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31.他们在其它方面很谦逊,有点简单,但思维足够正确。从他们所拥有的光就能推断出他们理解力的性质。事实上,理解力取决于对天堂之光的接受方式。因为显为太阳的主发出的是神性真理,这太阳放出光芒,并使天使不仅能看见,还能理解。在天堂,这光是强烈的(AC 1117, 1521-1522, 1583, 1619-1632, 4527, 5400, 8644)。在天堂,一切光都来自在那里显为太阳的主(AC 1053, 1521, 3195, 3341, 3636, 4415, 9548, 9684, 10809)。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在天堂显为光(AC 3195, 3222, 5400, 8644, 9399, 9548, 9684)。这光照亮天使和灵人的视觉和理解力(AC 2776, 3138)。天堂之光也照亮世人的理解力(AC 1524, 3138, 3167, 4408, 6608, 8707, 9128 [原文9126], 9399, 10569)。
7573.“耶和华就发声”表与那些处于良善和真理之人的交流的撤回和中断。这从“声(音)”的含义清楚可知,“声(音),也就是打雷的声音,是指启示并完善天堂里的人,使地狱里的人受惊吓并荒凉的神之真理;它们因使后者荒凉,故表示与那些处于良善和真理之人的交流的撤回和中断,因为他们以这种方式被荒凉。至于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这从前面(7502, 7541, 7542, 7545, 7554节)所述明显可知,即:那些曾属于教会,并由此从圣言吸收真理和良善的认知,然而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通过他们从世界,就是他们在教会所在的地方带来的真理和良善与天堂交流。一个人会将凡他在世上所知道,事实上所看见、听见、思想、谈论、意愿、行出的一切都带入来世(参看2474, 2475, 2481-2486, 7398节)。当他们正经历荒凉时,被夺走的,就是这种交流;当这种交流被夺走时,真理和良善,连同对它们的认知也一并被除去。因为凡灵人,甚至天使所知道的一切,皆从主经由天堂,因而通过交流流入(参看6053-6058, 6189-6215, 6307-6327, 6466-6495, 6613-6626节)。由此明显可知,与那些处于真理和良善之人的交流的撤回和中断是什么意思。神的真理(这真理由“声音”来表示)在天堂和地狱的情况,和地上的阵阵雷声一样。在高山上,雷声听上去就像温和轻柔的声音;但在下面的地上,它们听上去就像可怕的巨响。同样,神的真理在天堂是温和轻柔的,而在地狱是可怕的。
“声音”,也就是雷声表示启示并完善天堂里的人,使地狱里的人受惊吓并荒凉的神之真理,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心中喜乐,像人吹笛,上耶和华的山,到以色列的磐石那里。耶和华必使人听祂荣耀的声音,又使祂的膀臂看见平静;在忿怒的忿恨,并吞灭的火焰与霹雷、洪水、冰雹中。亚述人必因耶和华的声音惊惶。(以赛亚书30:29-31)
此处“耶和华的声音”表示神之真理,它启示并光照那些处于良善的人,使那些陷入邪恶的人受惊吓并荒凉。约珥书:
地在祂面前震动,日月昏暗,星宿也不发光;耶和华在祂军旅前发声,祂的营地甚大;成就祂话语的,不可胜数;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约珥书2:10-11)
此处的意思也一样。
同一先知书:
耶和华必从锡安吼叫,从耶路撒冷发声;天地都要震动;耶和华却要作祂百姓的避难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约珥书3:16)
此处“耶和华的声音”同样表示神之真理;经上之所以说“从耶路撒冷”,是因为“耶路撒冷”表示主的属灵国度,就是那些从真理处于良善,从良善处于真理的人所住的国度。
诗篇:
耶和华也在天上的打雷,至高者发出声音,便有冰雹火炭;祂射出箭来,使他们四散;多多发出闪电,使他们扰乱。(诗篇18:13-14)
“发出声音”、“冰雹”和“火炭”表示真理和良善通过虚假和恶欲而荒凉。又:
云中倒出水来,天空发出声音,你的箭也射出云,你的雷声响彻大地,闪电照亮世界。(诗篇77:17-18)
“声音”表示启示那些属教会之人的神之真理。
又:
耶和华的声音发在水上,荣耀的神打雷,耶和华在大水之上;耶和华的声音大有能力;耶和华的声音满有威严。耶和华的声音震破香柏树,耶和华打碎黎巴嫩的香柏树;耶和华的声音使火焰分岔;耶和华的声音震动旷野;耶和华的声音心动母鹿落胎,使森林脱落净光。(诗篇29:3-9)
此处“耶和华的声音”表示神的真理和它所拥有的能力,因而也表示圣言,因为圣言是神的真理。
启示录:
一位大力的天使降下,大声呼喊,呼喊完了,就有七雷发声。我正要写出来,就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对我说,七雷所说的事你要封上,不可写出来。(启示录10:1, 3-4)
“声音”表示神的真理;“雷声”表示那些传达真理,并把它从天上带到地上的人。谁都能看出,“雷声”和“声音”表示神性事物,而不指雷声和声音;由于它们表示神性事物,被称为“耶和华的声音”,故显而易见,它们是指神性真理。这就是为何当耶和华降临西乃山,宣告神性真理时,有声音,有闪电,有雷轰(出埃及记19:16; 20:18);并且祂从火中说话(申命记4:11-12; 5:22-25)。
10570.“所以我和你的百姓才比地面上的所有人民都要尊贵”表由此而来的在教会所在的地方超越全世界所有人的显赫。这从“比地面上的所有人民都要尊贵”的含义清楚可知,“比地面上的所有人民都要尊贵”是指超越全世界所有人的显赫。之所以也表示在教会所在的地方,是因为“地”表示教会,如下文所述。
正是这个目的,就是他们要变得比全世界所有人都要显赫,促使以色列民族敬拜耶和华,并使他们能处于外在的神圣。这一点从前面关于这个民族的说明清楚看出来。这个人民能处于外在的神圣,并且在别人看来似乎是敬拜神的人,这一点从圣言的历史部分所提到的偶像崇拜者清楚看出来,他们同样能做表面上的事。但谁都能从以下事实看到并推断出,这些偶像崇拜者没有内在的神圣,即:使得敬拜变得内在的,是圣言中所揭示的神性真理,只要人们知道它们并照之生活。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真理,一个人也能以一种神圣的方式敬拜神,那么就不需要任何教会的教义,也不需要任何讲道了。
由于这个民族具有这种性质,即他们比别人显赫的目的能使他们处于外在的神圣,并且在这样的人当中,代表属天和属灵事物的事物,也就是其敬拜的外在事物能传给天使,与天堂的联结由此得以建立,所以这个民族被接纳。但是,人若以为他们由此成为敬拜神的人,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是自我和世界的敬拜者,心里是偶像崇拜者。由于他们具有这种秉性,所以属于对主之信和爱的敬拜的内层事物并未揭示给他们。这一点从旧约,以及这一事实明显看出来:当主降世时,他们并不承认祂,现在仍不承认祂;即便从预言部分接受了关于主的教导,他们也不接受这些教导。他们渴望的是一位能把他们提升到全世界所有人之上的弥赛亚,而不是一位其国度在天上,并从那里着眼于地上所有人的拯救的弥赛亚。由此可见这个民族自古以来是什么样,为何经上在此说,耶和华与他们同去,他们才会比地面上的所有人都要尊贵。
“地面上”这个词要理解为凡教会存在的地方;因为“土地”(ground)和“地”所表相同,即表示教会(关于“地”表示教会,可参看9325节提到的地方)。但“土地”表示教会的原因和“田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因为它接受各样种子,然后这些种子长成植物并结出果实,以此表示信和爱的真理和良善。因为人就是接受这些的一个容器,如同接受种子的土地。然而,地被称为一个教会是由于住在地上的人,教会与这些人同在。但由于土地和地一样,都意味着空间上的延伸,所以译者就用“地”这个词代替“土地”。他们在此说“地面上”,以取代“土地面上”,在其它地方也一样。然而在原文,表示“土地”的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完全不同于表示“地”的这个词的词根。
“土地”表示教会,和“地”一样,这一点从圣言中的各处经文明显看出来,仅从中引用一些经文,如耶利米书:
他们的贵胄打发小子打水,他们来到坑边,见没有水,就拿着空器皿回来,因为无雨降在地上,土地都干裂。(耶利米书14:3, 4)
此处“土地”表示教会,“地”也是,因为在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是真理的缺乏和由此导致的教会的毁灭;“水”表示真理;“坑”表示这些真理,因而教义存放的地方;“器皿”表示它们的接受者;“雨”表示来自天堂的它们的流注;“地”是指教会所在的地方;“土地”是指教会本身,经上说这教会由于干旱,因而由于缺乏来自天堂的真理而干裂。
以赛亚书:
七十年终了以后,耶和华必眷顾推罗,她就仍得淫资,与土地面上的地上万国行淫。最终她的货品和淫资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以赛亚书23:17, 18)
“推罗”表示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方面的教会,因而在抽象意义上表示这些认知或知识。当它们为了利益、地位和知道它们的名声而被教导时,因而当它们可以说被出售,而不是为了真理本身的缘故被教导时,就被称为“淫资”。在圣言中,这就是所谓的“淫妇”和“淫行”。“与地上万国行淫”表示与教会的一切真理如此行;“土地面上”表示凡教会所在的地方。由于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仍旧是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本身,因而仍旧是神性,尽管对教导并“出售”它们的人来说,它们被用来获利,因而是“淫资”,所以经上说“她的货品和淫资都要归耶和华为圣”。
凡思维超越字义的人都能看出,此处所指的不是淫资,也不是与地上万国行淫,这类事物也不会归耶和华为圣。
诗篇:
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为新。(诗篇104:30)
“耶和华的灵”表示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9818节);“受造”表示被新造,也就是重生(10373节);“使地面更换为新”表示改造并建立教会;“地面”表示凡教会之物能被接受的地方。其它经文提到的“地面”所给相同(如创世记7:4; 8:8, 13; 出埃及记32:12; 民数记12:3; 申命记6:15; 7:6; 撒母耳记上20:15; 撒母耳记下14:7)。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