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75.后来,我又问了这些灵人有关他们所来自的星球的各种问题,先问的是他们的神性敬拜和启示。关于敬拜,他们说,各民族及其家族每三十天聚在一个地方听讲道。这时,讲道者走上稍高出地面的一个讲坛,教导他们带来生活良善的神性真理。关于启示,他们说,启示发生在清晨,就在他们半睡半醒之间;那时,他们仍享有未被身体感官和世俗事物所打断的内在之光。在这种时候,他们从天堂听见天使谈论神性真理,以及如何照之生活。当他们完全醒来时,只见一位身穿白衣的天使站在他们床边,然后突然从他们的视线消失。他们由此知道他们所听到的话来自天堂。他们以这种方式区分神性异象和非神性异象,因为在非神性异象中是看不到天使出现的。他们补充说,他们的讲道人便以这种方式经历启示,其他人有时也经历这种启示。
7474.“不容百姓去”表他们不会离开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这从“容去”的含义和以色列人的代表清楚可知:“容去”是指离开;以色列人,即此处的“百姓”,是指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参看6426, 6637, 6862, 6868, 7035, 7062, 7198, 7201, 7215, 7223节)。
至于此处以色列人所代表的属灵教会,要知道,它既有一个内在部分,也有一个外在部分;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处在教会的内在部分,而那些处于信之良善的人则处在教会的外在部分。处于仁之良善的,是那些出于对邻之仁来看待信之真理的人;而处于信之良善的,是那些出于信来看待仁,因而出于属信的服从,也就是说,因为信就是如此吩咐的,而非属仁的情感而行善的人。以色列人在此所代表的,正是这些人,因为他们就是在来世被那些沉浸于虚假的人所侵扰的人。那些处于属仁的情感之人不可能被如此侵扰,事实上,沉浸于虚假和邪恶的灵人无法靠近那些处于这良善的人,因为主就在这良善里面。
即便他们受到侵扰,这种侵扰只涉及幻觉和表象,使他们相信非真实的东西是真实的,以及诸如他们的教会当作真理,其实并非真理来教导的那类事物。在来世,这些人愿意弃绝虚假,领受真理;原因是,仁之良善是真理的接受者,因为它热爱并渴慕真理。
由于频繁提到侵扰,所以有必要阐明何为侵扰及其性质。侵扰是通过引入反对真理的虚假实现的;不过,对那些遭受这种侵扰的人来说,这些虚假被来自天堂,也就是从主经由天堂而来的一种流注驳倒。那些经历自己的虚假荒凉之人就被保持在这种状态,直到他们吸收信之真理,逐步吸收更内在的真理。他们吸收这些真理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从侵扰当中解脱出来。侵扰不是试探,因为试探的发生伴随着良心的痛苦。经历试探的人被保持在诅咒的状态,这会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悲伤。
由此明显可知,在来世,那些处于信之良善的人所经历的荒凉是何性质。这些荒凉是虚假的荒凉。但对那些未处于信之良善,只是处于记忆中的某个信之真理,过着一种邪恶生活的人来说,荒凉是真理的荒凉。那些经历虚假荒凉的人逐渐吸收信与仁之真理与良善;而那些经历真理荒凉的人则逐渐脱去真理,披上属于他们生活的邪恶。由此可见在圣言中,荒凉和荒废是什么意思。
关于火星的灵人和居民(续)
1306.“一座塔”表示自我崇拜,这从“塔”的含义清楚可知。当人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甚至到了被崇拜的地步时,自我崇拜就产生了。因此,自我之爱,也就是骄傲和傲慢,被称为“高大”、“崇高”、“抬高”,凡高大之物,都用来描述它,如以赛亚书:
到那日,人高傲的眼目必降卑,人的崇高必降低,惟独耶和华被尊崇。因为万军之耶和华的日子必临到一切骄傲高大的人和一切被抬高的人;他们都必降为卑;又临到黎巴嫩一切高大和抬高的香柏树,并巴珊一切的橡树;又临到一切高山和一切抬高的山冈;又临到一切高塔和一切坚固的城墙。(以赛亚书2:11-18)
这论及自我之爱,它被描述为高大和抬高的“香柏树”、“橡树”、“高山”、“山冈”和“高塔”。
同一先知书:
在大行杀戮的日子,高塔倒塌的时候,必有河沟流水。(以赛亚书30:25)
此处“塔”同样表示自我之爱和敬拜中的自我抬高。又:
看哪,迦勒底人的地!这民已不在;亚述在tziim(译注:或tsiyim,其含义不确定,史威登堡认为它们是某种鸟)中间发现这地;他们要筑起他们的瞭望塔,抬高他们的宫殿;他(亚述)必使它成为一片废墟。(以赛亚书23:13)
这论及推罗及其荒废;“瞭望塔”是一个不同于“塔”的词,表示由此产生的幻想。以西结书:
我必使许多民族上来攻击推罗,他们必破坏推罗的墙垣,拆毁它的塔楼;我也要刮净它的尘土,使它成为光滑的磐石。(以西结书26:3-4)
此处“塔”具有同样的含义。
敬拜中的自我之爱或自我崇拜之所以被称为“一座塔”,是因为“一座城”表示一种教义,如前所示(402节),以前的城建塔来防御,塔中有守望者。边境也有塔,塔因此被称为“守望者的塔”(列王纪下9:17; 17:9; 18:8)和“瞭望塔”(以赛亚书23:13)。此外,当主的教会被比作“葡萄园”时,那些属于敬拜和对它的保护的事物就被比作“榨酒池”和“葡萄园中的塔楼”,这明显可见于以赛亚书(5:1, 2),马太福音(21:33)和马可福音(12:1)。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