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518.“你快到羊群里去”表示到还没有与神性理性结合的家生的属世良善那里去。这从“羊群”的含义清楚可知,“羊群”是指良善(343, 415, 1565节),在此是指属世良善,因为这话是向雅各说的。事实上,所表示的是家生的良善,因为它在家里;而给以扫(他表示属世层的良善,3500, 3508节)提供野味的田野表示非家生的良善。在圣言的其它地方,“羊群”论及理性层的良善;但在这种情况下,“牛群”论及属世层的良善(参看2566节)。家生的属世良善是指人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或他与生俱来的良善;这种良善与从主流入的属世层的良善截然不同。关于属世良善的定义和性质,可参看前文(3470, 3471节)。因此,为了区分这两种良善,第一种良善被称为属世层的良善,第二种良善被称为属世良善。此外,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那里获得家生的良善,这两种良善本身也不同。从父亲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内层,从母亲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外层。对主来说,这两种良善最为不同,因为祂从父所拥有的良善是神性,但祂从母所拥有的良善因遗传之恶而被玷污。主从父所拥有的属世层里面的良善是祂自己的,因为这良善是祂的生命本身,由“以扫”来代表。而主从母所拥有的属世良善因遗传之恶而被玷污,故本身是邪恶;这良善就是“家生的良善”所表示的。然而,尽管被玷污了,但家生的良善仍可为属世层的改造服务。不过,一旦完成服务,它就被弃绝。
每一个正在重生的人都是这种情况。他从主,如同从一个新父亲那里接受的良善是内层,而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外层。他从主那里接受的良善被称为属灵良善,而他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被称为属世良善。一个人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首先为他的改造服务,因为记忆知识或事实,以及之后真理的知识或认知,正是通过这良善,如同通过愉悦和快乐之物被引进来。不过,一旦它作为一种手段实现了这个目的或功用,就会被分离出去,然后属灵良善出来并显现。这一点从大量经历清楚看出来,仅举一例:当一个孩子首先开始学习时,他被求知欲驱动,起初不是为了他自己所看到的任何目的,只是出于他与生俱来的某种愉悦和快乐,以及其它激励。后来,随着他渐渐长大,他为了某种目的而被求知欲驱动,如为了战胜别人或他的竞争对手;再后来他仍为了某种世俗目的而被求知欲驱动。但当他即将重生时,他受真理的快乐和愉悦影响,或说他的求知欲源于真理的快乐和愉悦;当他正在重生时(这发生在成年时期),他的求知欲源于对真理的爱,后来则源于对良善的爱。这时,之前的目的及其快乐就一点点地被分离出去,被来自主并在他的情感中显现的内层良善所取代。由此明显可知,之前表面上看似良善的快乐充当了手段。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手段不断出现,或说新的手段不断以这种方式相互取代。
此处的情形好比一棵树。树在初期或初春开枝散叶,之后随着树龄的增长或春天的进展,这树便以鲜花装点它们;然后到了夏天,它产生果实的萌芽;这萌芽继续生长,成为果实;最后它在果实里面产生种子,这些种子就包含类似它自己的新树在里面,实际上还潜藏着整片果园或花园;如果这些种子被播下去,这片果园或花园就成为现实。这些相似性或对比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也是代表,因为整个自然界就是代表主在天上的国度,因而代表主在地上的国度,也就是教会,进而代表祂在每个重生的人里面的国度的一个舞台。由此明显可知,属世良善或家生良善虽是一种纯外在的快乐,事实上是一种世俗的快乐,但仍可作为手段而为产生可与理性层的良善结合,从而变成重生的良善或属灵良善,也就是来自主的良善的属世层良善服务。这些就是本章“以扫和雅各”所代表和表示的事。
7439.“容我的百姓去,好叫他们事奉我”表他们要离开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好叫这些人能在自由中敬拜他们的神。这从“容去”和“事奉耶和华”的含义,以及以色列人的代表清楚可知:“容去”是指离开或释放;以色列人,即此处“我的百姓”,是指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6426, 6637, 6862, 6868, 7035, 7062, 7198, 7201, 7215, 7223节);“事奉耶和华”是指敬拜。他们要在自由中敬拜,这一点从下文(8:21-23)和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系真正敬拜的一切敬拜必在自由中进行。
以色列人被称为“耶和华的百姓”,不是因为他们比其它民族更好,而是因为他们代表耶和华的子民,也就是那些属于主的属灵国度的人。他们并不比其它民族好,这一点从他们在旷野的生活明显看出来;在旷野,他们根本不信耶和华,而是从心里信埃及人的神,这从他们为自己所铸的金牛犊清楚可知,他们称这金牛犊为领他们从埃及地出来的神(出埃及记32:8)。这一点也可从他们随后在迦南地的生活,如圣言的历史所描述的,以及先知书对他们的论述,最后从主对他们的论述明显看出来。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当中很少有人在天堂,因为他们在来世照着他们的生活接受自己的命运。所以,不要相信他们优先于其他人被拣选上天堂。凡如此相信的人,都不相信死后各人的生活与他同在。他们也不相信人必须通过在世上的整个一生为天堂做好准备;尽管这一切是靠主的怜悯实现的,但没有人单靠怜悯,而不论他们在世上过着怎样的生活而进入天堂。他们对天堂和主的怜悯的这种观点就是由唯信和唯信得救、无需善行的教义造成的;因为持这种教义的人对生活漠不关心。因此,他们以为邪恶能被冲洗干净,就像污垢被水冲洗干净一样,进而以为人能在一瞬间进入良善的生命,从而被允许进入天堂。因为他们不知道,恶人若真的被剥夺邪恶的生命,就不会有任何生命;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若真的被允许进入天堂,就会觉得天堂像地狱,并且越深入天堂,感觉越糟糕。
由此可见,以色列人和犹太人根本没有被拣选,只是为了代表属于天堂的事物而蒙接纳;并且他们必须在迦南地做这一切,因为主的教会自上古时代起就在那里,那里的所有地方由此成为天堂和神性事物的代表。以这种方式圣言也能被写就,圣言里的名就能用来表示诸如属于主及其国度的那类事物。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