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165

165.最后,我与这

165.最后,我与这个星球的灵人谈论我们地球居民对于复活的信仰。我说,他们无法想象人死后立即进入来世,并且脸、身体、手臂、脚,以及一切感觉,无论外在的,还是内在的,看上去和世人的一样。他们更不能相信,那时他们会穿着衣服,有房子和住处。这完全是由于以下事实: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基于身体感官印象思考,因而不相信无法看见和摸到的任何事物的存在。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从外在感官印象退出,然后转向内在印象,从而被提升到能觉察这类内在印象所在的天堂之光。正因如此,他们对于他们的灵魂或灵是一个人没有任何概念,反而认为它就像风,空气或含有某种生命之物的无形气息。这就是为何他们以为他们只有等到世界的末了才能复活的原因;他们将这世界的末了称为最后的审判,并认为,他们的肉体尽管已化为尘土,分散到四风中,但仍能被带回来,与它的灵魂和灵重新联合。

我补充说,他们之所以被允许如此相信,是因为如我所说过的,那些基于外在感官印象思考的人,若不通过重新进入他们在世时所携带的肉体,就无法对他们那以人的形式作为一个人活着的灵魂或灵形成任何概念。因此,除非有人说,这身体会复活,否则,他们会因无法理解而发自内心拒绝复活和永生的教义。不过,关于复活的这种思维有这样一个好处:他们信死后的生命。其结果就是,当他们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不再像以前那样基于世俗和肉体事物,因而基于感官印象进行思考时,就会相信他们死后立即复活。

这时,他们还谈论天堂,以及他们希望死后怎样在那里生活,并把他们有关最后审判的教义抛到一边。我告诉这些灵人,我如何好几次惊讶地发现:当那些有信仰的人谈论死后的生命,以及他们即将死去或已经死去的朋友,同时不去思想最后的审判时,都认为他们的朋友死后立即活着,或像人一样活着。可就在他们开始谈论最后审判的那一刻,这种观念就变成他们肉体的物质观念,他们认为这肉体必与他们的灵魂重新联合。

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就其内层而言,就是一个灵;身体及其所有部位的生命皆来自灵,而非身体本身。他们不知道,灵才是真正的这个人,并具有人的形式,只是不为肉眼所见,但能被灵眼看见。也正因如此,当人之灵的视觉通过移除肉体视觉而被打开时,天使就会作为人被看见。天使就这样向古人显现,如圣言所述。我曾与一些灵人有过几次交谈,这些灵人在世为人时我就认识他们。我问他们想不想再次披上他们的肉体,就像他们以前所想的那样。他们闻听此言,一想到与肉体结合,就远远地跑开了,并为自己在世时因盲目的信仰,未经任何理解就如此思想而感到震惊。

属天的奥秘 #4063

4063.“雅各听见

4063.“雅各听见拉班的儿子们有话说”表属于“拉班”所表良善的真理,相对于主由此在属世层中所获得的良善而言,是何性质。这从“儿子”的含义和“拉班”的代表清楚可知:“儿子”是指真理(参看489, 491, 533, 1147, 2623, 3373节);“拉班”是指来自共同家族的旁系良善(3612, 3665, 3778节),因而是指诸如服务于引入纯正良善与真理的那类良善(3974, 3982, 3986e节),在此是指已提供如此服务的良善,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它的分离。“雅各听见的话”在内义上就表明相对于主在属世层中所获得的良善而言,这类真理的性质。这一点从接下来的话可以看出来,因为它们都是愤怒的话,拉班的儿子声称雅各把他们父亲所有的都夺了去,并且雅各见拉班的脸色不如从前。“雅各”代表主的属世层,在前一章代表其中的真理之良善(参看3659, 3669, 3677, 3775, 3829, 4009节)。
从前一章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拉班”所表示的良善相对于“雅各”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何情形。我们可通过人重生的状态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就代表意义而言,人重生的状态也是此处所论述的主题。当人正在重生时,主将他保守在一种居间类型的良善中。这种良善是为引入纯正的良善与真理而服务的;不过,一旦这些良善与真理被引入,这居间良善就与它们分离。凡对重生和新人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新人完全不同于旧人;因为新人拥有对属灵和属天事物的情感,这些构成其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而旧人拥有对世俗和尘世事物的情感,这些构成其快乐和愉悦的感觉。所以,新人关注天上的目的,而旧人关注世上的目的。由此明显可知,新人完全不同并迥异于旧人。
为了将人从旧人的状态引入新人的状态,人必须脱去对世界的贪恋,披上对天堂的情感。这一过程通过无数手段实现,这些手段唯有主知道,其中许多手段,主也会让天使知道,但只有极少数手段为世人所知。尽管如此,所有这些手段,无论总体还是细节,都在圣言的内义中被揭示出来。因此,当人从旧人转变为新人时,也就是当他重生时,这一过程并非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样瞬间完成,而是要历经多年。事实上,这个过程甚至贯穿人的整个一生,直到临终。因为他的贪恋必须被根除,对天堂的情感必须被植入,并且他必须被赋予之前从未拥有,甚至几乎前所未闻的生命。因此,既然他的生命状态必须被大幅度地改变,那么他就必须长期被保持在一种居间良善中,这种良善既具有对世界的情感,也具有对天堂的情感。他若不被保持在居间良善中,绝不会允许天上的良善与真理进入他自己里面。
这种居中或居间良善就是“拉班及其羊群”所表示的。不过,人只是在这居间良善提供具体功用期间被保持在它里面。一旦完成服务,它就被分离出去。这种分离就是本章所论述的主题。这居间良善的存在,以及它提供其功用之后的分离,可通过每个人从小到老所经历的状态变化来说明。众所周知,在生命的每个阶段,如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时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人的状态各不相同。人们也都知道,当人进入少年时期的状态时,他便脱去婴幼儿时期的状态,扔掉它的玩具;当进入青年时期的状态时,他会脱去少年时期的状态;当进入成年状态时,反过来又脱去青年时期的状态;最后当进入老年状态时,他又脱去成年的状态。人若认真思考一下,还能意识到,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快乐,并且他藉着这些快乐通过连续阶段被引入下一个阶段的快乐;这些快乐服务于这一目的:把他带入下一个阶段,直到最终他被带入老年的聪明和智慧的快乐中。
由此明显可知,当披上一种新的生命状态时,之前的事物总是被抛在身后。不过,这个比方只能说明这一点:快乐仅仅是手段,当人进入下一个状态时,它们就被抛在身后。而在人重生期间,他的状态变得完全不同于他之前的状态;主不是以任何属世的方式,而是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将他引向这种状态。若非藉着唯独主所提供的重生手段或媒介,因而通过所提到的居间良善,谁也达不到这种状态。一旦他被带入这种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他不再以世俗、尘世和肉体的事物为目的,而是以天上的事物为目的,那么这居间良善就被分离出去。以某种事物为目的,就意味着爱这种事物超过其它任何事物。
注:3986e节,即3986节末尾,e表末尾。

属天的奥秘 #6832

6832.“从荆棘中

6832.“从荆棘中间的火焰里”表存在于真正的记忆知识,或记忆知识的真理中的神之爱。这从“火焰”和“荆棘”的含义清楚可知:“火焰”是指神的爱,如下文所述;“荆棘”是指真正的记忆知识或记忆知识的真理。“荆棘”之所以表示真正的记忆知识或记忆知识的真理,是因为各种小灌木表示记忆知识,而树木类的大灌木表示真正的知识或认知和觉知。“荆棘”因开花结果而表示真正的记忆知识,或记忆知识的真理。教会所拥有的真正记忆知识,或记忆知识的真理无非是字义上的圣言,以及存在于雅各后代当中的教会的一切代表形式和有意义的符号。就其外在形式而言,这些真理被称为真正的记忆知识,或记忆知识的真理;但就其内在形式而言,它们是属灵真理。不过,就其内在形式,也就是属灵形式而言,真理无法显现给雅各的后代,因为他们只对外在事物感兴趣,根本不想知道任何内在事物;因此,主在荆棘里显现;事实上,当主显现时,祂是照着这个人的品质显现,因为人只能照自己的品质接受神性。所以,当主在西乃山上显现时,在那百姓看来,祂如同火焰,直烧到天心,并有昏黑、密云和幽暗(申命记4:11; 5:22-25;出埃及记19:18)。如果在山下观看的百姓不是这种品质,那么祂就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显现。因为那百姓只对外在事物感兴趣,所以当摩西上西乃山亲近主时,经上说,他“进入云中”(出埃及记24:2, 18; 34:5)。“云”表示圣言的外在(参看创世记18章序言;4060, 4391, 5922, 6343e节);因此,“云”也是所看到的外在形式上的教会的代表。
  主照各人的品质向各人显现,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主向那些住在至内层或第三层天堂的天使显为一轮太阳,这太阳发出无法形容的光芒,因为住在那里的天使处于对主之爱的良善;主向那些住在中间层或第二层天堂的天使显为一轮月亮,因为住在那里的天使以较为遥远和模糊的方式处于对主之爱;事实上,他们处于对邻之爱。但在最低层或第一层天堂,主既不显为一轮太阳,也不显为一轮月亮,只显为一种光,这光远远比世上的明亮得多。主因照各人的品质向各人显现,故只能向住在地狱的人显为乌云和漆黑。因为来自主的天堂之光一照到地狱,那里就产生幽暗和漆黑。由此可见,主之所以照各人的品质向各人显现,是因为这适合他接受主的方式。由于雅各的后代只对外在事物感兴趣,所以主在荆棘中向摩西显现,当摩西上西乃山亲近主时,主在云中向他显现。
  “火焰”之所以表示神的爱,是因为就其起源而言,爱无非是从显为太阳的主而来的火和火焰。正是这太阳的火或火焰将生命的存在赋予每个人;正是赋予生命的火使人的内层充满热;这一点从爱可以看出来,因为随着爱在人里面增长,他会逐渐变得温暖;随着爱消退,他会逐渐变得冷淡。这解释了为何当主在异象中显现时,祂显为火和火焰,如以西结书:
  至于四活物(就是基路伯)的形像,就如烧着的火炭,如火把的形状;火在活物中间来回移动,如火的光辉,从火中发出闪电。在他们头以上的穹苍之上有宝座的形像,仿佛蓝宝石的形状;在宝座形像以上有仿佛在其上的人的形状。我从祂腰和腰以上的形像见有烧煤的形状;里面周围仿佛都有火的形状;又从祂腰和腰以下见有仿佛火的形像,周围也有光辉。(以西结书1:13, 26-27)
  无人能否认,这个异象的所有细节都是代表某种神性之物的符号;但若不知道“基路伯”、“如火把形状的烧着火炭”、“宝座”、“其上的人的形状”、“上下有火的形像的腰和火的光辉”分别表示什么,就不可能知道包含在所有这些细节里面的神圣秘密。“基路伯”是指主的眷顾(Lord's Providence,参看308);“宝座”是指天堂,准确地说,是指从主发出的、形成天堂的神性真理(5313节)。“宝座上的人的形状”明显是指主的神性人身;“腰”是指婚姻之爱和源于这爱的一切天堂之爱(3021, 4277, 4280, 4575, 5050-5062节);这爱由“仿佛有火的形状的烧煤形状,周围也有光辉”来代表。
  但以理书:
  我观看,直到宝座设立,亘古常在者就坐上去;祂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烧着的烈火。从祂面前有火河发出、流出来。(但以理书7:9-10)
  主的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在这个异象中也显为火焰。启示录:
  骑在白马上的眼睛如火焰。(启示录19:12)
  “骑在白马上的”是指圣言方面的主,这在经文(19:13, 16)中明确说明了;因此,“火焰”是指包含在圣言中的神性真理,这神性真理从主的神性良善发出。又:
  七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祂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启示录1:13-14)
  此处“如同火焰的眼睛”是指从主的神性良善发出的神性真理。
  “火焰”是指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这一点也明显可见于诗篇:
  耶和华的声音像火焰落下。(诗篇29:7)
  “耶和华的声音”是指神性真理。为了能代表从主的神性良善发出的神性真理,百姓被吩咐要用精金做一个带有七个灯盏的灯台,把它放在会幕内陈设饼的桌子旁,要在耶和华面前常点这灯(出埃及记25:31至末尾; 37:17-24; 40:24, 25; 利未记24:4; 民数记8:2; 撒迦利亚书4:2)。带有七个灯盏的灯台代表从主的神性良善发出的神性真理。
  为了还能代表神性良善本身,他们被吩咐坛上要不断烧着火:
  火要在坛上烧着,不可熄灭;祭司要每日早晨在上面烧柴。火要在坛上不断烧着,不可熄灭。(利未记6:12-13)
  古人熟知火代表神性之爱,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这种代表从古教会传播到遥远的偶像崇拜的民族;如众所周知的,他们设立了一种永不熄灭的圣火,并交由处女来守卫,这些处女被称为维斯塔贞女。
  在反面意义上,“火和火焰”表示污秽的爱,如对报复、残忍、仇恨、奸淫的爱,并且一般表示源于爱自己爱世界的欲望。这也可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仅从中引用以下经文就足够了:
  看哪,他们必像碎秸,火必要焚烧他们;他们不能救自己的灵魂脱离火焰之手;再没有炭火取暖,也不能再坐在炉火面前!(以赛亚书47:14)
  以西结书:
  看哪,我要在你那里点火,烧灭你中间的一切绿树和一切枯树;猛烈的火焰必不熄灭,从南到北,人的脸面都被烧焦。(以西结书20:47)
  “火”和“火焰”表示对邪恶和虚假的
  贪欲,这些贪欲灭绝了教会的一切良善和真理,教会由此变得荒凉。
  路加福音:
  财主对亚伯拉罕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受折磨。(路加福音16:24)
  不知道人的生命之火来自一个不同源头,只知道它来自火元素的人,不可能知道别的,只是以为“地狱之火”是指诸如世上所见的那种火。然而,在圣言中,所指的并不是这后一种火,而是指爱之火,因而是指人的生命之火,从显为太阳的主发出。当这火进入那些专注于与它相反的事物之人中间时,它就转化为恶欲之火;如前所述,这些恶欲就是从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所涌出的报复、仇恨和残忍的欲望。这就是折磨那些沦落地狱之人的火,因为当加在他们恶欲上的约束放松时,他们就马上互相攻击,以一种可怕、难以启齿的方式彼此折磨。因为人人都渴望至高无上的权力,想利用或秘密或公开的手段从别人那里夺走属于他的东西。当双方都有这种欲望时,致命的仇恨就会在群体里面发展起来;这些仇恨会导致野蛮行为的发生,尤其利用巫术和幻觉如此行;这些手段不计其数,完全不为世人所知。
  那些不信属灵事物存在的人,尤其敬拜自然的人,根本不可能被引导相信在生物里面构成内在生命本身的热来自其它源头,而非这个世界的热。因为他们不可能知道,更不会承认有一种天火从显为太阳的主发出,这火是纯粹的爱。因此,他们不可能知道存在于圣言中的无数事物,而在圣言中,这火并不是指其它的火;他们也不可能知道人里面的无数事物,而人是一个接受这火的被造器官。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