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73.除了其它事外,这个星球的灵人还提到,他们的来访者,就是前面所说的修道士,还竭力劝服他们住在一个社群里,而不是分开单独居住。因为灵人和天使如在世时那样居住并形成社群。在来世,那些在世时住在社群里的人仍住在社群里;而那些分成家庭和家族的人则仍分开居住。这些灵人在自己的星球作为世人生活时,就分成家庭与家庭、家族与家族,因而分成民族与民族单独居住。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住在一个社群里。当他们被告知,这些来访者企图劝他们住在社群里,是为了统治并控制他们,因为这是来访者能使他们臣服并将其沦为奴隶的唯一方式时,他们回答说,他们完全不知道统治和控制是什么意思。他们一想到统治和控制,就会逃跑,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向我显明:他们当中的一个在陪我们返回时,我向他展示我所居住的城市,谁知他一看见就逃跑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2776.“把他献为燔祭”表示祂要将自己或这理性圣化为神性。这从“燔祭”的代表清楚可知,在希伯来民族和犹太教会中,“燔祭”是他们最神圣的敬拜行为。有燔祭,也有祭物,至于这些代表什么,可参看前文(922, 923, 1823, 2180节)。他们的圣化是通过燔祭和祭物实现的,这就是为何此处“献为燔祭”表示圣化为神性,因为主将祂自己圣化为神性,也就是说,通过试探的争战和胜利将人性与神性合一(参看1663, 1690, 1691e, 1692, 1737, 1787, 1812, 1813, 1820节)。
如今大多数人以为,燔祭和祭物表示主的十字架受难,主通过十字架受难偿还了所有人的罪孽。他们甚至以为祂把这些罪孽都揽到自己身上,从而担当了它们。因此,那些相信的人就以这种方式称义和得救,只要他们认为,即便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认为主为他们受难,不管他们整个一生过着怎样的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十字架受难其实是主所承受的最大程度的试探,祂通过这试探将祂的人性与神性,并神性与人性完全合一,从而荣耀了祂自己。这种合一本身就是那些拥有对主之信,也就是仁之信的人能够得救的手段。因为至高的神性本身无法再抵达人类那里,人类已经如此彻底地与爱的属天事物和信的属灵事物隔绝,甚至不再承认它们的存在,更不用说感知它们了。因此,为了至高的神性能降到处于这种状态的世人那里,主降世并在自己里面将人性与神性合一。这种合一只能通过最严厉的试探的争战和胜利,最后通过终极试探,也就是十字架受难而实现。
这就是为何主以其神性人身或人性能光照人类心智,甚至光照那些与爱的属天事物相距甚远的人,只要他们拥有仁之信。因为在来世,主向属天天使显为太阳,向属灵天使显为月亮(1053, 1521, 1529, 1530, 2441, 2495节),一切天堂之光都来自祂。天堂之光具有这种性质:它在光照灵人和天使眼睛的同时,也光照他们的理解力。这种光照理解力的能力也是那光里面所固有的,所以在天上,任何人所拥有的内在之光,也就是理解力的量,与他所拥有的外在之光的量是一样的,或说他拥有的外在之光越多,他拥有的内在之光,或理解力就越多。这表明天堂之光如何不同于世界之光。正是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光照属灵人的眼睛和理解力;但除非主将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合一,否则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若非主将它们合一,无论世人,还是天上的任何属灵天使,都将不再拥有任何理解力,或感知良善和真理的能力,因而不再拥有任何祝福和幸福,因此根本没有任何拯救。由此可见,除非主取得人身并荣耀它,否则人类无法得救。
谁都能由此判断出以下观念是否正确,即:人们只要出于某种内在情感认为主为他们受难,担当了他们的罪,就会得救,无论他们怎样生活。而事实上,从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所获得的天堂之光只能抵达那些过着信之良善,也就是仁爱的生活之人,或也可说,那些拥有良心的人那里。天堂之光能在其中进行运作的这个层面本身,或接受这光的器皿,就是信之良善,或仁爱,因而是良心。属灵人从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那里获得拯救(可参看1043, 2661, 2716, 2718节)。
3816.“你就得白白地服事我吗?请告诉我,你要什么报酬”表必须有结合的手段。这从“白白地服事”和“报酬”的含义清楚可知:“白白地服事”是指没有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报酬”是指结合的手段。“报酬”经常在圣言中被提及,在内义上无非表示结合的手段。原因在于,天使完全不愿听到有关由于他们里面的什么东西而得报酬的任何话。事实上,他们极其厌恶为了任何良善或善行而得报酬的观念。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的自我或自己的东西无非是恶,因此,他们出于自我或他们自己的东西所做的任何事,都含有报酬的反面在里面。天使还知道,一切良善皆源于主,从主流入,而这一切唯独出于仁慈。因此,他们并不是因为始于自己的东西而思想报酬。事实上,当由于良善而思想报酬时,良善本身就不再是良善。因为那时,自私的目的立刻就会粘附上去。并且,这目的越是粘附,就越引入一种否认,即否认良善源于主,并出于仁慈被赐下。结果,它会移除良善的流注,当然也会移除天堂和存在于良善及其情感中的幸福。对良善的情感,也就是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就包含幸福快乐在里面。这些就存在于情感和爱本身里面。出于情感及其幸福行事,同时又为了报酬这样行,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动机。这就是为何当“报酬”在圣言中被提及时,天使根本感知不到任何报酬,只感知到主出于仁慈而白白恩赐的事物。
尽管如此,对那些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来说,报酬可作为结合的一种手段;因为那些尚未被引入良善及其情感,也就是尚未完全重生的人不可避免地思想报酬,因为他们所行的良善,并不是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而是出于对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情感,同时出于对地狱的恐惧而行出的。但当人正在重生时,这一切会颠倒过来,变成对良善的情感。当变成对良善的情感时,他就不再关注报酬了。
这一点可通过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说明。一个热爱自己的国家,对它充满感情,以至于以出于善愿促进它的福祉为快乐的人,若在这样行时受阻,就会感到痛惜,并请求给他机会去促进它的福祉。因为这就是其情感的目标,因而是其快乐、幸福的源头。事实上,这种人会得到荣耀,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因为对他来说,这些是他借以服务自己国家的手段,即便这些荣耀和岗位被称为报酬。但那些对自己的国家没有感情,只对自我和尘世有感情的人则为了地位和财富而行事,地位和财富也是他们的目的。这种人把自己置于国家之前,也就是说,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前,相对来说是卑鄙的。然而,比起其他人,他们更想让人们看到,他们所行的一切,都是出于真诚的爱而行的。不过,当私下里思想这一切时,他们就会否认人能出于这种爱行事,并且惊讶于任何人都能这样行。那些在世时对自己的国家和公众利益持这种态度的人,到了来世对主的国度同样持这种态度,因为每个人的情感或爱都会跟随他,而情感或爱构成每个人的生命。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