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70.刚才与我交谈的灵人来自其星球的北部。后来,我被带到来自西部的灵人那里。他们也想调查我是谁,是哪种人,并直截了当地说,我里面除了邪恶外什么也没有。他们以为这样就会阻止我靠近。我意识到,这是他们与所有到他们这里来的人搭讪的一种方式;但我蒙恩回答说,我十分清楚这一事实,他们里面同样除了邪恶外什么也没有,因为每个人都生在恶中。因此,凡出于世人、灵人和天使,如出于他自己或他的自我之物无非是邪恶,每个人里面的一切良善皆来自主。他们由此意识到,我掌握真理;于是,我被允许与他们交谈。然后,他们向我演示了他们对人里面的邪恶和主里面的良善的概念,它们如何被彼此分开。他们将一个放在另一个旁边,以致它们几乎相接,但仍保持各自的特性。然而,它们仿佛以一种我无法描述的方式被捆在一起,好叫良善引导邪恶,约束它,不叫它随心所欲地行动;良善就这样将邪恶朝它所渴望的方向弯过去,而邪恶对此毫不知情。他们以这种方式来表现良善对邪恶的控制,同时表现自由的状态。
后来,他们问主如何在来自我们地球的天使面前显现。我说,祂在太阳里面作为一个人显现,被太阳的火围绕,这太阳的火就是天堂天使所享有的一切光明的源头。它所发出的热是神性良善,所发出的光是神性真理;这二者都来自神性之爱,也就是所看到围绕那太阳里面的主的火之表象。然而,这太阳只有天堂的天使才能看见,天堂之下的灵人看不见,因为比起天堂天使,这些灵人距离对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的接受太过遥远(参看40节)。对他们关于主和祂在来自我们地球的天使面前显现的问题的回答被恩赐给他们,是因为这时,主乐意在他们面前显现祂自己,并恢复被他们所抱怨的恶灵所扰乱的次序。这也是为何我被带到那里的原因,好叫我见证这些事。
内义
7496.出埃及记9:1-7.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要到法老那里去,对他说,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这样说: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你若不肯容他们去,仍旧强留他们,看哪,耶和华的手加在你田间的牲畜上,就是在马、驴、骆驼、牛群、羊群上;一场极重的瘟疫。耶和华要分别以色列的牲畜和埃及人的牲畜,凡属以色列人的,一样都不死。耶和华就定了时候,说,明天耶和华必在此地行这事。明天,耶和华就行这事。埃及人的牲畜全都死了,只是以色列人的牲畜一个都没有死。法老派人去,看哪,以色列的牲畜连一个都没有死。法老的心发沉,不容百姓去。
“耶和华对摩西说”表新的指示。“你要到法老那里去,对他说”表从神来的真理在那些进行侵扰之人中间的显现。“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这样说”表来自主,教会之神的一个命令。“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表他们要离开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好叫他们可以敬拜主。“你若不肯容他们去,仍旧强留他们”表如果他们继续固执地侵扰他们。“看哪,耶和华的手加在你田间的牲畜上”表使他们从所属的教会那里所获得的信之真理和良善的荒凉。“就是在马、驴、骆驼”表关于信之真理的理性概念和记忆知识。“牛群、羊群上”表意愿的事物。“一场极重的瘟疫”表一场全面的灭绝。“耶和华要分别以色列的牲畜和埃及人的牲畜”表那些属于属灵教会之人的信之真理和良善,与从住在那些进行侵扰之人中间的教会那里所获得的信之真理和良善之间的区别。“凡属以色列人的,一样都不死”表它们不会灭绝。“耶和华就定了时候”表预先决定。“说,明天耶和华必在此地行这事”表就属于教会的信之真理和良善的事物而言,他们将永远这样。“明天,耶和华就行这事”表将预先决定的事付诸实施。“埃及人的牲畜全都死了”表那些进行侵扰之人中间的信之真理和良善的一场灭绝。“只是以色列人的牲畜一个都没有死”表信的灭绝没有发生在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中间。“法老派人去,看哪,以色列的牲畜连一个都没有死”表这事被那些进行侵扰的人知道。“法老的心发沉”表固执。“不容百姓去”表他们不离开他们。
3865.“如今我的男人必爱我”表真理的良善就出自该状态。这从“爱”和“男人”的含义清楚可知,爱是指出自该状态的良善,因为一切良善都是爱的产物,因而在此由“爱”来表示;“男人”是指真理(3134节)。至于何为真理的良善,这在前面已反复解释过了,即:它是为了生活而对真理的情感;因为生活就是在真理里面被那些后来重生的人所看到的良善。没有照着真理的生活,真理与良善就不会联结起来,因而良善就无法变成人自己的。
只要注意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谁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检查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尽管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教会的教义上接受过教导,却根本不相信关于主的任何事,也不信祂和教会的真理;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则人人都信他们视为真理的那些真理。然而,那些像教会领袖那样教导真理,然而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的确声称他们相信,其实他们发自内心不信。
其中有些人具有一种说服之信,这种信是正信的仿品,只不过是所确认的纯记忆知识。他们确认这种知识不是因为它是真理,乃因声称忠于它会提升他们的地位、荣耀和利益。这种知识也就从耳朵进入记忆,再从记忆传到嘴上,而不会进入内心,并由此进入对它的承认。由此明显可知,只有生活才能表明对真理的这种承认的性质,也就是信的性质。他们还表明,脱离生活良善的信声称,一个人无论生活如何,都能凭恩典得救;并且这种信还反对这一教导:每个人的生命死后仍旧存留。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