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71.这时,只见一片乌云从高处朝东方降落;在降落的过程中,它逐渐变得明亮,并呈现出人的形式,最后变成一束火红的光,被同样颜色的小星星所环绕。主便以这种方式在正与我交谈的灵人面前显现。那里的所有灵人都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祂面前;当他们到来时,善者便与恶者分离,善者往右,恶者往左,并且这个过程立刻完成,好像是他们自动的。往右的灵人照其良善的品质被排列,往左的灵人照其邪恶的品质被排列。然后,善者被留下来形成天堂社群,而恶者则被投入地狱。
后来,我又看见这束火红的光深深降至这个星球的低部。这时,它一度显为趋于亮白的火红,一度显为趋于昏暗的亮白,又一度显为黑暗。我被天使告知,这种表象是由住在该星球低部的居民接受出于良善的真理和出于邪恶的虚假造成的。这束火红的光本身肯定不会经历这些变化。他们还说,这个星球的低部既有善者居住,也有恶者居住;但他们都被分开了,好叫恶者能被主通过善者掌控。他们补充说,善者时不时地被主提入天堂,他们的地方便被其他人占据,这一过程如此反复进行。
随着这束火光下降,善者以同样的方式与恶者分离,一切事物都恢复次序。因为恶者耍弄各种阴谋诡计进入善者的住处,并攻击他们。这就是那次来访的原由。随着下降逐渐变得明亮并呈现出人的形式,然后变成一束火红之光的那团云是一个天使社群,而主就在这天使社群中间。这使我得以知道主在福音书中所说关于最后审判的话是什么意思:
祂要与天使带着能力,满有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24:30;马可福音13:26;路加福音21: 27)
3820.“利亚双眼无力”表就其认知而言,对外在真理的情感是软弱的。这从“利亚”的代表、“眼”和“无力”的含义清楚可知:“利亚”是指对外在真理的情感(参看3793,3819节);“眼”是指认知(2701节);“无力”是指相对于对内在真理的情感来说就是如此。就其认知而言,或也可说,就那些具有这些情感的人而言,对外在真理的情感就是如此。这一事实从外在(即普遍)观念可以看出来,外在(即普遍)观念尚未充满其具体细节。它们是软弱而摇摇欲坠的观念,可以说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吹走,也就是说,每个观点都能将它们争取过来。但是,当这些观念充满其具体细节时,它们就变得坚定而不动摇。因为这时,它们具有拉结的“形体美丽,样貌俊秀”所表示的本质和形式,而拉结代表对内在真理的情感。
下面举例说明何谓外在真理及其情感,何谓内在真理及其情感,以及前者相对来说“双眼无力”,而后者则“形体美丽,样貌俊秀”。那些具有外在真理的人只知道要向穷人行善这一普遍真理,却不知道如何分辨谁是真正的穷人,更不知道在圣言中,“穷人”表示那些灵性上贫穷的人。因此,他们既向善人行善,也向恶人行善。殊不知,向恶人行善就是向善人行恶,因为恶人因此得着机会向善人行恶。这就是为何拥有这种简单热情的人最容易招惹狡猾的骗子。而那些具有内在真理的人则知道谁是穷人,并区别对待,照着各人的品质向他行善。
另举一例。那些具有外在真理的人只知道当爱邻舍这一普遍真理,他们以为每个人都是同等程度的邻舍,因而要以同样的爱拥抱每个人。由于这种信念,他们让自己被误导。然而,那些具有内在真理的人知道每个人属于哪种程度的邻舍,并且每个人成为邻舍的程度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他们知道那些具有外在真理的人所不知的无数事物。因此,他们不会让自己仅仅由于邻舍这个名而被误导,也不会因行了唯独这个名说服他们去行的良善而做出恶事。
再举一例。那些仅有外在真理的人以为在来世,有学问的人会如星辰闪耀,所有在主的葡萄园中作工的人都会得到比其他人更大的赏赐。而那些具有内在真理的人则知道,“学问”、“智慧”和“聪明”这些词用来表示那些具有良善的人,无论他们有没有人类的智慧和聪明,正是这些人如星辰闪耀。他们还知道,在主的葡萄园中作工的人各自会照着对激励他作工的对良善与真理的情感而得到赏赐;那些为了自我和尘世,也就是为了自高自傲和财富而作工的人活在肉身时就已得到回报,但在来世,他们的命运就是与恶人同在(马太福音7:22, 23)。从这些例子明显可知,那些仅有外在真理的人在认知上何等软弱!内在真理则赋予他们本质与形式,并决定了他们所具有的良善的品质。然而,那些在世时具有外在真理,同时具有简单良善的人到了来世会接受内在真理和由此产生的智慧;因为他们凭简单的良善而处于正确的状态,并具有授受它们的能力。
10143.“作常献的燔祭”表总体上的一切神性敬拜。这从“燔祭”和“常”的含义清楚可知:“燔祭”是指神性敬拜,如下文所述;“常”(经上或译为不断、常常)是指一切和在一切里面(参看10133节),因此,“常献的燔祭”表示总体上的一切神性敬拜。当理解为构成燔祭、表示纯真之良善的羔羊时,这也表示在一切敬拜里面;因为系真敬拜的一切敬拜必源于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一切爱之良善和由此而来的一切信之真理里面必存在纯真之良善(10133节)。这就是“常献的燔祭”也表示在一切敬拜里面的原因。
“燔祭”之所以表示神性敬拜,是因为燔祭和祭牲是以色列和犹太民族当中代表性敬拜的主要特征,所有事物都与它们的首要特征有关,并因它而得其名。这个民族当中的敬拜的首要特征在于祭牲和燔祭,所以它们表示总体上敬拜的一切(参看922, 1343, 2180, 6905, 8680, 8936, 10042节)。
不过,必须简要说明祭牲和燔祭所表示的神性敬拜是什么。祭牲和燔祭尤表从邪恶和虚假中的洁净,同时良善和真理的植入,以及这二者的结合,因而是指重生(参看10022, 10053, 10057节)。这些事已经完成的人就处于真正的敬拜,因为从邪恶和虚假中洁净就在于停止、避开并厌恶邪恶;良善和真理的植入则在于思考并意愿何为良善、何为真理,在于言说并实行它们;这二者的结合在于过一种由它们所构成的生活。因为当与人同住的良善和真理结合在一起时,他就拥有一个新的意愿,一个新的理解力,从而拥有一个新生命。当一个人是这样时,神性敬拜就存在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因为此人在每一个点或每一件事上都关注神性,崇敬并热爱它,由此而敬拜它。
这是对神的真正敬拜,这一事实对那些认为一切敬拜在于崇拜和祷告行为,因而在于诸如属于嘴口和思维的那类事物,不在于诸如属于从仁之良善和信之良善所流出的行为的那类事物之人来说,是未知的。而真相却是,主在一个献上崇拜和祷告的人里面只关注他的心,也就是说,只关注就爱和由此而来的信而言,他的内层。因此,如果崇拜和祷告没有这二者在自己里面,他们就没有灵魂和生命在自己里面,而是徒有其表,就像奉承者和伪装者那样;众所周知,即便在世上,奉承者和伪装者也不讨任何智者的喜悦。
简言之,照主的诫命行事是构成对祂的真正敬拜,事实上构成真正的爱和真正的信,凡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人都能看出来。因为对一个爱别人、信别人的人来说,再没有比意愿和实行别人所意愿和思想的事更令人愉快的了,因为他唯一的渴望就是知道别人的意愿和思维,因而知道讨他喜悦的事。而对一个没有这种爱和信的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神的爱也是这种情况,如主在约翰福音中所教导的:
有了我的诫命又遵守的,那人是爱我的;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话。(约翰福音14:21, 24)
又:
你们若遵守我的诫命,就住在我的爱里;你们要彼此相爱,这就是我的诫命。(约翰福音15:10, 12)
没有这种内在的外在敬拜不是敬拜,这一事实也由耶利米书中关于燔祭和祭牲或祭物的论述来表示:燔祭和祭物的事我并没有向你们列祖提说;我只吩咐他们这一件事,说,你们当听从我的响声,我就作你们的神。(耶利米书7:21-23)
何西阿书: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物;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何西阿书6:6)
弥迦书:
难道我要带着燔祭来到耶和华面前?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绵羊?祂已指示你何为善,耶和华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谦卑自己,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6:6-8)
撒母耳记上:
耶和华喜悦燔祭和祭物吗?看哪,听命比祭物好;顺从比公绵羊的脂肪好。(撒母耳记上15:22)
对主的敬拜首先在于一种仁爱的生活,并不在于没有仁爱生活的一种虔诚的宗教生活(参看8252-8257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