示教会(可参看前面所引用的内容9325节)。它立于其上的“根基”是指最低层的真理,就是诸如存在于字义上的圣言中的那种;所以经上说“地永不动摇”;遮盖它,犹如衣裳的“深渊”是指属世人的外在真理,或关于真理的记忆知识(6431, 8278节);由此明显可知,“定了界限,使水不能过去”中的“界限”表示什么,即表示神之真理的最低层,内层事物就终止于这最低层,矗立并停靠于其上,如同它们的支撑和根基,如前所述。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