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2

2.有许多星球上面有

2.有许多星球上面有人类居住,并且有些灵人和天使就出自他们,这在来世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在来世,凡其渴望出于对真理、因而对功用的热爱之人都被允许与来自其它星球的灵人交谈,由此确认世界的多样化。他以此方式获知:人类并非仅仅来自一个星球,而是来自无数星球;还能获知这些人的秉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神性敬拜。

属天的奥秘 #10618

10618.“长久忍

10618.“长久忍耐不发怒”表神性仁慈。这从“长久忍耐不发怒”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耶和华时,“长久忍耐不发怒”是指祂长期容忍一个人的邪恶;因为“长久忍耐”表示长期容忍和忍受,而“发怒”表示存在于一个人里面的邪恶。当论及耶和华时,“发怒”之所以表示一个人的邪恶,是因为发怒的,是邪恶,从来不是良善;邪恶是存在于人里面的东西,从来不是存在于主里面的东西;因为主是良善本身。尽管如此,愤怒还是被归于主,因为当一个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由于邪恶而受到惩罚时,在他看来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当论及耶和华时,“长久忍耐不发怒”表示长期容忍一个人的邪恶,故可推知,这句话表示神性仁慈。
  关于愤怒,要进一步知道,邪恶会发怒,但良善从不发怒;因为发怒就是向别人意愿邪恶,这是良善永远不可能做的事,因为良善在于向别人意愿良善。一切邪恶都含有敌意、仇恨、报复和残忍在自己里面;邪恶就在这些里面并从这些当中获得自己的快乐。此外,邪恶仇恨良善,因为良善反对它的快乐。因此,当邪恶无法伤害良善时(邪恶总是试图如此行),它首先会感到恼怒,然后就会发怒。无论你说邪恶,还是说一个邪恶的人,意思都一样,因为邪恶存在于这人里面,如同存在于它的主体里面。邪恶因以这种愤怒的方式反对良善,故也如此反对神性;因为一切良善由于来自神性,故是与人同在的神性。这解释了为何一个邪恶的人总是向神性发怒,尽管表面上当着别人的面,他说得好像他不是。
  他之所以如此说话,要么是因为假冒为善,要么是因为他希望神性在一切事上都迎合他,给他凡他想要的,甚至为了他而向他所仇恨的一切人报仇雪恨。但是,一旦他看到这一切没有发生,尤其是如果他本人因自己的邪恶而受到惩罚,他就会向神发怒,并且如此愤怒,以至于弃绝神,从心里诅咒祂。这一事实在来世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那里,一个人照他的内在想法和愿望行事,而不是像在世时那样照他的外在伪装行事。在来世,惩罚附属于邪恶,可以说天生就在邪恶里面。“怒气”是指邪恶(参看6358, 6359节);怒气和邪恶被归于神,而事实上,它们属于人,存在于人里面,邪恶根本不来自神(9306, 10431节);邪恶自带惩罚(1857, 8214, 8223, 8226, 9048节)。
  

属天的奥秘 #1880

1880.补充说明:

1880.补充说明:关于总体上的灵人和天使,他们都是肉体死后活着的人类灵魂,拥有远比世人敏锐得多的感觉,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但没有味觉。然而,灵人,尤其天使,不能用自己的视觉,也就是灵的视觉,看见世上的任何事物。因为世界之光或阳光在他们看来如同漆黑一片,就像世人无法用自己的视觉,即肉体视觉看见来世的任何事物一样;因为天堂之光,或主的天堂之光在世人看来也如同漆黑一片。
尽管如此,若主乐意,灵人和天使仍能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看见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不过,主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除非祂使某个人能与灵人和天使说话,与他们在一起。灵人和天使被允许透过我的眼睛看见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就像我自己看见它们一样清楚,还被允许听见世人与我交谈。有时一些灵人通过我看见他们活在肉身时的朋友,就和以前看见他们一样,这让他们目瞪口呆。有些灵人还看见他们的配偶和孩子,想让我告诉他们,自己就在旁边,能看见他们,并讲述自己在来世的情况。但我被禁止告诉他们,或向他们透露,他们以这种方式被看见,这部分是因为他们会说我疯了,或以为我产生了幻觉。事实上,我十分清楚,尽管他们嘴上说灵存在,死人复活,其实心里并不相信。
当我的内视第一次被打开,灵人和天使通过我的眼睛看见这个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时,他们如此震惊,以至于称之为奇迹中的奇迹;一想到地与天并天与地竟以这种方式相通,一种新发现的喜乐就进入他们。这种快乐持续了数月,但后来它变得很平常,现在他们不再感到神奇了。我被指教,与其他人同在的灵人和天使一点也看不见这个世界的事物,只感知到与他们同在的那些人的思维和情感。
这些经历证实了这个观念:人是以这种方式被造的,他在地上活在世人中间的同时,也在天上活在天使中间,反之亦然。他如此被造是为了天与地可以共存、行如一体,并且世人可以知道天上正在发生的事,天使也可以知道世上正在发生的事。因此,当世人离世时,他们可以从主在地上的国进入主在天上的国,不是如同进入另一个国,而是如同进入他们活在肉身时所在的那个国。但人因变得如此肉体化,所以向自己关闭了天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