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72.此后,一些修道士灵人出现了,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在世时曾为旅行的修道士或传教士的灵人。我们还看见来自这个星球的一群灵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邪恶的;这些修道士灵人便引诱这群灵人接受他们的观点,以此迷惑他们。这些灵人出现在该星球的东部地区,将那里的善者赶走;于是,善者便到了该星球的北边,如我前面所说的。这群灵人,连同他们的迷惑者联为一体,直到人数达到数千人,然后被分离出去,他们当中的恶者被投入地狱。我可以与其中一个修道士灵人交谈,于是便问他在那里做什么。他说,他在教导他们关于主的事。我问还有别的吗?他说,关于天堂与地狱的事。我问还有什么,他说,关于赦罪的权柄,以及打开和关闭天堂的事。于是,他接受测验,以查看他所知关于主、信之真理、赦罪、人的救赎,以及天堂与地狱的事。结果发现,他几乎什么也不知道,对每一个主题都持有模糊和虚假的观念;只有获得利益和实施控制的欲望。他在世时就获得这种欲望,并将其从世上带来。所以,他被告知,他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到这个星球旅行,在教导人时如此欠缺,以致他必然剥夺该星球灵人的天堂之光,将地狱的黑暗带进来,从而将他们置于地狱,而非主的统治之下。此外,他在迷惑人方面诡计多端,但在天堂的事上却是个傻瓜。他因是这样一个人,故被投入地狱。这个星球的灵人由此从这些攻击者那里得以释放。
8573.“摩西就呼求耶和华说”表深切的悲伤和代求。这从“呼求”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人们在痛苦和悲伤中所要求的神性帮助时,“呼求”是指深切的悲伤(参看7782节),以及代求(8179节)。由于“摩西呼求耶和华”表示“摩西”所代表的神性真理的代求,故必须简要阐述一下何为代求及其性质。不知道何为代求的人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概念,只是认为主不断向父祷告,为虔诚祈求并承诺悔改的罪人代求。事实上,简单人会以为主与父坐在一起,为罪人向父求情,恳求祂将这个罪人赐给自己,好叫此人能在祂的国度里享有永恒的幸福。对于圣言中所提到的代求,许多人都持有这种观念;在圣言中,经上说主会为他们祈求祂的父。但谁看不出这些话是照着人类的思维观念来说的?事实上,那个时候,和今天的许多人一样,每个人都只能像思想地上的国度那样思想天国,因为他们通过后者获得对前者的概念。这一点从主的门徒自己很明显地看出来,即雅各和约翰要求在祂的国里,一个坐在祂右边,一个坐在祂左边(马可福音10:35-37);这一点也可从其余的门徒明显看出来,他们起了争论,即在祂的国中,他们当中哪一个算为最大,于是主对他们说,他们要在祂的国里,坐在祂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路加福音22:24, 30)),因此他们要与祂同作王。很明显,祂所说的这些话适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因而适合他们的理解力;但就内层意义而言,这些话却有不同的含义,这在当时是无法让人们知道的。至于门徒所要坐的“十二个宝座”表示什么,可参看前文(2129, 6397节)。
至于代求的性质,情况是这样:一切爱都含有代求在里面,一切怜悯也是如此,因为怜悯是爱的特征。凡有爱或有怜悯之心的人都在不断代求,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一个爱妻子的丈夫希望妻子能受到别人的友好接待,并得到很好的对待;他没有用实际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但却不断思想它,因此在默默地祈求它,为妻子代求。父母对待他们所爱的孩子也是这样。那些处于仁爱的人对自己的邻舍,以及那些处于友情的人对待自己的朋友同样如此。这些例子表明,代求不断存在于一切爱中。主为人类,尤其为那些处于信之良善和真理的人代求也是如此;因为神性,也就是无限的爱向他们显示;神性,也就是无限的怜悯也向他们显示。倒不是说主为他们向父祷告,以这种方式代求,因为这样祂就会以一种完全人性化的方式行事。相反,祂不断原谅,不断宽恕,因为祂不断怜恤人;这一切是主自己做的,因为主与父为一(约翰福音14:8-12)。
“代求”这个词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奥秘,也必须提一下这个奥秘。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不断以上述方式代求,因为它从神性之爱发出。
当主在世时,祂是神性真理;但由于祂得了荣耀,这荣耀是在祂复活时实现的,所以祂是神性良善(7499节)。在圣言中,“父”在内义上所表示的,就是神性良善;“子”所表示的,则是神性真理(2803, 3704, 7499节)。由于从神性良善发出的神性真理含有不断的代求在里面,所以经上说子祈求父,并为人代求。这后一种观念能被人理解,但前一种观念很难被人理解。
8480.“有人把它留到早晨”表对神之良善的滥用,因为他们想要从自己那里获得它。这从“把它留到早晨”的含义清楚可知,“把它留到早晨”是指对获得他们自己的良善的忧虑,如前所述(8478节),因而是指对神之良善的滥用。当表面相似的事物出现,然而却从相反的来源产生时,就被称为“滥用”。当良善源于人,而非源于主时,它就是从一个相反的来源产生的。因为主是良善本身,因而是一切良善的源头。来源于祂的良善拥有神性在里面;因此,它是来自其至内或最初存在的良善。而来源于人的良善不是良善,因为人本身无非是邪恶。因此,源于人的良善在其最初本质上就是邪恶,尽管它表面上看似良善。此中情形就像拿画板上所画的花与长在花园里的花相比较。后一种花从其至内层就是美丽的,因为它们越往内层打开,就越美丽;而画板上所画的花仅表面上是美丽的,内在无非是泥浆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的尘土颗粒。这也是主说下面这些话时所教导的:
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马太福音6:29)
这就是来源于人的良善和来源于主的良善的情况。人无法知道这些良善彼此如此不同,因为他通过外在表象进行判断。而天使清楚知道人的良善源于何处,因而是何性质。与人同在的天使处于源于主的良善,可以说就住在其中。他们不可能处于源于人的良善;而是尽可能地远离它,因为它从至内在就是邪恶。源于主的良善有天堂在里面,因为这良善在形像上就是天堂的形式,并将主自己隐藏在它的至内层。因为从主发出的一切良善里面都有祂自己的一个样式,因而有天堂的一个样式。而来自人的一切良善里面都此人的一个样式;由于人本身无非是邪恶,所以它是一个地狱的样式。源于主的良善和源于人的良善之间就存在如此大的不同。
源于主的良善就存在于那些爱主高于一切,爱邻如己的人中间;但源于人的良善则存在于那些爱自己高于一切,与自己相比鄙视邻舍的人中间。后者也是那些为明天忧虑的人,因为他们信靠自己;而前者是那些不为明天忧虑的人,因为他们信靠主(参看8478节)。那些信靠主的人不断从主领受良善;事实上,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无论表面看上去是否有利,都是良善,因为它作为一个手段而有助于他们永恒的幸福。但那些信靠自己的人则不断给自己招来邪恶,因为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即便表面看上去似乎是有利和幸运的,却都是邪恶,因而成了导致他们永恒不幸的手段。这些就是这一命令所表示的事:他们不可将吗哪留到早晨,留下的都生虫变臭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