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59.在被告知这一切之前,他们以为我们这群人也属于那些想要通过把神想象为三位来迷惑他们的人。所以当听到这些事时,他们感到欢喜,说有些使者也被神差到他们这里来教导他们关于主的事,那时他们称这些使者为主。他们说,他们不愿接纳搅扰他们,尤其通过谈论神性中的三个位格来搅扰他们的访客,因为他们知道神是一,因而神性是一,而不是三位一体。不过,或许他们愿意认为神就像一位天使;在他里面,生命的至内层是允许他思想并变得智慧的不可见元素,生命的外层是允许他看见并行动的人形式中的可见元素,生命的发出是从他发出的爱与信的气场,因为每个灵人或天使都有一个生命的气场,凭这气场从远处就能认出他。
至于主,从祂发出的生命是神性本身,这神性充满并构成众天堂,因为它是从爱与信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发出的。他们说,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同时感知三位一体和神的一体。听到这里,我被允许说,这种与一体性共存的三位一体的概念符合天使对主的概念。因为主教导说,父与祂为一,父在祂里面,祂在父里面;凡看见祂的,就看见了父,凡信祂的,就是相信并认识父。
祂还教导说,保惠师是从祂发出的,表示发出的神性,祂称其为真理的灵,以及圣灵;保惠师不是凭自己说话,而是凭主说话。我继续提议说,与一体共存的三位一体的概念符合主在世时的生命的存在和显现。祂生命的存在就是神性本身,因为祂从耶和华成孕,任何人的生命的存在都是他从中成孕的源头。来自这存在的显现是形式上的人。每个人都从他的父亲那里获得自己的生命存在,这生命的存在被称为灵魂;来自这个源头的生命的显现被称为身体。灵魂和身体构成一个人。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就像包含在努力中的东西与由此而来的行为中的东西之间的相似性,所以两者为一。
人里面的努力被称为意愿,行为中的努力被称为行动。身体是工具,作为主体的意愿通过身体行动;工具和主体在行动中为一;灵魂与身体也是这样为一。天上的天使对灵魂和身体就具有这种概念,并由此知道主通过祂自己里面的神性,也就是祂从父所获得的魂而将祂的人身变成神性。
此外,整个基督教界都接纳的信经也不反对这一点,因为它教导说:基督虽为神,亦为人,然非为二,乃为一基督。事实上,祂完全是唯一的一个人,因为如灵与身成为一人,神与人成为一基督。由于主里面有这样一个合一,或这样一个一体,所以祂不同于任何人,不但在灵魂上复活,还在祂在世上所荣耀的身体上复活;关于这人身,祂还教导祂的门徒说:摸我看看!灵无肉无骨,你们看,我是有的。(路加福音24:39)这些灵人完全明白这些话,因为它们在天使灵的理解范畴之内。
于是他们补充说,唯独主在天堂拥有权柄,天堂是祂的。在回应这句话时,我能告诉他们说,我们地球上的教会从主在升天之前所说的话中也知道这一点。因为那时祂说: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28:18)注:一个属灵气场,就是他们生命的气场,从每个世人、灵人和天使那里涌流并倾泻而出,包围着他们(AC 4464, 5179, 7454节)。它的源头就是他们的情感和由此而来的思维的生命(AC 2489, 4464, 6206节)。
在来世,这些气场决定了群体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解散(AC 6206, 9606-9607, 10312节)。来自亚他那修信经。死后人在灵里立即复活,这灵拥有人的形式,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是一个人(AC 4527, 5006, 5078, 8939, 8991, 10594, 10597, 10758节)。人只在灵里复活,在身体上不能复活(AC 10593-10594节)。唯独主也在身体上复活(AC 1729, 2083, 5078, 10825节)。
出埃及记36:1-38
1.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并一切心里有智慧的人,耶和华将智慧和聪明放在他们里面,叫他们知道怎样作圣所各样使用的工,都要照耶和华所吩咐的去作。
2.摩西将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以及凡心里有智慧的,就是耶和华把智慧放在他们心里的人,凡心里受感前来作这工的人,都召了来。
3.他们从摩西面前收了以色列人为作圣所使用之工所拿来的一切供物;他们还每早晨把甘心祭带来给摩西。
4.凡作圣所一切工的智慧人,人人都离开他们所作的工。
5.他们和摩西说话,说,百姓带来的太多,比耶和华吩咐所作的工所需要使用的,足而有余。
6.摩西下令,他们就在全营中宣告说,无论男女,不必再为圣所的供物做任何的工。这样他才拦住百姓不再拿来。
7.工料够作一切当作的工,而且有余。
8.在这作工的人中间,凡心里有智慧的,用十幅幔子作居所;这幔子是他用捻的细麻和蓝色、紫色、染过两次的朱红色线制造的,并用巧思者的手工绣上基路伯。
9.一幅幔子长二十八肘,一幅幔子宽四肘。所有的幔子都是一样的尺寸。
10.他使这五幅幔子幅幅相连,又使那五幅幔子幅幅相连。
11.他在一组相连的幔子末幅边上作蓝色的钮扣,在另一组相连的最外面的幔子末幅边上也照样作。
12.他在这一幅幔子上作五十个钮扣,在另一组相连幔子的末幅边上也作五十个钮扣,这些钮扣都彼此相对。
13.他又作五十个金扣钩,用扣钩使幔子一一相连;这样就成了一个居所。
14.他用母山羊毛织幔子,作为居所以上的罩棚;共做了十一幅幔子。
15.一幅幔子长三十肘,一幅幔子宽四肘。十一幅幔子都是一样的尺寸。
16.他把五幅幔子单独连在一起,又把六幅幔子单独连在一起。
17.他在这相连的最外面的幔子末幅边上作五十个钮扣,在另一组相连的幔子末幅边上也作五十个钮扣。
18.他又作五十个铜扣钩,使罩棚连在一起,可以成为一个。
19.他用染红的公羊皮作罩棚的盖,再用獾皮作上面的盖。
20.他用皂荚木作居所的板站立着。
21.一块板长十肘,一板块宽一肘半,
22.一块板有两榫(即两手)一一衔接。居所一切的板都是这样作。
23.他给居所作板,给南边,即朝南作二十块板。
24.在这二十块板底下,他又作四十个银座,给这两榫(即两手)在一个板底下作两座,给那两榫在一个板底下作两座。
25.给居所的另一边,就是北边,他也作了二十块板,
26.和它们的四十个银座,这一板底下有两座,那一板底下也有两座。
27.给居所的双腿,就是朝海那面(即西面),他作了六块板。
28.他给居所双腿的拐角作了两块板。
29.在下头它们是成双的,一起直到上头,即直到一个环子。给这两个在两个拐角上都是这样作。
30.有八块板和它们的银座,共十六座,各有两座,就是一块板底下两个座。
31.他用皂荚木作闩,为居所第一面的板作五闩,
32.为居所第二面的板作五闩,又为居所的板,为朝海的双腿作五闩。
33.他又做了中间的横闩,穿过板中间,从这一端穿到那一端。
34.他用金子将板包裹,又作板上的金环套闩;闩也用金子包裹。
35.他用蓝色、紫色、染过两次的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织做了一幅帷帐,以巧思者的手工用基路伯作它。
36.他给帷帐作四根皂荚木柱子,用金包裹它们;又作柱子上的金钩,为柱子铸了四个银座。
37.他用蓝色、紫色、染过两次的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用刺绣者的手工作帐幕的门帘。
38.又作它的五根柱子和柱子上的钩子。他用金子把柱顶和柱子上的箍子包裹;五个柱座是铜造的。
概览
10750.所有这些事物在内义上表示什么,这从前面对26章的解释明显可知,因为它们都是一样的东西。本章就把它们略过了,不再作进一步的解释了。
10758.最后,我与这个星球的灵人谈论我们地球居民对于复活的信仰。我说,他们无法想象人们死后立即进入来世,在那里显为人,脸、身体、手臂、脚,以及一切感觉,无论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一应俱全。他们更无法想象他们穿着衣服,有家有住的地方。之所以如此,唯一的原因在于,地球上大多数人局限于肉体感官层面,因而认为他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而且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从外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被引离转向内层事物,从而被提升到天堂之光。正因如此,当思想灵魂或灵时,他们无法获得一个人的观念。他们的观念是,灵魂或灵就像一阵风,空气或呼吸,没有任何形式,然而却含有某种生命力在里面。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以为他们只有等到世界末日才能复活,他们称之为最后的审判;到那时,肉体尽管已化为尘土,消散于四风,但仍将被带回来,与它的灵魂或灵再度结合。
我补充说,他们被允许如此相信,是因为如前所述,他们的思维局限于感官层面,因而无法避免这种概念:灵魂或灵不可能像一个人一样以一个人的形式活着,除非它能取回它在世时所携带的身体。因此,除非有人说,这身体会复活,否则,他们将因无法理解而在心里拒绝关于复活和永生的教导。但尽管如此,关于复活的这种观念还是有它的好处,即:它引导人们相信死后的生命;这种信仰的结果是,当他们生病躺在床上,思维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世俗和肉体事物,因而局限于感官事物时,就会相信他们离世之后将立即活着。这时,他们还谈论天堂,以及对死后随即在那里生活的希望,如此就远离了关于最后审判的教导。
我接着告诉他们,我有时感到惊讶的是:当那些信徒们谈论死后的生活,谈论他们即将离世或已经离世的亲朋好友,同时不去思想最后的审判时,他们就相信自己的亲朋好友死后立即将作为人活着或正在作为人活着。可一想到最后的审判,他们所持的这种观念就变成对他们肉体的物质观念,即肉体会再次与他们的灵魂结合。因为他们不知道,就其内层而言,每个人都是一个灵,正是这灵拥有身体里面的生命;而身体本身并没有任何生命。他们也不知道,正是每个人的灵赋予身体以人的形式,这个人主要是灵,灵存在于一个相似的形式中,但在肉眼面前是看不见的,然而在灵眼面前看得见的。
也正因如此,当一个人的灵的视觉被打开(这种打开通过移除肉体视觉实现)时,天使就会显现;因此,当天使向圣言中提到的古人显现时,他们看上去就是人。我有时也与在世为人时就认识的灵人交谈过。我问他们想不想再次披上他们的肉体,就像他们以前所想的那样。听到这话,一想到与肉体结合,他们就逃得远远的,并为自己在世时因盲目的信仰,未经任何理解就如此思想而充满惊讶。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