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71.这时,只见一片乌云从高处朝东方降落;在降落的过程中,它逐渐变得明亮,并呈现出人的形式,最后变成一束火红的光,被同样颜色的小星星所环绕。主便以这种方式在正与我交谈的灵人面前显现。那里的所有灵人都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祂面前;当他们到来时,善者便与恶者分离,善者往右,恶者往左,并且这个过程立刻完成,好像是他们自动的。往右的灵人照其良善的品质被排列,往左的灵人照其邪恶的品质被排列。然后,善者被留下来形成天堂社群,而恶者则被投入地狱。
后来,我又看见这束火红的光深深降至这个星球的低部。这时,它一度显为趋于亮白的火红,一度显为趋于昏暗的亮白,又一度显为黑暗。我被天使告知,这种表象是由住在该星球低部的居民接受出于良善的真理和出于邪恶的虚假造成的。这束火红的光本身肯定不会经历这些变化。他们还说,这个星球的低部既有善者居住,也有恶者居住;但他们都被分开了,好叫恶者能被主通过善者掌控。他们补充说,善者时不时地被主提入天堂,他们的地方便被其他人占据,这一过程如此反复进行。
随着这束火光下降,善者以同样的方式与恶者分离,一切事物都恢复次序。因为恶者耍弄各种阴谋诡计进入善者的住处,并攻击他们。这就是那次来访的原由。随着下降逐渐变得明亮并呈现出人的形式,然后变成一束火红之光的那团云是一个天使社群,而主就在这天使社群中间。这使我得以知道主在福音书中所说关于最后审判的话是什么意思:
祂要与天使带着能力,满有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24:30;马可福音13:26;路加福音21: 27)
9416.“我要将石版赐给你”表律法书,或整体上的圣言。这从“石版”的含义清楚可知,“石版”是指写有教义和生活的事务,此处即天上的教义和照之的生活事务的物体。这些石版之所以表示律法书,也就是整体上的圣言,是因为写在它们上面的东西以一种总体的方式涵盖了属于天上生活和教义的一切事务。这也解释了为何刻写在它们上面的东西被称为“十句话”(出埃及记34:28; 申命记10:4);因为“十”在内义上表示全部或一切;“话”表示教义的真理和生活的良善。“十”表示全部或一切(参看3107, 4638, 8468, 8540节),“话”表示生活和教义的真理和良善(参看1288, 4692, 5272节)。这就是为何这些石版表示整体上的圣言,和律法一样;律法在严格意义上表示刻写在这两块石版上的东西,在不怎么严格的意义上表示通过摩西所写的圣言,在广泛意义上表示圣言的历史部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表示整体上的圣言(参看6752节)。此外,刻在这两块石版上的东西属于揭示神性真理的第一个阶段;它们也被主在以色列众民面前以一种活生生的声音宣告出来。属于第一个阶段的东西表示在其适当秩序中的其它一切事物;这些事物被主以一种活生生的声音宣告出来表示也在揭示的所有其它阶段中的直接神性启示。这两块石版之所以由石头制成,是因为“石头”表示真理(643, 1298, 3720, 6426节),准确地说,表示真理的最低层(8609节)。神之真理的最低层构成诸如存在于地球上的圣言文字(9360节)。
石版不是一块,而是两块,是为了代表主通过圣言而与教会,并通过教会而与人类的结合。这也是为何它们还被称为“立约的版”(申命记9:9, 11, 15);又为何刻在上面的话被称为“约的话”(出埃及记34:27, 28),也被称为“约”(申命记4:13, 23);放有石版的约柜本身被称为“约柜”(民数记10:33; 14:44; 申命记10:8; 31:9, 25, 26; 约书亚记3:3, 6, 8, 11, 14, 17; 4:7, 9, 18; 6:6, 8; 8:33; 士师记20:27; 撒母耳记上4:3-5; 撒母耳记下15:24; 列王纪上3:15; 6:19; 8:1, 6; 耶利米书3:16);因为“约”表示结合(665, 666, 1023, 1038, 1864, 1996, 2003, 2021, 6804, 8767, 8778, 9396节)。这解释了为何这两块石版是分开的,然而却通过并排放置而被联结在一起;写在它们上面的文字不断从这块石版传到那块石版,就像写在一块石版上的文字;而不是如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有些诫命写在这一块石版上,有些诫命写在那一块石版上。因为一个物体被一分为二,然后这两个部分联在一起起,或并排放置,就表示主与人的结合。因此,约的建立以同样的方式实现;如与亚伯拉罕立约是通过母牛犊、母山羊、公绵羊,每样从中间劈成两半,一半对着另一半摆列(创世记15:9-12);在本章(24:6, 8),还通过血盛在盆中,一半洒在祭坛上,一半洒在百姓身上;一般通过一切祭物,一半烧在祭坛上,一半给百姓吃。约的建立还由主擘开饼来代表(马太福音14:19; 15:36; 26:26; 马可福音6:41; 8:6; 14:22;路加福音9:16; 22:19; 24:30, 35)。也正因如此,在圣言中,“二”表示结合(5194, 8423节),在此是指主与天堂,或主与教会的结合,因而也指良善与真理的结合,该结合被称为天上的婚姻。由此可见为何有两块石版,又为何它们是两面写的,这面那面都有字(出埃及记32:15, 16)。
此外,在圣言中,在石版上“写”和“刻”表示那些必须铭刻在人们的记忆和生活中,因而必须留在那里的事物;如在下列经文:
在他们面前将这话写在版上、记在书上,以便传留后世,直到永永远远。(以赛亚书30:8)
耶利米书:
犹大的罪,是用铁笔、用金钢钻记录的,铭刻在他们的心版上和你们的坛角上。(耶利米书17:1)
哈巴谷书:
耶和华说,将异象写下来,使它清清楚楚在版上,让快跑的人也读得来。因为这异象有一定的日期,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它必临到。(哈巴谷书2:2-3)
10645.“不可向别神下拜”表要出于信和爱唯独敬拜主。这从“下拜”的含义清楚可知,“下拜”是指崇拜和敬拜。之所以要唯独敬拜主,而不是别人,是因为在圣言中,“耶和华”和“神”用来表示主(参看9315, 9373节提到的地方);还因为主是天地之神,并且是独一的神(9194节)。之所以说要以“信和爱”来敬拜主,是因为对主的敬拜要么源于信,要么源于爱。源于信的敬拜被称为符合真理的敬拜,因为真理属于信;源于爱的敬拜被称为源于良善的敬拜,因为良善属于爱。在主的属灵国度的人以信敬拜主,而在主的属天国度的人以爱敬拜主。
不过,必须在此说一说以信和爱敬拜主是什么样。许多人以为,当他们相信教会的教义事物时,就是以信敬拜主;当他们爱主时,就是以爱敬拜祂。然而,对主的敬拜不仅仅在于信,也不仅仅在于爱;相反,它在于按照祂的诫命生活;因为如此行的人,也唯独他们才是那信主爱主的人。其他人都说,他们信主,但其实并不信祂;他们也可能说他们爱主,但其实并不爱祂。唯有那些照主的诫命生活的人信主爱主,原因在于,主不在有对真理的理解,却没有对真理的意愿的地方,只在有对真理的理解,加上对真理的意愿的地方。事实上,在一个人意愿真理,并出于意愿实行真理之前,真理不会进入他,并变成他的,因为意愿才是这个人。此外,主也与一个人同在于他那源于良善的真理中;源于良善的真理就是一个人意愿,并由此而实行的真理,而不是他理解,却没有意愿它们而实行的真理。事实上,没有意愿而实行是虚伪的,因为它们是行在世人面前,而不是行在主面前。
此外,主不与空有一外壳的人同住,也就是说,不与一个不知道并实行祂的真理之人同住。主与人同在于源于良善的真理,也就是此人所意愿并实行的真理中;因为源于良善的真理构成与人同在的教会,并构成与他同在的天堂;简言之,它们使主自己住在他里面。
人们若权衡一下这个问题,仅凭理性就能发觉事实就是这样;他们能看出,一个人的理解力是通过真理形成的,他的整个意愿是通过良善形成的。因为宇宙万物都与真理和良善有关;人的理解力被造是为了接受真理,人的意愿被造是为了接受良善。一个人所相信的真理被称为“信之真理”,以快乐充满一个人的良善被称为“爱之良善”。由此可见,形成理解力的信之真理是什么样,以及形成意愿的爱之良善是什么样,就决定了一个人是什么样;因为人之为人,凭的是他的理解力和意愿。因此,如果神的真理形成他的理解力,并构成他的信,成为其爱的组成部分的良善形成他的意愿,那么可推知,此时天堂便存在于这个人里面,主与此人同住,如同住在祂的天堂里。因为构成理解力的神性真理和构成意愿的神性良善来自主,或说属于主;属于主的事物就是主自己。由此明显可知,信主就是以信之真理充满一个人的理解力;爱主就是以爱之良善充满一个人的意愿;这些事只能通过从主学习真理,意愿并实行它们而实现。无论你说意愿并实行,还是说热爱,意愿都一样;因为一个人会去意愿他所爱的,去热爱他实际所意愿的。
由此可见,什么叫以信和爱敬拜主。其性质就是如所描述的那样,这一点也可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主意愿或渴望拯救所有人。祂意愿或渴望拯救一个人就是祂意愿或渴望把他引向祂自己,引向天堂。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主在他里面;而主根本不可能在他里面,除非是在诸如住在他里面的来自祂自己的那类事物里面。这些事物就是源于良善的真理,因而是此人以信和爱所遵行的祂的诫命;因为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存在于一个人里面,或能存在于他里面来接受主与天堂。天堂本身也不是由任何其它东西构成的。
信主爱主就在于遵行祂的诫命,主在约翰福音中也教导了这一点:
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有了我的命令又遵行的,这人就是爱我的。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在他那里作我们的家。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话。(约翰福音14:15, 21, 23-24)
别处:
你们要住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的诫命,就住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你们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翰福音15:9, 10, 14)
关于仁与信的教义就教导了所要遵守,并必须照之生活的诫命。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