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66.此外,我还看到他们在这个星球上的居所。这些居所是长长的矮房子,照着所划分房间的数量而在两侧各有窗户。屋顶呈拱形,尽头两边各有一扇门。他们说,这些房屋是用泥土建的,屋顶铺有草皮。窗户是用草线制成的,这些草钱被编织起来,以便光能照进来。我还看到一些孩子。他们说,他们的邻居来拜访他们,尤其为了自己的孩子,以便这些孩子能与其他孩子在其父母的视线和看顾之下做伴。田地也出现了,它们因庄稼快要成熟了而正在发白。我还被指示这种庄稼的种子或谷粒,它们类似中国的小麦。我们又看到由这种谷粒做成的面包,尺寸很小,呈四方形。那里也有长满青草的平原,里面有鲜花,以及果实像石榴的树木;灌木也有,但不是葡萄树,所结的浆果可以酿酒。
9207.“你们的儿子要成为孤儿”表同时真理也会消亡。这从“孤儿”的含义清楚可知。“孤儿”是指那些拥有真理,但还没有良善,却渴望良善的人(参看9199节),在此是指那些拥有真理,但不渴望良善的人,因而是指那些与其同在的真理正在消亡的人;因为经上正在论及恶人,他们的儿子要成为孤儿。真理在那些不渴望良善的人中间消亡,这一事实从刚才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结合的说明(9206节)清楚看出来。有必要进一步说一说这种结合。与良善结合的真理总含有一种行善,同时通过如此行而与良善更紧密地结合的渴望在自己里面;或也可说,那些拥有真理的人总有一种行善,并由此与它们的真理结合的渴望。因此,那些以为自己拥有真理,但不渴望行善的人实际上并未拥有真理;也就是说,他们不信真理,无论他们多么自以为信真理。
主在马太福音中用“盐”描述了他们的状况,祂说:
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5:13)
这些话是主对门徒和百姓说的。“地上的盐”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教会真理;“失了味的盐”表示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失了味的盐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则描述了这样的真理真理毫无价值。渴望良善就是渴望行善并以这种方式与良善结合。
马可福音:
必用火盐腌各人,凡祭物必用盐腌。盐是好的;但盐若失了咸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你们自己里头要有盐,彼此和睦。(马可福音9:49-50)
“用火盐腌”表示对真理拥有一种渴望的良善;“用盐腌”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真理;“失了咸味的盐”是指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自己里面要有盐”表示拥有这种渴望。
路加福音:
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盐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或用在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只好丢在外面。(路加福音14:33-35)
此处“盐”同样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真理;“失了味的盐”表示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或用在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表示它完全不能提供任何功用,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拥有这种真理的人被称为“不冷不热”,这从此前的话明显看出来,即: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也就是说,若不爱主胜过一切,就不能作主的门徒。因为同等地爱主爱自己的人就是那些被称为“不冷不热”,不适合提供任何好或坏的功用之人。
利未记:
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约的盐;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而献。(利未记2:13)
“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表示真理对良善的渴望和良善对真理的渴望要存在于一切敬拜中。这也解释了为何这“盐”被称为“神立约的盐”,因为“约”是指结合(665, 666, 1023, 1038, 1864, 1996, 2003, 2021, 2037, 6804, 8767, 8778节),“盐”是指对结合的渴望。
当这二者都渴望与对方结合,也就是良善渴望与真理结合,真理渴望与良善结合时,它们就会互相注视。但当真理挣脱良善时,它们就互相背离,向后看或向自己身后看。这就是路加福音中变成一根盐柱的罗得妻子所表示的:
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去拿他身后的东西。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17:31-32)
这意味着“向自己身后看,或向后看”(参看3652, 5895e, 5897, 7857, 7923, 8505, 8506, 8510, 8516节)。
“盐”之所以表示真理所拥有的渴望,是因为盐使土地肥沃,使食物美味;还因为盐含有一种火性,同时具有一种结合力,就像真理含有对良善的一种热切渴望,同时具有一种结合力一样。“盐柱”是指与真理的分离,因为“盐”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已被摧毁和荒废的真理(如在西番雅书2:9;以西结书47:11; 耶利米书17:6; 诗篇107:33, 34; 申命记29:23; 士师记9:45; 列王纪下2:19-22)。引用这些事是为了叫人们知道“孤儿”和“寡妇”所表示的真理对良善的渴望和良善对真理的渴望是什么意思。
2712.“他住在巴兰的旷野”表示属灵人在良善方面的生命。这从“住”的含义清楚可知,“住”论及真理之良善,或属灵良善,也就是属灵人的良善。该良善的性质被描述为“他住在巴兰的旷野”(稍后论述)。“住”论及真理之良善,也就是对真理的情感,这一点从圣言中论述城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这些城表示真理,它们不会有任何居民,居民表示良善(2268, 2450, 2451节);因为真理居住着良善,没有良善的真理就像无人居住的城。如西番雅书:
我使他们的街道荒废,以致无人经过;他们的城邑荒凉,以致无人居住。(西番雅书3:6)
耶利米书:
耶和华引导我们经过旷野,那里无人经过,也无人居住;他们使他的地变成荒场;他的城邑也都焚烧,无人居住。(耶利米书2:6, 15)
同一先知书:
各城都被撇下,无人住在其中。(耶利米书4:29)
又:
在这荒凉无人无居民无牲畜的耶路撒冷的街上。(耶利米书33:10)
“街”表示真理(2336节);“无人”表示无属天良善;“无居民”表示无属灵良善;“无牲畜”表示无属世良善。又:
摩押的城必荒凉,无人住在其中。(耶利米书48:9)
在先知书,每句话都有真理与良善的婚姻。因此,当经上说“城”荒凉时,也会补充说“无人住在其中”,因为城表示真理,居民表示良善。否则,经上已经说城荒凉了,又说没有居民,将是多余的。同样,有些词始终表示属天良善的事物,有些词始终表示属灵良善的事物,有些词则始终表示真理的事物。如以赛亚书:
你的种必得列族为业,他们要住在荒凉的城邑。(以赛亚书54:3)
此处“得为业”(或拥有)论及属天良善,“住”论及属灵良善。同一先知书:
我拣选的人必拥有它,我的仆人要在那里居住。(以赛亚书65:9)
此处意思是一样的。
诗篇:
神要拯救锡安,建造犹大的城邑。他们要在那里居住,得以为业。祂仆人的种要承受为业。爱祂名的人,也要住在其中。(诗篇69:35-36)
“住”,同时“得以为业”(或拥有)论及属天良善;而“住”论及属灵良善。以赛亚书:
对耶路撒冷说,你必有人居住;对犹大的城邑说,你必被建造。(以赛亚书44:26)
此处“住”或“有人居住”论及属灵教会,也就是耶路撒冷的良善。圣言所用的词语论及它们自己的良善和自己的真理到了这种程度:仅仅知道这些词的用法,人就能意识到大体上论述的是什么主题。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