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158

158.当我发现我在

158.当我发现我在灵里在太阳系之外的星空中旅行(这从状态的变化和看似持续约十个小时的移动明显可知)时,最终听见灵人在某个星球附近说话,后来也被我看到。当我接近他们时,在一番交谈后,他们说,别处的来访者有时到他们这里来,与他们谈论神,却混淆了他们的思维观念。他们还指出这些来访者所来的途径,这使我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地球的灵人。当我问他们以哪种方式混淆他们时,他们说,这些灵人声称,人必须相信分为三个位格的神性,尽管他们将这三个位格仍称作一位神。当他们检查这些来访者的思维观念时,他们的观念却显示为一个分离的、而非连续的三位一体。有的视这三位一体为彼此交谈的三个位格;有的视两个位格坐在一起,第三位听从他们,并从他们那里出发。然而,他们将每一个位格都称为一位神。他们怨声载道地说,这些来访者通过想三位、说一位把他们弄糊涂了;而事实上,人当照自己所说的那样去想,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说。

与我同在、在世时曾是牧师和传教士的那个灵人此时接受检查,以查看他对一位神和三个位格持有哪种观念;他显示出三位神,但这三位神联结起来形成一位。不过,这三合一却表现为不可见;因为它是神性。当他呈现出这种观念时,给人的感觉是,他在思想父,却未思想主;他对不可见之神的观念无非是对在其初始中的自然界的观念。因此,自然界的至内层就是他的神性,以致他能轻易被引诱承认自然为神。要知道,在来世,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观念都活生生地呈现出来;每个人以此方式被检查他在信仰事务上的思维和觉知。对神的观念是每个人思维中的首要观念;该观念若是纯正的,就是将他与神性,进而与天堂联结的手段。

然后,当这些灵人被问及他们对神持什么观念时,他们回答说,他们认为神并非不可见,而是以人的形式显为可见。他们不仅凭内在觉知,还凭祂作为一个人向他们显现而知道这一点。他们补充说,他们若按照某些来访者的观念,真的认为神是不可见的,因而没有形式和品质,根本就无法思想神,因为凡像这样的不可见之物无法落入任何思维观念。听到这里,我蒙允许告诉他们说,他们以人的形式思想神是对的,我们地球来的许多人也持类似观念,尤其在思想主的时候。我又告诉他们说,古人也这样思想,并讲述了我们圣言中有关亚伯拉罕、罗得、基甸、玛挪亚和他妻子的故事,即:他们看见了人形式的神,承认他们所看见的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并称祂为耶和华;这一点也出自内在觉知。但这种内在觉知现已在基督教界丧失了,只存留在拥有信仰的简单人当中。

属天的奥秘 #3880

3880.“说,这次

3880.“说,这次我要称谢耶和华”在至高意义上表主,在内在意义上表圣言,在外在意义上表取自圣言的教义,在此表爱的神性和主的属天国度。这从“称谢”(confessing)的含义清楚可知。就外在意义,或最接近于字义的内义而言,“称谢”表示取自圣言的教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甚至在日常用语中,告白(confession)无非是指人在主面前表白他的信仰,因此它包含这个人所相信并由此对他来说构成教义的事物在里面。“称谢”在内在意义上表示圣言,这一点由此可推知,因为一切信与仁的教义必取自圣言。人凭自己对属天和属灵事物一无所知,所以他只能通过神性启示,也就是圣言来认识它们。就至高意义而言,“称谢”表示主,这是因为主就是圣言,因而是取自圣言的教义,内在意义上的圣言唯独关注主,并论述祂的国度(参看1871, 2859, 2894, 3245, 3305, 3393, 3432, 3439, 3454节)。这就是为何“称谢耶和华”表示爱的神性和祂的属天国度,因为主就是神性之爱本身,这爱的流注构成祂的国度,这一切是藉着来自祂的圣言实现的。以“称谢耶和华”为名的“犹大”表示爱的神性和主的属天国度,这在前面已经说明(3654节);这解释了为何我们在此说“称谢”具有这种含义。
“称谢”(confess)和“告白”(confession)的含义从以下出现这些词的圣言经文可以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到那日,你必说,耶和华啊,我要称谢你!因为你虽然向我发怒,你的怒气却已转消,你又安慰了我。在那日,你们要说,当称谢耶和华,呼求祂的名,将祂所行的传扬在万民中,提说祂的名已被尊崇。(以赛亚书 12:1, 4)
诗篇:
神啊,我们称谢你,我们称谢你,你的名临近,人都述说你奇妙的作为。(诗篇75:1)
又:
称谢诗:全地啊,当向耶和华欢呼!是祂造了我们,不是我们自己,祂的民和祂草场的羊。当以告白进入祂的门,当以赞美进入祂的院;当称谢祂,祝颂祂的名。因为耶和华本为善,祂的慈爱存到永远,祂的真理直到代代!(诗篇100:1-5)
此处“称谢”和“告白”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即表示承认耶和华或主和祂的事物。显然,这种承认就是教义和圣言。
以赛亚书:
耶和华必安慰锡安,祂必安慰她所有的荒场。在其中必有欢喜、快乐、告白和歌唱的声音。(以赛亚书51:3)
耶利米书:
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使雅各帐棚被掳去的归回,也必怜悯他的住处,城必建造在原有的废墟上,宫殿也照旧有人居住;必有告白和欢乐的声音从其中发出。(耶利米书30:18-19)
诗篇:
我要照着耶和华的公义称谢祂,歌颂耶和华至高者的名。(诗篇7:17)
当时,我与守节的众人用歌颂和告白的声音往神的殿。(诗篇42:4)
主啊,我要在列族中称谢你;在万民中唱诗给你;因为你的慈爱伟大,达到穹苍。(诗篇57:9-10)
由上述经文明显可知,“告白”论及爱的属天形式,不同于属于属灵之爱的术语。因为经上说“歌颂和告白的声音”、“告白和欢乐的声音”、“我要在列族中称谢你;在万民中唱扬你”,其中“告白”和“称谢”是属天的术语,而“歌颂的声音”和“欢乐的声音和唱诗”是属灵的术语。告白还被说成“在列族中称谢,在万民中唱诗”,因为“列族”表示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而“万民”表示那些处于真理的人(参看1416, 1849, 2928节),即那些处于属天之爱的人和那些处于属灵之爱的人。因为在圣言的先知书中,这种双重表述经常出现,其中一种表述论及属天之物或良善,另一种表述则论及属灵之物或真理,以便圣言的每一个部分中都存在一个神性婚姻,因而存在一个良善与真理的婚姻(683, 793, 801, 2173, 2516, 2712, 3132节)。由此也明显可知,“告白”含有爱的属天形式,纯正的告白,或发自内心的告白只能从良善流出。但出自真理的告白被称为“歌颂的声音”和“欢乐的声音和唱诗”。
这种双重表述同样出现在以下经文中,诗篇:
我要以歌声赞美神的名,以告白尊祂为大!(诗篇69:30)
又:
我的神啊,我要鼓瑟称谢你,称谢你的真理!以色列的圣者啊,我要弹琴歌颂你!(诗篇71:22)
“弹琴歌颂”以及弹其它所有弦乐器歌颂表示属灵事物(参看418-420节)。又:
当以告白进入祂的门,当以赞美进入祂的院;当称谢祂,祝颂祂的名。(诗篇100:4)
此处“告白”和“称谢”是从对良善的热爱流出的,而“赞美和祝颂”是从对真理的热爱流出的。又:
你们要以告白回应耶和华,用琴向我们的神歌颂。(诗篇147:7)
又:
我在大会中要称谢你!在众民中要赞美你。(诗篇35:18)
又:
我要用口称谢耶和华,我要在众人中间赞美祂!(诗篇109:30)
又:
我们,你的民、你草场的羊要称谢你,直到永远;要述说赞美你的话,直到代代!(诗篇79:13)
又:
愿他们向耶和华称谢祂的慈爱和祂向人的众子所行的奇事。愿他们以告白为祭献给他,以歌声述说祂的作为。(诗篇107:21-22)
显然,这些经文就包含对一个事物的双重表述。若非一种表述涉及某种属天之物,也就是良善,一种表述涉及属灵之物,也就是真理,因而涉及神性婚姻,它们看上去就像毫无意义的重复,主的国度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婚姻。这个奥秘遍及圣言的每一部分,但若不藉着内在意义和由此衍生的知识,绝无法被揭示出来。这种知识表明哪种表述属于属天那一类,哪种表述属于属灵那一类。不过,必须大体上知道何为属天的,何为属灵的,这些在前面已频繁论述过。
发自内心的真正告白是从属天之爱流出的,故是真正意义上的告白。具有这种告白的人承认一切良善出自主,一切邪恶出自他自己。当具有这种承认时,他便处于谦卑的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承认主是他里面的一切,相比之下他本人什么也不是。在这种状态下所作的告白就是从属天之爱流出的。
但犹太教会所献的感恩祭(sacrifices of confession)是感恩,在普遍意义上被称为感恩和偿还祭(eucharistic and repaying sacrifices),它们分为两种:即忏悔祭和还愿祭(confessional, and votive)。忏悔祭涉及爱的属天形式,这一点从它们的设立可以看出来。对此,我们在摩西五经中读到:
献与耶和华圣餐祭的条例乃是这样:他若为告白献上,那么除了忏悔祭外,还要用调油的无酵饼和抹油的无酵薄饼,并用油调匀细面作的饼。除告白祭外,他还要献上有酵的饼为礼物。(利未记7:11-13)
此处提到的所有事物,即“调油的无酵饼”、“抹油的无酵薄饼”、“用油调匀的细面”和“有酵的饼”都表示爱与信的属天之物,因而表示告白(confessions),表示那些献祭的人必处于谦卑的状态。“细面”和细面所作的“饼”表示爱之属天元素和由此衍生的信之属灵元素,也就是仁爱(参看2177节);“无酵”表从恶与假中洁净(2342节);“油”表爱的属天元素(886, 3728节),“饼”也是(2165, 2177, 3464, 3478, 3735节)。
然而,还愿祭,就是另一种感恩祭(eucharistic sacrifices),在外在意义上表示偿还,在内在意义上表示主必提供的意愿,在至高意义上表示圣规的状态(state of providence,3732节)。这就为何这两种献祭在圣言各处有所提及的原因,如诗篇:
你们要以告白为祭献与神,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凡以告白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向他显明神的救恩。(诗篇50:14, 23)
又:
神啊,我向你所许的愿在我身上,我要以告白回报你。(诗篇56:12)
又:
我要以告白为祭献给你,又要呼求耶和华的名;我要向耶和华偿还我所许的愿。(诗篇116:17-18)
约拿书:
我必用告白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约拿书2:9)
综上所述,明显可知,犹大以之为名的“告白”是什么意思,即它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和爱的神性;在内在意义上表示圣言和主的属天国度;在外层意义上表示取自属天教会所拥有的圣言的教义。从接下来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圣言中,“犹大”表示这些事物。

属天的奥秘 #8989

8989.“又要带他

8989.“又要带他到门或门框那里”表被确认或强化并植入的真理与属灵良善交流的一种状态。这从“门”和“门框”的含义清楚可知。“门”是指将真理引入良善的手段(参看2356, 2385节),在此是指被确认或强化并植入的真理,这种真理由服事六年后的希伯来奴仆来表示(8976, 8984节);“门”因指引入的手段,故也指交流的手段,因为一个房间通过门与另一个房间相通。“门框或门柱”是指这种真理与良善的联结,因为门框或门柱在两个房间之间,并把它们连接起来。“门框或门柱”是指属世层的真理(参看7847节)。谁看不出为留下来的奴仆所执行的这个仪式包含一个奥秘,事实上包含一个神性奥秘?因为这个仪式是耶和华从西乃山上宣布和吩咐的。不相信圣言里面有任何比显现在字面上的更神圣、神性的事物之人必感到惊讶,因为包含在本章和后面几章中的这些和其它许多事物都是耶和华以一种活生生的声音宣布的。事实上,从字面上看,它们似乎只是各民族的法律所应对的那类事,如关于奴仆的这条律法:他们当中凡不愿从服事中出去的,都要带到门或门框那里,他主人要在那里用锥子穿他的耳朵。就字义而言,这并没有来自神之物的味道;即便如此,它仍是绝对的神性。不过,这一点若不通过内义就不明显。内义就是,那些只充满真理,未充满相应的良善,然而仍充满回想属灵良善时的快乐之人(8986, 8987节)拥有与属灵良善的某种交流和结合。
这一点由被他主人到门或门框那里用锥子所穿的奴仆的耳朵来代表;因为“门”是指交流手段,“门框”是指结合;“耳朵”是指服从;用锥子穿耳朵是他要留在的那个状态的一个代表性标志。当一个人阅读这句话时,与他同在的天使就是如此理解这些事的。因为天使不会思想一扇门或一个门框,也不思想耳朵和耳朵的穿刺,甚至不思想一个奴仆;而是会思想上述交流和结合。事实上,天使拥有对后一种事物的理解,因为他们在光中。呈现给他们的事物是属灵、属天堂的,而不是诸如圣言字义所包含的那种属世和世俗的事物;因为圣言的字义是属世和世俗的,而它的内义则是属灵、属天堂的。字义是为世人而存在的,内义则为天使而存在的;因此,天堂与人类通过圣言而有一种交流和结合
为进一步公开包含在奴仆留在主人那里的情况下所遵循的这道程序中的奥秘,必须说一说为何“门”和“门框”表示交流和结合的手段。天使和灵人都有住所,它们和世上的住所一模一样(参看1116, 1626-1628, 1631, 4622节)。并且(何等的一个奥秘)出现在他们住所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某种属灵事物的一个标志;它也是由存在于天堂,因而存在于他们心智中的属灵事物产生的。在那里,真理与良善之间的交流在视觉上呈现为门,它们的结合呈现为门框或门柱;其它事物则呈现为房间本身、门廊、窗户和各种不同的装饰品。如今没有人,尤其纯属世之人能相信这些事物就是如此,因为它们并未显明给人的肉体感官;然而,从圣言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先知们的内层向天堂打开,或说他们的内眼被打开,得以看向天堂时,他们就看见这类事物。我也曾上千次地感知并看见过这些事物。我还经常听他们说,当他们的思维正交流给我时,他们房间的门是开着的,或当它们没有交流时,他们的门是关着的。
这解释了为何在圣言中,凡论述交流的地方,经上会提到“门”,如以赛亚书:
我的百姓啊,去进你的卧房,关上你身后的门;把自己藏起片刻,等到忿怒过去。(以赛亚书26:20)
“关上你身后的门,等到忿怒过去”表示与邪恶,也就是说“忿怒”没有接触或交流(参看3614, 5034, 5798, 6358, 6359, 6997, 8284, 8483节)。玛拉基书:
祂岂能从你们那里接受脸面?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甚至你们中间谁宁愿关上门,不徒然在我坛上燃起一点亮光?(玛拉基书1:9, 10)
“关上门”表示不与神圣或神性事物交流。撒迦利亚书:
黎巴嫩哪,打开你的门,任火吞灭你的香柏树。(撒迦利亚书11:1)
“打开门”表示提供通道或交流。
诗篇:
祂从上面吩咐天空,又敞开天上的门。(诗篇78:23)
“敞开天上的门”表示提供与从天上的主而来的真理和良善的交流。又:
宁愿站在我神殿中的门口,不愿住在邪恶的帐棚里。(诗篇84:10)
“站在门口”表示从外面与良善,也就是“神殿”交流(3720节)。又:
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古老的门啊,你们要被举起!好让荣耀之王进来。(诗篇24:7, 9)
“古老的门被举起”表示内心向那为“荣耀之王”的主打开并提升,因而表示提供交流,也就是使祂能以仁之良善和信之真理流入。主凭良善所发出的真理而被称为“荣耀之王”。
以赛亚书:
耶和华对祂所膏的古列说,我紧握他的右手,使列族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松开列王的腰带,在他面前打开门,城门不得关闭;我必在你前面行,修平崎岖之地。我要将暗中的宝物和隐密处的财宝赐给你,使你知道提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以赛亚书45:1-3)
这论及其人身方面的主,祂在代表意义上就是“古列”;“在他面前打开门”是指提供进入神性本身的入口。这就是为何甚至就其人身而言,主也被称为“神”,在此被称为“以色列的神”。
启示录:
看哪,我在你面前立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因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启示录3:8)
“立一个敞开的门”表示与天堂的交流。又:
这些事以后我观看,见天上有一道开着的门。我听见说,你上到这里来,我要将以后必成的事指示你。(启示录4:1)
此处“门”明显表示交流,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他即将从天上所受的启示。由此也明显可知,在天上,交流由门来代表,如前所述。又:
看哪,我站在门口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示录3:20)
此处“门”也明显表示进入主所在的天堂的入口,以及与天堂,因而与主的交流。
在马太福音也一样:
新郎到了,童女进去赴婚筵,门就关了。最后其余的童女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祂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马太福音25:10-12)
这些话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可参看前文(4635-4638节),即:“童女”是指那些在教会里的人;“她们灯里有油”是指在信之真理里面有仁之良善;“她们灯里没有油”是指有信之真理,但它们里面没有仁之良善;经上之所以说门向后者“关了”,是因为他们不与天堂交流,也就是不通过天堂与主交流。与天堂并通过天堂交流是通过仁与爱之良善,而不是通过被称为信之真理、没有良善在其中的真理实现的。这就为何后者被称为“愚拙的童女”,而前者被称为“聪明的童女”。
路加福音:
将来有许多人寻求要进去,却是不能。及至家主起来关了门,那时你们开始站在外面叩门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开!祂却回答他们说,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那时,你们要开始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祂却要对你们说,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路加福音13:24-27)
此处“门”也明显表示入口和交流,如前所述。那些门向他们关上,叩门却不允许进去的人是指充满从圣言所领受的信之真理,却未充满仁之良善的人。这一切由“在主面前吃过、喝过,听见主在街上教训过人”,然而他们却未过信仰的生活来表示,因为那些不过这种生活的人就是那“作恶的人”。
约翰福音: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约翰福音10:1, 2, 9)
“从门进去”表示通过信之真理进到仁与爱之良善,因而进到主那里;事实上,主是良善本身,也是引入的真理,因而同样是“门”,因为信是从祂领受的。
“门”表示交流的手段,这话看似一种比喻性的说话方式,或一种比较;但在圣言中,它们不是比喻或比较;相反,它们是真实的对应。甚至那里所作的比较也涉及诸如相对应的那类事物的使用,这从前面关于门的阐述可以看出来,即:实际的门在天上就出现在天使和灵人所在的地方,其打开或关闭取决于交流的状态。其它一切比较也是如此。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