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65.最后,我与这个星球的灵人谈论我们地球居民对于复活的信仰。我说,他们无法想象人死后立即进入来世,并且脸、身体、手臂、脚,以及一切感觉,无论外在的,还是内在的,看上去和世人的一样。他们更不能相信,那时他们会穿着衣服,有房子和住处。这完全是由于以下事实: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基于身体感官印象思考,因而不相信无法看见和摸到的任何事物的存在。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从外在感官印象退出,然后转向内在印象,从而被提升到能觉察这类内在印象所在的天堂之光。正因如此,他们对于他们的灵魂或灵是一个人没有任何概念,反而认为它就像风,空气或含有某种生命之物的无形气息。这就是为何他们以为他们只有等到世界的末了才能复活的原因;他们将这世界的末了称为最后的审判,并认为,他们的肉体尽管已化为尘土,分散到四风中,但仍能被带回来,与它的灵魂和灵重新联合。
我补充说,他们之所以被允许如此相信,是因为如我所说过的,那些基于外在感官印象思考的人,若不通过重新进入他们在世时所携带的肉体,就无法对他们那以人的形式作为一个人活着的灵魂或灵形成任何概念。因此,除非有人说,这身体会复活,否则,他们会因无法理解而发自内心拒绝复活和永生的教义。不过,关于复活的这种思维有这样一个好处:他们信死后的生命。其结果就是,当他们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不再像以前那样基于世俗和肉体事物,因而基于感官印象进行思考时,就会相信他们死后立即复活。
这时,他们还谈论天堂,以及他们希望死后怎样在那里生活,并把他们有关最后审判的教义抛到一边。我告诉这些灵人,我如何好几次惊讶地发现:当那些有信仰的人谈论死后的生命,以及他们即将死去或已经死去的朋友,同时不去思想最后的审判时,都认为他们的朋友死后立即活着,或像人一样活着。可就在他们开始谈论最后审判的那一刻,这种观念就变成他们肉体的物质观念,他们认为这肉体必与他们的灵魂重新联合。
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就其内层而言,就是一个灵;身体及其所有部位的生命皆来自灵,而非身体本身。他们不知道,灵才是真正的这个人,并具有人的形式,只是不为肉眼所见,但能被灵眼看见。也正因如此,当人之灵的视觉通过移除肉体视觉而被打开时,天使就会作为人被看见。天使就这样向古人显现,如圣言所述。我曾与一些灵人有过几次交谈,这些灵人在世为人时我就认识他们。我问他们想不想再次披上他们的肉体,就像他们以前所想的那样。他们闻听此言,一想到与肉体结合,就远远地跑开了,并为自己在世时因盲目的信仰,未经任何理解就如此思想而感到震惊。
8265.“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表仅仅因为祂的同在,邪恶所生的虚假就受到诅咒,并被投入地狱。这从“马”、“骑马的”或“马兵”和“投在海中”的含义清楚可知:“马”是指属于一种败坏理解力的虚假,因为“马”表示理解力(参看2761, 2762, 3217, 5321节),在反面意义上表示一种败坏的理解力,这根本不是理解力,所以“马”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而“法老的马”表示虚假的记忆知识(6125, 8146, 8148节);“骑马的”或“马兵”是指基于虚假记忆知识的推理(8146, 8148节);“投在海中”是指诅咒并投入地狱。“海”,此处即红海,是指那些属于教会,陷入分离之信,并过着一种邪恶生活的人所在的地狱(参看8099, 8137, 8148节);这就是为何它们被称为邪恶所生的虚假。这些虚假仅仅因为主的同在,就受到诅咒,并被投入地狱,这一事实在前一章已经说明。恶人根本无法承受或忍受神的同在,因为神的同在会使他们痛苦,折磨他们,可以说扼杀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举止行为就像那些垂死挣扎的人。原因在于,神的东西拥有全能在里面;这全能会摧毁并除灭与它对立之物,即虚假和邪恶。这就是为何在神面前,那些沉浸于虚假和邪恶之人的生命会变得困苦、沉重,并照着神同在的程度而感觉地狱在自己里面。不过,为叫那些沉浸于虚假和邪恶的人不至于被完全压碎并遭受折磨,他们就被自己的虚假和邪恶遮蔽,如同被雾霭笼罩。这些虚假和邪恶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们会减弱、转移,或窒息神性之物的流注,正如尘世的云雾通常对阳光所行的那样。
启示录中的这些话就表示这些事:
他们要向山和磐石说,倒在我们身上吧!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为祂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启示录6:16, 17)
“山和磐石”(他们向它们说倒在我们身上吧,把我们藏起来)表示邪恶和虚假;“羔羊的忿怒”表示折磨,因为表象是,神性将由于忿怒造成折磨,而事实是,虚假和邪恶本身要对此负责。包含在相关经文(以赛亚书2:10;何西阿书10:8;路加福音23:30)中的话也具有类似含义。诅咒仅仅因为主的同在就会发生,这一事实也由这歌中接下来的话来表示:
你发出烈怒,吞灭他们如同碎秸。因你鼻中的风,水便堆积起来,洪水直立如垒;深渊凝结于海心。你用风一吹,海就把他们淹没;他们寻求深处。你伸出右手,地便吞灭他们。(出埃及记7, 8, 10, 12)
具有类似含义的话也出现在圣言的其它许多经文中。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