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我有时与我们地球灵谈论这个话题。据他们说,凡理解力敏锐的人都能从他所知道的许多事断定,宇宙星球有许许多多,上面都有人类居住;因为凭理性就能推断出,像行星这么大的星球就有一大堆,其中有些比地球还大;它们不是空心的,并且聚集、被造不只是在自己绕太阳转的轨道上被传送,并为一个星球发出微弱光芒;它们的用处必远胜于此。人若如人人都该相信的那样相信,神性创造宇宙只是为了人类可以存在,进而天堂也能存在,并无其它目的,因为人类是天堂的苗床,也必然相信,哪里有星球,哪里就有人。我们肉眼所见的行星,都在太阳系之内,故都是土质星球。世人都很清楚这一点,因为它们都是土质体,反射太阳光线;用望远镜来看时,不再像星星那样发出火红的光,而是像地球那样夹杂着暗斑。另一个证据是,它们和地球一样围绕太阳旋转,沿着黄道带运行,由此产生年份和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它们也像地球那样绕轴自转,由此产生日期和一天四个时辰,即早、午、晚、夜。此外,其中有些带有月球,也就是所谓的卫星;这些卫星以固定周期沿着它们的轨道绕其星球旋转,就像月球绕我们的地球旋转一样。土星距离太阳最远,也有一条巨大的发光带;这个发光带尽管是反射而来,却仍给这个星球提供了大量光芒。若知道这些事,并凭理性思考它们,谁还会说这些星球都是空心体?
3762.“到了东方之子的地”表提升到爱之真理。这从“东方之子的地”的含义清楚可知。显然,亚兰或叙利亚被称为“东方之子的地”,因为这就是雅各所去之地(参看3249节)。“叙利亚”一般是指对良善的认知,如前所示(1232, 1234节);而“亚兰-纳哈拉姆(Aram Naharaim即两河的叙利亚)”特指对真理的认知(3051, 3664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表示整个这一章所论述的主题,即朝向爱之真理的提升,经上没有说他到“亚兰”或“叙利亚”,而是说“到了东方之子的地”。爱之真理用来描述那些在别处被称作属天真理的真理,因为它们是涉及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的认知。就论述主的至高意义而言,它们就是神性之爱的真理。
人在能够重生之前,必须先学习这些涉及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的真理;并且这些真理必须得到承认和相信。它们越得到承认、相信,并被赋予生命,人就越重生,同时它们也越被植入在人的属世层中,在那里如在自己的土壤中。它们首先通过教导被植入在属世层中,这些教导来自父母和老师,然后来自主的圣言,之后来自人自己对它们的深入思考。不过,通过这些方法,它们只是被储存在属世人的记忆中,被列入那里的认知当中,仍旧得不到承认、相信和接受,除非照它们去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此人便进入对它们的情感中,并且他越通过生活进入对它们的情感,这些真理就越被植入在他的属世层中,如在自己的土壤中。诚然,没有被如此植入的真理也与此人同在,但只作为某种知识或历史而存在于他的记忆中。这种知识或历史仅仅能使他谈论这类事,利用它们赚取名声,从而获得财富和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真理还没有被植入在他里面。
至于“东方之子”表示爱之真理,因而表示通向良善的真理认知,这一点从“子”和“东方”的含义可以看出来:“子”是指真理(参看489, 491, 533, 1147, 2623节);“东方”是指爱(101, 1250, 3249节)。他们的地就是它们存在于其中的土壤。因为“东方之子”是指那些拥有对真理与良善的认知,因而拥有爱之真理的人。这一点还可从圣言中的其它经文看出来,如列王纪:
所罗门的智慧超过一切东方之子的智慧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列王纪上4:30)
此处“东方之子的智慧”表示对真理与良善的内在认知,因而表示那些拥有它们的人。而“埃及人的智慧”表示对这些事物的记忆知识,它们处于较低层级。“埃及人”表示总的记忆知识(参看1164, 1165, 1462节)。
耶利米书:
耶和华如此说,起来,上去攻击基达,毁灭东方之子。他们的帐棚和羊群都要夺去,他们的幔子和一切器皿,并骆驼也要掠去。(耶利米书49:28-29)
此处“东方之子”表示那些拥有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之人。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他们的帐棚和羊群都要夺去,他们的幔子和一切器皿,并骆驼也要掠去”。因为“帐棚”表示良善的神圣事物(414, 1102, 2145, 2152, 3312节);“羊群”表仁之良善(343, 2566节);“幔子”表神圣真理(2576, 3478节);“器皿”表信之真理和记忆知识(3068, 3079节);“骆驼”是指总的记忆知识(3048, 3071, 3143, 3145节)。因此,“东方之子”表示那些拥有这些事物,即拥有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之人。
耶稣出生时到祂那里的东方智者就属于那些被称作东方之子的人。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他们知道主要降生,并且通过东方显现给他们的那颗星知晓祂的到来。这些事在马太福音中被描述如下:
当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时,看哪,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祂的星,特来拜祂。(马太福音2:1-2)
自古以来,来自叙利亚的东方之子当中就有这样的预言。这一事实从巴兰关于主到来的预言清楚可知,摩西五经:
我看见祂,却不在现时; 我望见祂,却不在近处。必有一星从雅各而出,必有一杖从以色列兴起。(民数记24:17)
巴兰来自东方之子的地,即来自叙利亚。这一事实从这些话明显看出来:
巴兰便题起诗歌说,巴勒领我出叙利亚;摩押王领我出东山。(民数记23:7)
耶稣出生时到祂那里的那三个智者被称为博士,那时,这个词是用来称谓智者的。这一点从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如创世记(41:8),出埃及记(7:11),但以理书(2:27; 4:6, 7),以及先知书的各处。
“东方之子”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对邪恶与虚假的认知,因而表示那些拥有它们的人。这一点明显可见于以赛亚书:
以法莲的嫉妒就必消散,犹大的仇敌必被剪除;他们要向西飞,扑在非利士人的肩头上;一同掳掠东方之子。(以赛亚书11:13-14)
在以西结书,当说预言攻击亚扪人时:
看哪,我要把你交给东方之子为业,他们必在你中间安营居住。(以西结书25:4, 10)
士师记:
以色列人每逢撒种之后,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之子都上来;他们都上来攻打他们。(士师记6:3)
“米甸人”表示那些处于虚假的人,因为他们没有生活的良善(3242节);“亚玛力人”表示那些处于用来攻击真理的虚假之人(1679节);“东方之子”表示那些具有支持虚假的认知之人。
9965.“免得担当罪孽而死”表整个敬拜的毁灭。这从“担当罪孽”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亚伦和他儿子的祭司职分时,“担当罪孽”是指除去或移走那些处于源于主的良善之人身上的虚假和邪恶,如前所述(9937节)。但当经上论到他们说“担当罪孽而死”时,它表示整个敬拜的毁灭(9928节);因为代表性敬拜由于丝毫不再出现在天堂而死亡了。至于此处是何情形,这可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看出来(9959-9961节)。此外,当他们不照着律例而行时,也会死亡;亚伦的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就是明证,他们烧香时没有用祭坛上的火,而是用了凡火,于是就被天上来的火烧灭了(利未记10:1, 2ff)。“祭坛上的火”代表神的爱,因而代表来自主的爱;而“凡火”代表来自地狱的爱。用后一种火烧香,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他们的死亡表示敬拜的毁灭。“火”表示爱(参看5215, 6832, 7324, 7575, 7852节)。
在圣言中,许多地方提到,他们若不照律例而行,就“要担当罪孽”,以此表示诅咒,因为他们的罪没有除去。倒不是说他们自己因不服从 律例而受到诅咒,而是说他们因如此行而毁灭了代表性敬拜,并在如此行的过程中代表了对那些留在自己罪中之人的诅咒。因为没有人会由于疏忽了外在仪式而受到诅咒;人受诅咒纯粹是因为心里的邪恶,因而因为由于心里的邪恶而没有遵守这些仪式。这就是下列经文中“担当罪孽”所表示的;摩西五经:
若一个灵魂犯罪,行了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什么事,他虽然不知道,还是有了罪,就要担当他的罪孽。(利未记5:17)
不可照字面将“担当罪孽”理解为邪恶的存留和由此而来的诅咒,尽管这是灵义;因为经上说“他虽然不知道”,这意味此人所行的并非源于心里的邪恶。
利未记:
第三天若吃了平安祭的肉,这祭必不蒙悦纳;这是可憎的事,吃这祭肉的灵魂,就必担当他的罪孽,必从他民中剪除。(利未记7:18, 20; 19:7, 8)
“担当罪孽”在此也表示留在他的罪中,由此处于诅咒的诅咒。倒不是因为他第三天吃了祭肉,乃因“第三天吃了祭肉”代表可憎的事,就是导致诅咒的可憎行为。因此,“担当罪孽”和“从他民中剪除”代表对那些做这种行为所表示的可憎之事之人的诅咒。然而,不是因为他吃了祭肉而有了诅咒或定罪;事实上,定人罪的,是所代表的内在邪恶,而不是没有这些邪恶在其中的外在行为。
又:
凡吃自死的,或是被撕裂的,若不洗衣服,也不洗身,就必担当他的罪孽。(利未记17:15, 16)
由于“吃自死的,或是被撕裂的”代表将邪恶或虚假变成人自己的,所以经上所说的“担当罪孽”也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意义。民数记:
那洁净而不守逾越节的人,这灵魂要从他民中剪除,因为他在所定的日期不献耶和华的供物,应该担当他的罪。(民数记9:13)
“逾越节”代表被主从诅咒中释放出来(参看7093e, 7867, 7995, 9286-9292节);“逾越节的晚餐”代表通过爱之良善而与主的结合(7836, 7997, 8001节)。由于所代表的是这些事物,故经上规定凡不守逾越节的人都要从他民中剪除,应该担当他的罪。然而,不守逾越节并不真的是一种严重的罪行,仅仅代表那些从心里不肯接受主,因而不肯从罪中得以释放的人,因而代表那些不愿通过爱而与主结合的人。因此,它代表他们的诅咒。
又:
以色列人不可挨近会幕,免得他们担罪孽而死。惟独利未人要办会幕的事,他们要担当罪孽。(民数记18:22, 23)
这百姓若挨近会幕,在那里办事,就“担罪孽而死”的原因是,他们由此将毁灭归属于祭司职责的代表性敬拜。祭司职责或祭司职分代表主拯救的整个工作(9809节);这就是为何经上说“惟独利未人”,也就是祭司要担当罪孽,以此表示赎罪,也就是除去那些处于唯独源于主的良善之人身上的邪恶和虚假(9937节)。“担当罪孽”当论及那些出于一颗恶心而行恶的人,如利未记(20:17, 19, 20; 24:15, 16)和以西结书(18:20; 23:49)等地方所提到那些人时,表示真正的诅咒。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