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72.此后,一些修道士灵人出现了,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在世时曾为旅行的修道士或传教士的灵人。我们还看见来自这个星球的一群灵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邪恶的;这些修道士灵人便引诱这群灵人接受他们的观点,以此迷惑他们。这些灵人出现在该星球的东部地区,将那里的善者赶走;于是,善者便到了该星球的北边,如我前面所说的。这群灵人,连同他们的迷惑者联为一体,直到人数达到数千人,然后被分离出去,他们当中的恶者被投入地狱。我可以与其中一个修道士灵人交谈,于是便问他在那里做什么。他说,他在教导他们关于主的事。我问还有别的吗?他说,关于天堂与地狱的事。我问还有什么,他说,关于赦罪的权柄,以及打开和关闭天堂的事。于是,他接受测验,以查看他所知关于主、信之真理、赦罪、人的救赎,以及天堂与地狱的事。结果发现,他几乎什么也不知道,对每一个主题都持有模糊和虚假的观念;只有获得利益和实施控制的欲望。他在世时就获得这种欲望,并将其从世上带来。所以,他被告知,他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到这个星球旅行,在教导人时如此欠缺,以致他必然剥夺该星球灵人的天堂之光,将地狱的黑暗带进来,从而将他们置于地狱,而非主的统治之下。此外,他在迷惑人方面诡计多端,但在天堂的事上却是个傻瓜。他因是这样一个人,故被投入地狱。这个星球的灵人由此从这些攻击者那里得以释放。
1919.“亚伯兰对撒莱说”表示感知,这从前面的阐述(1898节)清楚可知。“亚伯兰对撒莱说”这句话代表并表示主的感知;而“撒莱对亚伯兰说”这句话代表源于这感知的思维,或说受这些感知启发的思维;思维来自感知,或说感知启发主的思维。那些拥有感知的人所具有的思维并非来自其它源头,或说感知是他们思维的唯一源头。然而,感知是一回事,思维是另一回事。为了看到它们是不同的,以良心为例来说明。
良心是对从主通过天堂流入之物的一种总体、因而模糊的指示。所流入的那些事物在内层理性人中显现,在那里可以说笼罩在云雾中;这云雾是由关于信之真理和良善的表象和谬误产生的。思维虽不同于良心,却是从良心流出的,因为那些有良心的人照着良心思考和说话。思考几乎就是解释良心告诉我们的东西,或说解释构成良心的各种事物,并把它们分解转化成思维或观念,然后转化成词语。正因如此,主将那些有良心的人保守在对邻舍的良善思维中,并阻止他们对邻舍思想邪恶。因此,良心只能存在于那些爱邻如己,并对信之真理拥有良善思维的人里面。这个例子说明了良心如何不同于思维,顺带也说明了感知如何不同于思维。
主的感知直接来自耶和华,因而来自神性良善;而祂的思维则来自直觉真理和对它的情感,如前所述(1904, 1914节)。主的神性感知无法以任何概念,甚至无法以天使的概念来理解,所以它是无法描述的。与主的感知相比,天使的感知(在1384等,1394, 1395节中有描述)几乎没有。主的感知因是神性,故是对天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而也是对地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为秩序、联系和流注是这样:凡对天上的事物拥有感知的人,也对地上的事物拥有感知。
但主的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祂的神性本质合一,同时变成耶和华之后,主就超越了所谓的感知,因为祂高于存在于天上,并从那里存在于地上的秩序。耶和华就是秩序的源头,所以可以说,耶和华是秩序本身。祂独自或从自己掌管秩序,不仅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总体上掌管,甚至还从最小细节上掌管,因为总体来自这些细节,或说最小细节构成总体。谈论一个总体,却又把细节从它那里拿走,无异于在谈论一个没有部分在里面的整体,因而无异于在谈论不包含任何东西的某种事物。因此,声称主的规定是普遍的,总体上的,而不是具体细节上的,这完全是错误的,纯粹是所谓的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或凭空想象。因为从总体上,而不从最小细节上规定和掌管,就是完全不规定和掌管任何东西。这是一个哲学真理;然而,说来奇怪,哲学家们自己,包括最著名的,却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个问题,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3412.“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凡他父亲的仆人所挖的井,非利士人全都塞住”表示那些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说知道宗教概念的人不想知道来自神性的内层真理,因而抹除了它们。这从“井”和“塞住”的含义,以及“非利士人”的代表清楚可知:“井”是指真理(2702, 3096节),在此是指来自神性的内层真理,经上说表示真理的这些井是“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他父亲的仆人所挖的”,因为亚伯拉罕代表主的神性本身(2011, 2833, 2836, 3251, 3305节);“塞住”是指不想知道,因而是指抹除;“非利士人”是指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只知道宗教概念的人(1197, 1198节)。
现在论述的主题是属于较低层级的真理表象,它们能归于此处非利士人所表示的人,就是那些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专注于宗教概念的知识之人。至于来自神性、被那些被称为“非利士人”的人抹除的内层真理,情况是这样:在古教会和古教会之后,那些很少考虑如何生活,却花大量精力学习教义,并随着时间推移,甚至弃绝生活事物,而是承认信之事物(这信与生活分离)为教会的本质要素的人就被称为“非利士人”。结果,他们根本不重视仁之教义事物,从而抹除了它们;而在古教会,仁之教义事物是教义的主旨或全部。相反,他们吹捧信之教义事物,视其为整个宗教。他们以这种方式脱离了仁爱的生活,也就是脱离了作为生活主旨的仁爱,所以比其他人都更被称为“未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表示所有缺乏仁爱的人,无论他们多么精通教义事物(2049e节)。
那些如此脱离仁爱的人也远离了智慧和聪明,因为没有人能在真理方面变得智慧、聪明,除非他处于良善,也就是处于仁爱。事实上,一切真理都来源于良善,并关注良善;因此,那些没有良善的人不能明白真理,甚至不想知道它。在来世,当这些人远离天堂时,亮白如雪的光有时会出现在他们中间;但这光就像冬天的光,它因缺乏热而产不出果实。这也解释了为何当这些人接近天堂时,他们的光就变成漆黑,他们的心智则变成类似这漆黑的某种东西,也就是愚蠢;或说他们的心智也陷入阴影,换句话说,陷入恍惚。由此可见,“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说知道宗教概念的人不想知道来自神性的内层真理,因而抹除了它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