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8306.“地便吞灭他们”表仅仅由于祂的同在,诅咒和地狱便临到他们。这从“地吞灭”的含义清楚可知,“地吞灭”是指诅咒和地狱;因为这种吞灭表示坠入或投入地狱。此外,地狱位于下面的深处,因为它距离天堂的太阳,也就是主极其遥远,而主在天堂占据最高位置。远离主的距离取决于邪恶和由邪恶所生虚假的质和量。这就是为何天堂看上去在上面,而地狱却在下面。此外,那些陷入邪恶所生的虚假,因而陷入诅咒状态之人所在的地方看似一片荒野之地,被称为“诅咒之地”;那些被投入地狱的人就被扔在这地下面(7418节);这一切的发生仅仅因为主的同在(参看8265节)。这解释了为何“地便吞灭他们”表示诅咒和地狱,这一点清楚可见于摩西五经:
摩西对可拉、大坍、亚比兰的会众说,倘若耶和华创作一件新事,使地开口,把他们和一切属他们的都吞下去,叫他们活活地坠落阴间,你们就明白这些人藐视了耶和华。他们下面的地就裂开,这地开了口,把他们吞下去,他们和一切属他们的都活活地坠落阴间。(民数记16:30-33)
5132.“施怜悯与我”表对仁爱的接受。这从“怜悯”的含义清楚可知,“怜悯”是指爱(参看3063,3073,3120,5042节),在此是指对邻之爱,或仁爱,因为前面论及对信仰的接受(5130节);因为当感官层重生时,信与仁必在感官层面构成一体。“怜悯”之所以表示仁爱,是因为凡拥有仁爱的人都拥有怜悯,换句话说,凡爱自己邻舍的人都施怜悯与他。这也解释了为何圣言将仁爱行为描述为怜悯行为,如马太福音:
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25:35-36)
在其它地方,仁爱行为也被描述为向穷人、困苦人、寡妇和孤儿所行的怜悯行为。
就其本质而言,仁爱就在于渴望邻舍的福祉,对良善拥有一种情感,在承认良善就是邻舍,因而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就是邻舍,只是这些邻舍照着他们良善的程度而各不相同。因此,仁爱因在于对良善拥有一种情感,故也在于对那些陷入苦难的人心生怜悯。仁之良善就含有这种怜悯感在里面,因为它是从主对全人类的爱那里降下来的;这爱就是“怜悯”,因为整个人类都陷入苦难。怜悯有时也存在于没有仁爱的恶人中间;不过,这是由于他们自己受苦而引起的悲伤,因为它在于对与他们构成一体的朋友的关切,当这些朋友受苦时,他们也受苦。这种怜悯不是仁爱的怜悯,而是基于自我的朋友式的怜悯,就其本身而言,是怜悯的反面。因为这种人蔑视或仇恨除了自己,因而除了与他自己构成一体的朋友之外的其他所有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