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174

174.然后,我与陪

174.然后,我与陪同我的天使谈论了这一事实:统治有两种,一种是对邻之爱的统治,一种是自我之爱的统治。对邻之爱的统治在那些分成家庭、家族和民族居住的人当中;而自我之爱的统治则在那些住在社群里的人当中。在那些分成家庭、家族和民族的人当中,统治者是民族的先祖;在他之下则是诸家族的列祖,在列祖之下则是各个家庭的父亲。民族的先祖这个头衔被赋予作为诸家族,并通过诸家族作为诸家庭的先祖的那个人。但他们出于爱实施统治,就像父亲管教自己的孩子。他教导他们当如何生活,向他们行善,并尽可能地将自己所有的给予他们。把他们变成他的臣民或奴隶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在他身上;他喜欢他们像儿子对自己的父亲那样顺服他。由于众所周知,这爱随着下降而增长,所以民族的先祖出于比儿子的父亲更内在的爱行事。天堂的统治就是这样,因为这是主所实施的那种统治。事实上,祂的统治出自祂对全人类的神性之爱。

但是,当人疏远主时,自我之爱的统治,就是对邻之爱的统治的对立面,就开始了。因为人在何等程度上不热爱并敬拜主,就在何等程度上热爱并敬拜他自己,也在同等程度上热爱尘世。于是,出于安全的必要性,民族及其家族和家庭聚成一体,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王国。随着这爱增长,各种邪恶也逐渐增长,如对一切反对者的敌意、嫉妒、仇恨、报复、残忍和诡诈。事实上,从那些陷入自我之爱之人的自我所涌出的,无非是邪恶,因为人的自我无非是邪恶;自我因是邪恶,故无法从天堂接受任何良善。因此,当自我之爱占据主导地位时,它就是一切此类邪恶的先祖。另外,这爱还具有这样的性质,只要缰绳一放松,它就会继续向前冲,直到最后,凡被这爱所占据的人都想凌驾于全世界所有人之上,并占有他人的一切财富。事实上,即便这样仍不满足,他还想统治整个天堂;这一点从今天的巴比伦明显看出来。这就是自我之爱的统治,而对邻之爱的统治完全不同于自我之爱的统治,犹如天堂完全不同于地狱。

然而,无论自我之爱在社群,也就是王国和帝国中如何展现这种特质,在这些国家中,对邻之爱仍有可能存在于那些出于对神的信和爱而变得智慧的人当中,因为这些人热爱邻舍。若主的神性怜悯允许,我将在别处描述这些人在天堂如何被分成民族、家族和家庭居住,尽管是分成社群,但都照着他们的属灵关系来划分,而属灵关系由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产生。人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所得来的自我无非是一团邪恶(AC210,215,731, 874, 876, 987, 1047, 2307, 2308[原文2318], 3518, 3701, 3812, 8480, 8550, 10283-10284, 10286, 10731)。人的自我就在于爱自己胜过神,爱世界胜过天堂,与自己相比,视邻舍一文不值,除非为了自己的缘故;所以,人的自我爱自己,因而是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AC694, 731, 4317, 5660)。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若占据主导地位,就是一切邪恶的源头(AC 1307-1308, 1321, 1594, 1691, 3413, 7255, 7376, 7488 [原文7480, 7488], 8318, 9335, 9348, 10038, 10742)。这些邪恶就是对他人的蔑视,以及敌意、仇恨、报复、残忍和欺骗(AC 6667, 7370 [原文7372], 7373-7374, 9348, 10038, 10742)。一切虚假都是从这些邪恶流出的(AC 1047, 10283-10284, 10286)

属天的奥秘 #3659

3659.“以撒叫了

3659.“以撒叫了雅各来”表示主对真理之良善的性质的感知。这从“叫”的含义,以及“以撒”和“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叫”某人来是指对事物性质的感知(3609节);“以撒”是指神性理性的神性良善方面的主(1893, 2066, 2072, 2083, 2630, 3012, 3194, 3210节);“雅各”是指属世真理方面的主(1893, 3305, 3509, 3525, 3546, 3576, 3599节)。然而,无论在这里还是在本章其它地方,雅各都代表这真理之良善。由此明显可知,“以撒叫了雅各来”表示主对真理之良善的性质的感知。
“雅各”在此之所以代表这真理之良善,是因为他现在夺走了以扫的长子名分,还夺走了他的祝福,由此具有了以扫的身份;然而,这仍只是他以前所代表的那真理之良善。事实上,一切真理,无论这真理是什么,无论其性质是什么,都含有良善在里面,因为真理若非由良善产生,就不是真理;它由此被称为真理。凭着所取得的长子名分,凭着祝福,雅各优先于以扫获得这样的特权:他的后代要继承向亚伯拉罕和以撒作出的关于迦南地的应许。他因此代表了主的神性属世层,就像以撒代表神性理性,亚伯拉罕代表祂的神性本身一样。因此,为了代表可以落在一个人身上,雅各被允许夺走以扫的长子名分,后来又夺走了祝福。这就是为何雅各现在代表属世层的良善,尽管在本章开头,他代表那真理之良善,他在此之前代表那真理。经上还会进一步论述以扫,如28:6-9,以便真理之良善,和主的属世层的良善之内层真理(这内层真理还不能由“雅各”来代表)可以被代表。从下文清楚可知雅各在此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什么,其性质又是什么。

属天的奥秘 #10287

10287.“把它抹

10287.“把它抹在外人身上”表与那些不承认主,因而陷入邪恶和邪恶的虚假之人的结合。这从“抹在某人身上”和“外人”的含义清楚可知:“抹在某人身上”当论及“香膏”所表示的神性真理时,是指一种结合;“外人”是指一个不属教会,因而不承认主,进而陷入邪恶和虚假的人。凡不承认主的人都不属教会;凡弃绝主的人都陷入邪恶和虚假。因为良善和真理皆来自主,而非其它源头。“外人”表示这类人,这一点从接下来的圣言经文可以看出来。但首先必须说一说神性真理与那些不承认主之人的结合。这种结合构成亵渎,因为亵渎就是神性真理与邪恶所产生的虚假的结合。构成亵渎的这种结合只可能发生在那些先是承认教会事物,尤其承认主,后来又弃绝它们的人身上。因为对教会真理和主的承认会带来与天堂的接触,从而打开一个人朝向天堂的内层;而后来对它们的弃绝则导致这些真理与邪恶所产生的虚假的结合。因为一个人所承认的一切都被植入他;凡通过承认进入、与一个人同在的东西都不会被销毁。
  犯亵渎罪的人,其状态是这样:他既与天堂接触,同时也与地狱接触;通过真理与天堂接触,通过邪恶的虚假与地狱接触。因此,在来世,一种撕裂会发生在这类人身上,其内在生命的一切由此毁灭。经历这种撕裂之后,他们几乎不再像人,而是像烧焦的骨头,几乎没有生命在里面。关于亵渎,可参看前面的阐述和说明,即:亵渎者是那些首先承认神的真理,后来又弃绝它们的人(1001, 1010, 1059, 2051, 3398, 4289, 4601, 6348, 6960, 6963, 6971, 8394节);自童年早期起就弃绝它们的人,像犹太人和其他人,不是亵渎者(593, 1001, 1059, 3398, 3489, 6963节);主极其小心地防止亵渎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参看301-303, 1327, 1328, 2426, 3398, 3402, 3489, 6595节)。
  要知道,亵渎的属有很多,构成这些属的种又有很多。因为有些人亵渎教会的良善,有些人亵渎教会的真理;有些人严重亵渎,有些人轻微亵渎;有些人在内在层面上亵渎,有些人在越来越外在的层面上亵渎;有些人通过违背教会的真理和良善的信仰亵渎,有些人通过所过的生活亵渎,有些人则通过敬拜亵渎。因此才会有众多亵渎者的地狱,这些地狱照其亵渎的不同种类而彼此有别,互相分离。亵渎良善者的地狱在背后,而亵渎真理的地狱则在脚下和两侧。它们比其它一切邪恶的地狱都要深,而且很少打开。
  “外人”表示那些不承认主,并且不愿承认主,无论在教会之外的还是在教会之内的,从而陷入邪恶和邪恶的虚假之人,在从人抽象出来的意义上表示邪恶和邪恶的虚假,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清楚看出来。之所以说“那些不承认主,因而陷入邪恶和邪恶的虚假之人”,是因为那些不承认主的人不可避免地陷入邪恶和邪恶的虚假;因为主是一切良善和一切良善之真理的源头,或说一切良善和一切良善之真理皆来自主。因此,那些弃绝主的人就会陷入邪恶和邪恶的虚假,正如主在约翰福音中所说的话:
  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翰福音8:24)
  “外人或外邦人”就表示这些人,这一点从下列经文清楚看出来,以赛亚书:
  你们的地土已经荒凉,你们的城邑被火焚毁;外邦人在你们面前侵吞你们的土地,既被外人倾覆,就成为荒凉。(以赛亚书1:7)
  此处“地”不是指地,“城邑”和“土地”也不是指城市和土地;相反,“地”表示教会;“土地”同样表示教会;“城邑”表示教会的真理,这些真理被称为教义事物,当被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的邪恶毁灭时,就被说成是“被火焚毁”。由此明显可知“侵吞土地的外人”表示什么,即毁灭教会的邪恶和邪恶的虚假;也可知“你们的地已经荒凉”和“你们的城邑被火焚毁”表示什么。“地土”或地(land orearth)表示教会(9325节提到的地方);“土地”同样表示教会(566, 1068节);“城”表示教会的教义事物,因而表示教会的真理(2268, 2451, 2712, 2943, 3216, 4492, 4493节);“火”表示爱自己爱世界的邪恶(1297, 1861, 2446, 5071, 5215, 6314, 6832, 7575, 9141节)。
  耶利米书:
  我们满面惭愧,因为外邦人进来反对耶和华家的圣所。(耶利米书51:51)
  “进来反对耶和华家的圣所的外邦人”是指违背教会的真理和良善的邪恶和邪恶的虚假。“外邦人或外人”这个词用来表示在犹太教会中作为奴仆的外邦民族或非犹太民族的成员,这地的外邦民族或非犹太民族也表示邪恶和虚假(9320节)。同一先知书:
  你倒说,不,没有希望;我喜爱外邦人,我必随从他们。(耶利米书2:25)
  “喜爱外邦人,随从他们”表示喜爱邪恶和邪恶的虚假,敬拜它们。
  以西结书:
  我必使剑临到你们,将你们交在外邦人的手中。(以西结书11:8, 9)
  “使剑临到”表示与源于良善的真理争战的邪恶所产生的虚假;“交在外邦人的手中”表示以便他们相信并服侍这些虚假。“剑”表示与虚假争战的真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与真理争战的虚假(参看2799, 6353, 7102, 8294节)。
  同一先知书:
  你要死在外邦人手中,像未受割礼之人的死。(以西结书28:10)
  “未受割礼之人”是指那些过着充满污秽的爱及其欲望的生活之人,无论他们知道多少宗教的教导(2049, 3412, 3413, 4462, 7045, 7225节),他们的死亡是属灵的死亡;“外邦人手中”表示陷入邪恶本身和邪恶的虚假。
  又:
  耶路撒冷,你这行奸淫的妻,宁肯接外人不接丈夫。(以西结书16:32)
  “耶路撒冷,行奸淫的妻”表示良善被玷污的教会;“接外人”表示在生活和教义上承认或接受邪恶和邪恶的虚假。约珥书:
  耶路撒冷必成为圣,外邦人不再从其中经过。(约珥书3:17)
  “耶路撒冷”在此也表示教会,不过是一个主在其中被过着良善生活并相信来自主的真理之人承认的教会;“外邦人不再从其中经过”表示来自地狱的邪恶和邪恶的虚假将不会进入它。
  诗篇:
  外人起来攻击我,强暴人寻索我的灵魂。(诗篇54:3)
  此处“外人”也表示邪恶和邪恶的虚假;“强暴人”表示向良善和真理施暴的这些邪恶和虚假。那些只看圣言字义的人只是将“外人或外邦人”理解为那些在教会之外,要起来攻击大卫的人;而对人本身的观念并不进入天堂里的人之思维,或说人的东西丝毫不进入天堂,唯有他们所表示的真实事物才会进入(8343, 8985, 9007节);因此,他们想到的不是人或外人,而是陌生或格格不入的事物,也就是与教会疏远的事物,因而是毁灭教会的邪恶和邪恶的虚假;天堂里的人将外人要起来攻击的“大卫”理解为主(1888, 9954节)。
  摩西五经:
  他便离弃造他的神,轻看拯救他的磐石。他们用外邦神明激起祂的妒忌。(申命记32:15, 16)
  “离弃神,轻看救他的磐石”表示弃绝主;“用外邦神明激起”表示通过邪恶和邪恶的虚假如此行,“拯救的磐石”是指信之真理方面的主(参看8581节)。此外,在其它地方(如以赛亚书25:2, 5; 耶利米书30:8; 以西结书31:11, 12),“外人或外邦人”也表示邪恶和虚假。
  由于“外人或外邦人”表示那些陷入邪恶和邪恶的虚假之人,由此在抽象意义上表示邪恶和邪恶的虚假,所以经上禁止外人或外邦人吃圣物(利未记22:10);外人不可近前来,履行祭司职能或看守圣所;凡近前来的人必被处死(民数记1:51; 3:10, 38; 18:7)。
  此外,经上还禁止用凡火(strange fire)烧香,亚伦的儿子拿答、亚比户因用凡火烧香而被天上来的火烧灭(利未记10:1, 2)。因为取自祭坛的圣火表示源于神的爱,而凡火表示来自地狱的爱,因而也表示邪恶及其欲望(参看1297, 1861, 2446, 5071, 5215, 6314, 6832, 7575, 9141节)。
  在圣言中,经上还提到那些外路人,在原文,“外族人”是由另一个词,而不是“外邦人”来表达的,“外族人”(the foreign-born)表示虚假本身,如在下列经文中,耶利米哀歌:
  耶和华啊,求你观看我们的耻辱。我们的产业归与外邦人;我们的房屋归与外族人。(耶利米哀歌5:1, 2)
  俄巴底亚书:
  外人使他的力量掳掠,外族人进入他的城门,为耶路撒冷拈阄。(俄巴底亚书1:11)
  “为耶路撒冷拈阄”表示摧毁教会并驱散它的真理。
  西番雅书:
  我必惩罚首领和王子,并一切穿外族人的衣服的。(西番雅书1:8)
  “穿外族人的衣服的”表示那些陷入虚假的人;因为经历惩罚的“首领和王子”表示表示首要真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首要虚假。首领就具有这种含义(参看1482, 2089, 5044节);“王”表示真理本身,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本身(2015, 2069, 3009, 4581, 4966, 5044, 5068, 6148节);因此,“王子”表示源于这些真理或虚假的事物。
  诗篇:
  求你救拔我,从外族人之子的手里拯救我。他们的口说虚妄的话,他们的右手是说谎的右手。(诗篇144:7, 8, 11)
  很明显,“外族人之子”表示那些陷入虚假的人,因而表示本身,因为经上说:“他们的口说虚妄的话,他们的右手是虚假之右手”;“虚妄”表示教义的虚假,“说谎”表示生活的虚假(9248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