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十三、星空中的第五个星球及其灵人和居民
168.我又被带到一个星球,这个星球同样在我们太阳系之外的宇宙。这次旅行经历了持续将近12小时不间断的状态变化。陪同我的是许多来自我们地球的灵人和天使,我一路上便与他们交谈。我时而斜向上走,时而斜向下走,但始终朝右;在来世,右朝向南方。我只在两个地方看见灵人,在一个地方与他们交谈过。我在路上或旅程中能领略到主的天堂何等浩瀚,这天堂是为了天使和灵人。无人居住的地区也使我断定,它如此浩瀚,以致即便有成千上万个星球,每个星球上都有和我们地球上一样多的人,仍然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住到永远,并且这空间永远填不满。我通过将它与围绕我们地球并专为它设计的天堂的面积进行对比得出这个结论;相比之下,这个天堂的面积如此之小,以致它还不到无人居住的空间的一亿分之一。
3803.“雅各告诉拉结,自己是她父亲的兄弟”表“雅各”所代表的良善与“拉班”所代表的良善的亲属关系。这从“告诉”、“兄弟”和“父亲”的含义,以及“雅各”和“拉结”的代表清楚可知:“告诉”是指让人知道;“雅各”是指良善,如前所述;让人知道它的“拉结”是指对内层真理的情感(3793节);“兄弟”,就是此处的雅各,是指良善(367, 2360, 3303, 3459节);“父亲”,就是此处的拉班,也是指良善(3703节)。从所有这些含义,以及整个思路明显可知,“雅各告诉拉结,自己是她父亲的兄弟”表示“雅各”所表的良善与“拉班”所表的良善的亲属关系。不过,解释这种亲属关系本身,以及随之这二者通过拉结所表示的内层真理情感的结合,会使这个问题变得更模糊,因为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属世层的良善,该良善与理性层的良善截然不同,相互分离。他们不知道何为源自一个共同家族的旁系良善,也不知道何为对内层真理的情感。人若没有通过自己的调查为自己获得对这些事的某种概念,那么即便有,也只能通过对它们的描述获得一种肤浅的观念;因为对于别人所给予的描述,人只接受与他自己的观念,或他通过在自己里面所看到的事物而为自己所获得的观念相一致的,其余的则被他忽略过去了。人知道良善与真理的无数亲属关系是存在的,并且天上的社群是照着这些亲属关系而存在(参看685, 917, 2739, 3612节)就足够了。
雅各明明是拉班的外甥,却自称为拉班的“兄弟”,这是因为所有人凭良善而成为兄弟。由于同样的原因,拉班反过来也称“雅各”为弟兄 (29:15)。构成血亲关系和实现结合的,正是良善,因为良善是爱的一种属性,爱是属灵的结合。这也是为何在古教会,所有那些处于良善的人都互称兄弟的原因。甚至犹太教会也是这样,不过,由于该教会鄙视其他所有人,以为唯独他们自己蒙拣选,所以他们只称呼身为犹太人的人为兄弟,将其他人称为同伴或外人。初代基督教会也视所有处于良善的人为兄弟,但后来这个称谓只局限于那些在他们自己会众当中的人。于是,“兄弟”这个名,连同良善就从基督徒当中消失了。当真理取代良善,或信取代仁时,他们就无法再凭良善称呼彼此为兄弟,只称为邻舍。这也是缺乏仁爱生活的信之教义的结果,因为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结为兄弟关系似乎在他们之下。对这种人来说,兄弟关系并非来源于主,因而来源于良善,而是来源于他们自己,因而来源于地位和利益。
3803a.“是利百加的儿子”表良善的这些具有亲属关系的种类之间的联结。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因为利百加,即雅各的母亲,拉班的妹子,就是这种结合存在于其中的那一位。
2718.“来自埃及地的妻子”表示属灵教会成员所拥有的对记忆知识的情感。这从“妻子”和“埃及”的含义清楚可知:“妻子”是指情感或良善(参看915, 2517节);“埃及”是指记忆知识或世俗知识(参看1164, 1165, 1186, 1462节)。本节描述了就其良善的性质,也就是其生命的本质而言的属灵教会成员,即:与他同住的良善是模糊的,但被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光照。从对它的这种光照中,对真理的情感出现在其心智的理性部分,对记忆知识的情感则出现在属世部分。对良善的情感之所以无法像在属天人里面那样在属灵人里面产生,取而代之的是对真理的情感,是因为属灵人里面的良善被植入其心智的理解力部分,与属天人的良善相比,是模糊的,如前所示(2715节)。从这种模糊的良善中在其理性心智里面只能产生并获得对真理的情感,并通过对真理的情感而在其属世心智里面产生并获得对记忆知识的情感。这里的“真理”不是指其它真理,而是指一个人信以为真理的那种真理,即便它本身可能不是真理。记忆知识或“知识”也不是指学者所拥有的那种知识,如艺术和科学,而是指一个人从他所经历的、在日常生活中所听来的,以及从教义、圣言所能吸收的一切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属灵教会成员对这种真理和知识拥有一种情感。
为使人们了解什么叫对真理的情感,什么叫对良善的情感,必须对它们作一个简要说明。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会思考、调查并讨论一件事是否真实、正确。当确信这事真实、正确时,他们又思考、调查并讨论它是怎么回事。他们就这样在第一道门槛处裹足不前,无法进入智慧,直到他们不再有任何怀疑。相比之下,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从他们所处的良善本身认识并感觉一件事是真实的。因此,他们没有停留在第一道门槛处,而是在内室,因为他们已经进入智慧。
以这个观念为例,即:从对良善的情感,或从良善思考和行事是一种属天的天赋。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会讨论这是不是真的,这种天赋有没有存在的可能,它是怎么回事。只要对它充满怀疑,他们就无法进入智慧。但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既不讨论,也不忙着怀疑,而是说:“是的,这是真的”,从而进入智慧。因为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也就是属天人,是从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也就是属灵人停顿的地方开始的;因此,后者所抵达的终点或最远边界恰好是前者的起点。正因如此,属天人得以看见、知道并感觉对良善的情感数不胜数,事实上,和天上的社群一样多。他们还看到,主把这一切社群都联结在一起,形成天堂的形式,以至于可以说构成一个人。同时他们还得以凭感知区分每种情感所属的属和种。
另举一例:一切快乐、祝福和幸福唯独属于爱;爱的性质决定了快乐、祝福和幸福的性质。属灵人使自己的心智纠缠在这些问题上:这是不是真的,快乐、祝福和幸福有没有可能来自其它源头,如来自社会交往、交谈、沉思、学习,或财产、地位、名声和这些所带来的荣耀。只要问这些问题,他就不会确认这一事实:这些东西都不起任何作用;起作用的,唯有投入在它们里面的爱之情感和这情感的性质。然而,属天人不会深陷在这些初步问题的泥潭中,而是说:“是的,这是真的。”因此,他关心的是目的本身和功用或该目的的实现。换句话说,他关心的是爱所生的实际情感;这些情感数不胜数,其中每一种情感都包含无法形容的事物;这些事物在快乐、祝福和幸福方面永远都在变化。
再举一例:应当为邻舍里面的良善而爱邻舍。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会思考、调查并讨论这是不是真的,或它是否正确。他们会问,什么叫邻舍,什么叫良善。他们不再往前迈一步,从而向自己关闭了智慧之门。然而,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会说:“是的,这是真的”,因而不向自己关闭智慧之门,而是进去,并从良善看见、知道并感觉谁比别人更是邻舍,以及他是哪个程度的邻舍,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而为邻舍。因此,与那些只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相比,他们感知到无法形容的事物。
又举一例:人若为邻舍里面的良善而爱邻舍,就是爱主。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会仔细检查这个观念是否正确。你告诉他们,人若为邻舍里面的良善而爱邻舍,就是爱良善,并且由于一切良善都来自主,主就存在于良善中,所以当人爱良善时,他也在爱主,主是这良善的源头和实质。他们会再次检查是不是这样,还会问什么叫爱良善、什么叫良善,主是不是更多地存在于良善中,而不是存在于真理中。只要纠缠于这类问题,他们甚至无法从远处看到智慧。但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则凭感知认识到事情就是这样,并立刻看见甚至通到主那里的整个智慧领域。
从这些例子清楚可知为何与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也就是属天人相比,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也就是属灵人有困扰他们的模糊。尽管如此,属灵人仍能从模糊进入光明,只要他们愿意采取肯定的态度,即肯定一切良善都属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爱与仁构成属灵的结合,并且是一切祝福和幸福的源头;因此,天堂的生命在于从主所获得的爱之良善,而不在于与良善分离的信之真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