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75.后来,我又问了这些灵人有关他们所来自的星球的各种问题,先问的是他们的神性敬拜和启示。关于敬拜,他们说,各民族及其家族每三十天聚在一个地方听讲道。这时,讲道者走上稍高出地面的一个讲坛,教导他们带来生活良善的神性真理。关于启示,他们说,启示发生在清晨,就在他们半睡半醒之间;那时,他们仍享有未被身体感官和世俗事物所打断的内在之光。在这种时候,他们从天堂听见天使谈论神性真理,以及如何照之生活。当他们完全醒来时,只见一位身穿白衣的天使站在他们床边,然后突然从他们的视线消失。他们由此知道他们所听到的话来自天堂。他们以这种方式区分神性异象和非神性异象,因为在非神性异象中是看不到天使出现的。他们补充说,他们的讲道人便以这种方式经历启示,其他人有时也经历这种启示。
3671.“赐给你和与你同在的种”表示与良善和这良善所生的真理(结合)。这从雅各的代表和“种”的含义清楚可知:此处的“你”所指的雅各,是指真理之良善,或来自真理的良善,如前所述(3659节);“种”是指信之良善和真理(1025, 1447, 1610, 2848, 3373节)。“与你同在”表示它与真理之良善,也就是“雅各”联合。良善和真理就像种子和土壤;内层良善就像能生产的种子,但只在好土里生产;外层良善和真理则像种子在其中生产的土壤。否则这种子,也就是内层良善和真理无法扎根。这就是为何人的理性层首先重生,因为种子在理性层;之后属世层重生,好充当土壤(3286, 3288, 3321, 3368, 3493, 3576, 3620, 3623节)。由于属世层就像土壤,所以良善和真理能在理性层繁殖、增多;除非它们在某个地方有土壤,使得它们可以像种子那样扎根于其中,否则这是不可能的。从这种对比如在一面镜子中那样可以看出重生是怎么回事,以及它的许多奥秘。
理解并意愿良善和真理是理性层的功能,由此产生的对良善和真理的感知就像种子;而知道并实行它们是属世层的功能。记忆知识或事实和行为就像土壤。当一个人对证实良善和真理的记忆知识或事实拥有一种情感时,尤其当他在实行它们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快乐时,这些知识或事实就是如在自己的合适土壤中那样存在于属世层并在其中生长的种子;它们在那里生长。通过这种方式,良善繁殖,真理增多,它们不断破土而出,进入理性层并完善它。当一个人理解良善和真理,还从内在感知到某种意愿的倾向,却不喜欢知道它们,更不用说实行它们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良善无法在理性层繁殖,真理也无法在理性层增多。
4319.大量经历向我表明,不仅世人,而且灵人,以及天使都无法凭自己思考、言说并行出任何事,而是通过其他人;而这些其他人也不能凭自己如此行,还要通过其他人,依此类推。因此,所有人,无论集体的还是个体的,都凭生命的第一源头,也就是凭主思考、谈论并行动,无论他们如何看似完全独立,如同凭自己这样行。这一事实经常向那些在肉身生活时曾以为和确信以下观念的灵人显明,即:所有事物都在他们自己里面,而非之外,也就是说,他们凭自己和自己的灵魂思考、言说并行动;生命看似已经植入他们自己和自己的灵魂。他们还通过诸如存在于来世,但不可能存在于世上的活生生的经历被指示,恶人从地狱,而善人从天堂,也就是经由天堂从主思考、意愿和行动;然而,无论邪恶还是良善,都看似始于这些人自己。基督徒从他们取自圣言的教义知道这一点,也就是以下教义:一切邪恶皆出自魔鬼,一切良善皆出自主;然而却很少有人相信。他们因不相信,故将他们所思想、意愿和行出的邪恶变成自己的。然而,他们没有将任何良善变成自己的,因为凡相信自己所行良善的源头在于他们自己的人都会索要良善,将其归于自己,从而将功德置于它们里面。他们还从教会的这一教义,即没有人能凭自己行任何良善,以致凡源于他自己及其小我的,都是邪恶,无论它如何看似良善;但这个教义也少有人相信,尽管它就是真理。
已经确认这一观点,即他们凭自己活着,因而凡他们所思想、意愿和行出的,皆始于他们自己的恶人,当被指示事实完全符合这个教义时,声称他们现在相信了。但他们被告知,知道并不等于相信,相信是内在的,只能存在于对良善与真理的情感中,因而只能存在于那些处于对邻之仁的良善之人当中。这些灵人因是邪恶的,故坚持认为他们现在已经相信了,因为他们看见了。不过,他们接受了来世的常规检查,也就是被天使严格查看。当他们被查看时,其脑袋的上半部分回缩,大脑显得粗糙、多毛,充满幽暗。这表明那些仅有记忆知识的信仰,却没有真信之人的性质;知道不等于相信。那些知道并相信之人的脑袋看似人的脑袋,大脑显得井然有序、雪白光亮;因为他们接受天堂之光。但对那些只知道并以为他们由此相信,其实并不相信的人来说,由于他们活在邪恶当中,故天堂之光没有被接受,因而在这光中的聪明和智慧也没有被接受。因此,当他们接受天使社群,也就是天堂之光时,这光在他们当中就沦为黑暗。这就是为何他们的大脑看似充满幽暗的原因。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