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34

34.此外,我还和他

34.此外,我还和他们谈论绵羊和羔羊,他们却不听,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物都是地上的。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羔羊所表示的纯真是什么。我从以下事实发觉这一点,当我告诉他们说,羔羊在天上表示纯真时,他们立刻说,他们不知道纯真是什么,只知道纯真是一个词。这是因为他们只喜欢知识,却不喜欢功用,也就是知识的目的;因此,他们无法出于内在觉知知道何为纯真。在天堂和圣言中,羔羊表示纯真(AC 3994, 7840, 10132)。

属天的奥秘 #3652

3652.这些话的内

3652.这些话的内义如下:
“所以当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时”表示当教会经历荒废或洁净时;当人们不再承认主时,因而当没有对祂的爱和信时,以及当不再有任何对邻之仁,随之没有对良善和真理的任何信仰时,这种荒废或洁净就会发生。当这些情况存在于教会中,确切地说,存在于圣言所在的地区时,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内心思维上是这样,即便在他们口中的教义上不是这样时,“荒凉”就到来了,并且刚才所提到的情况就构成“那行毁坏可憎的”。所以,“当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时”表示当有人发现这些情况时。在这种情况下,他要做24:16-18所吩咐的事。
“先知但以理所说的”在内义上表示先知所说的,因为当圣言按名提到先知时,它不是指这个先知,而是指圣言的整个先知书或预言部分。原因在于,名字从来不会进入天堂(参看1876, 1888节)。即便如此,没有哪两个先知具有相同的含义。从18章序言和2762节可以看出“摩西”、“以利亚”和“以利沙”表示什么。然而,“但以理”表示关于主降临和教会状态的一切预言;在这种情况下,表示教会的最后状态。先知书大量论述了荒废这个主题;从这些经文的字义来说,荒废表示犹太和以色列教会的荒废或毁灭,但在内义上表示总体上教会的荒废或毁灭,因而也表示现在正在逼近的荒废。
“站在圣地”表示与良善和真理有关的一切的荒废或洁净。“圣地”是指爱与信的状态,因为“地方”在内义上是指状态(参看2625, 2837, 3356, 3387节)。这种状态的神圣就在于爱之良善和由此衍生的信之真理。在圣言中,“神圣”没有别的意思,因为良善和真理来源于主,而主是神圣本身或圣所。
“读者须会意”表示那些在教会里的人,尤其那些拥有爱和信的人,就是此处所论述的人,需要彻底明白这些事。
“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表示教会成员要唯独倚靠主,因而倚靠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或说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主身上,因而完全集中在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上。因为“犹太”表示教会,如下文所示;“一座山”表示主自己,而“诸山”表示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可参看795, 796, 1430, 2722节)。根据字义,意思是这样:当耶路撒冷被围困时(如它实际被罗马人围困的情形),他们不可跑到城里,而是要跑到山上,正如路加福音所说的: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军队围困,那时就可以知道她的荒凉近了。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城中间的,应当出来;在乡下的,不要进城。(路加福音21:20-21)
这同样适用于此处提到的耶路撒冷,也就是说,它在字义上是指耶路撒冷城,而在内义上是指主的教会(参看402, 2117节)。因为圣言所记载的关于犹太和以色列人民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主在天上的国度和在地上的国度,也就是教会的代表,这一点已经频繁说明。这就是为何“耶路撒冷”在内义上处处都不是指耶路撒冷,“犹太”也处处不是指犹太。但如此提到的每一个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它能代表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并且事件的发生是为了代表的缘故。因此,圣言是以这种方式来写的:它既适合阅读它的人来理解,也适合与此人同在的天使来理解。这也是为何主以同样的方式说话。事实上,如果祂以任何其它方式说话,那么祂的话就不会适合那些阅读它的人的理解力,尤其那个时候,也不适合天使的理解力。因此,它不会被人接受,也不会被天使理解。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表示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不要由此转向那些属于信之教义事物的东西。在圣言中,“房顶”表示人的较高状态,因而表示他在良善上的状态;而那些在它之下的事物则表示人的较低状态,因而表示他在真理上的状态,至于“房(或家)”的含义,可参看前文(710, 1708, 2233, 2331,3142, 3538节)。关于教会成员的状态,情况是这样:当正在经历重生时,他为了良善学习真理,因为他拥有为了那良善而对真理的情感。不过,一旦重生了,他就出于真理和良善行事。他到达这种状态后,就不可回到以前的状态;否则,他就会出于真理推理他所处的良善,并由此扭曲他的状态,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意愿真理和良善的状态时,一切推理就都停止了,也必须停止了;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他出于意愿,因而出于良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出于理解力来思考和行事。他若再出于理解力来思考和行事,就会陷入试探,而他会在这些试探中屈服。这就是“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所表示的。
“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也就是外衣)”表示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的人不要从这种良善转向真理的教义。在圣言中,“田”表示人在良善上的这种状态;至于“田”表示什么,可参看前文(368, 2971, 3196, 3310, 3317, 3500, 3508节)。“衣裳”或“外衣”表示作为衣服披在良善上的东西,也就是真理的教义,因为这对良善来说就像衣服;至于“衣服”具有这种含义,可参看前文(297, 1073, 2576, 3301节)。谁都能看出,这些话里面隐藏着比字面上还要深的信息,因为它们是主自己说的。

属天的奥秘 #3993

3993.“从羊群中

3993.“从羊群中挑出一切有点有斑的羊”表“拉班”所表示的良善与真理,凡与“点”所表示的邪恶混杂,或与“斑”所表示的虚假混杂的,都要被分离出去。这从“挑出”(removing)和“羊”的含义清楚可知:“挑出”是指分离;“羊群中的羊”(此处是山羊和羔羊)是指良善与真理(1824, 3519节)。这些细节和本章接下来的细节含有奥秘在里面,这一事实可从以下分析看出来:它们若非含有比字面上所看到的还要深的奥秘,绝大多数在神性圣言中是不值一提的;如:雅各要求以山羊当中有斑有点的,羔羊当中黑色的为他的工价;然后他将皮剥成白纹的榛树和梧桐树的嫩枝插在水沟里,正对着当时发热的拉班的羊群;至于羔羊,他使羊群面对拉班羊群中有纹和黑色的;他由此以邪恶的伎俩,而非正当的手段变得富有。这些事并未表现出任何神性之物,而圣言的一切事物,无论总体还是细节,直至一点一划,都是神性。此外,知道知道这一切对救恩毫无用处;然而,圣言因是神性,故里面所包含的事物无不有助于救恩和永生。
通过这些,以及其它类似细节,谁都能断定,它们里面隐藏着某个奥秘,尽管从字义上看,它们是那种不值一提的事实,然而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更为神性的观念。不过,若不通过内义,也就是若不知道天使如何理解这些事,谁也看不出这些观念准确来说是什么;当世人看到历史的属世意义时,天使觉察到的是属灵意义。这两种意义表面看似相距甚远,而事实上,它们彼此联结得十分紧密;这一点从前面所解释的历史细节,以及所有其它此类细节很清楚地看出来。诚然,包含在此处和随后本章中那些细节的奥秘本身从前面关于拉班和雅各的阐述能在某种程度上得知,即:“拉班”表示诸如能服务于引入纯正良善与真理的那类良善,而“雅各”表示真理的良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对应于属灵良善的属世良善,更少有人知道何为属灵良善,并且这二者之间必存在一个对应关系,罕有人知道仅看似良善的那类良善是用来引入纯正良善与真理的手段。既如此,那么论述这些事的奥秘就无法轻易解释清楚,因为它们会落入理解力或认知的阴影中。确切地说,这就像是有人以外语来谈论,无论把这个事情解释得多么清楚,听者都不会明白的。尽管如此,还是要让人们知道隐藏在圣言内义中的事,此处细节里面的真正奥秘如今要揭开。
就至高意义而言,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即祂如何使自己的属世层变成神性;就代表意义而言,主题则是人里面的属世层,即主如何重生这属世层,并使它与人的内层人,也就是那肉体死后继续活着、那时被称为人之灵的相对应。当从肉身被释放出来时,除了肉和骨之外,人的灵会将外在人的一切都带走。内在人与外在人的这种对应关系若不在时间,或在肉身生活中实现,以后就不会实现了。此处在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就是主通过重生将这二者结合起来。
前几节论述了人在能重生之前必须接受并承认的一般真理,这些真理由雅各和利亚并使女所生的十个儿子来表示;然后论述了(此人接受并承认这些真理后)外在人与内层人,也就是属世人与“约瑟”所表示的属灵人的结合。现在按照这个次序,所论述的主题是良善的繁殖和真理的增多,一旦理性人与属灵人结合,这种情形就开始照着它们结合的程度出现。这就是雅各通过拉班的羊群为自己所获得的“羊群”所表示的。“羊群”在此表示良善与真理,如在圣言别处频繁所表示的。“拉班的羊群”表示“拉班”所代表的良善,其性质早已阐述过。“雅各的羊群”表示通过拉班代表的良善所获得的纯正良善与真理。
此处便描述了获得这些纯正良善与真理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绝不被理解,除非知道“斑”、“点”、“黑”、“白”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因而必须先在此解释它们。有斑的,或有点的,就是由黑和白构成的。一般来说,“黑”表示邪恶,尤表人的自我(proprium),因为这自我无非是邪恶。但是,“暗”(dark)表示虚假,尤表虚假原则。“白”在内义上表示真理,严格来说,表示主的公义和功德(Righteousness and Merit),由此表示主在人里面的公义和功德。这种白被称为“亮白”,因为它从主所放射的光闪耀出来。但在反面意义上,“白”表示自我公义,或人自己的功德。事实上,没有良善的真理都具有这种自我功德在里面,因为当人的善行并非源于真理的良善时,他总是渴望得到某种回报,因他行善是为了自己。而当良善隐藏人所付诸实践的真理后面时,这真理就会被主所放射的光照亮。由此可见“斑”和“点”分别表示什么,即“斑”表示与虚假混杂的真理;“点”表示与邪恶混杂的良善。
来世所看到的实际色彩如此美丽和明亮,以至于无法描述(1053, 1624节)。它们就是白与黑里面的光影混杂的产物。不过,尽管那里的光在肉眼面前显为光,却和世上的光不一样。天上的光含有聪明和智慧在里面,因为来自主的神性聪明和智慧在那里就显为光,并且光照整个天堂(2776, 3138, 3167, 3190, 3195, 3222, 3223, 3225, 3339-3341, 3485, 3636, 3643, 3862节)。同样,来世的阴影尽管看似阴影,却和世上的阴影不一样;因为那里的阴影就是光的缺乏,因而是聪明和智慧的缺乏。由于在来世,白和黑是含有聪明和智慧在里面的光之产物,以及缺乏聪明和智慧的阴影之产物,故显而易见,“白”和“黑”就表示诸如前面所阐述的那类事物。结果,色彩是由白与黑所构成的表面里面的光影变化,因此这就是被称为色彩的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多样性(1042, 1043, 1053节)。
由此可见,“有斑的”,也就是标有或布满黑白点的表示什么,即表示与邪恶混杂的良善;以及“有点的”表示什么,即表示与虚假混杂的真理。这些就是取自拉班良善的事物,以便服务于引入纯正的良善与真理。不过,至于它们能以哪种方式服务于这一目的,这是一个奥秘;事实上,这个奥秘能清楚地呈现在那些处于天堂之光的人面前,因为如前所述,这光含有聪明在里面;但它却无法清楚呈现在那些处于尘世之光的人面前,除非他们的尘世之光被天堂之光照亮,如那些已重生之人的情形。因为每一个重生之人都在自己那来自天堂之光的属世之光里面看见良善与真理,因为天堂之光会给他的理解或认知带来视觉,而尘世的劣质之光则赋予他属世的视觉。
有必要补充几句话,以进一步解释此中情形。人里面没有纯粹的良善,或不与邪恶混杂的良善;也没有纯粹的真理,或不与虚假混杂的真理。这是因为人的意愿无非是邪恶,虚假由此不断流入他的理解或认知;众所周知,人通过遗传接受他祖祖辈辈逐渐累积来的邪恶,又由此制造了实际的邪恶,将其变成自己的,并把他自己的邪恶进一步添加到这遗传上。但居于人身上的邪恶各种各样;有些邪恶不能与良善混杂,有些邪恶则能与良善混杂;这同样适用于虚假。若非如此,绝没有人能够重生。不能与良善并真理混杂的邪恶与虚假就是违背对神之爱与对邻之爱的那类;即仇恨、报复、残忍,随之与自己相比对他人的蔑视,以及由此而来的虚假说服。但能与良善并真理混杂的邪恶与虚假则是不违背对神之爱与对邻之爱的那类。
例如:若有人爱自己胜过他人,并出于这爱而努力在私下和公众生活中胜过别人,在知识和教义上胜过他们,被提升到比别人更重要的位置上,以及比别人更富有,同时又承认和敬拜主,发自内心向邻人做善事,出于良知行公义公平,那么属于其自我之爱的邪恶就是能与良善并真理混杂的那种。因为这是一种人自己的邪恶,因邪恶而与生俱来。突然将这邪恶从他身上拿走,就会扑灭他里面最初燃烧的生命之火。但若有人爱自己胜过他人,并出于这爱与自己相比蔑视他人,仇恨那些不尊重他,可以说崇拜他的人,因而在报复和残忍中享受仇恨的快乐,那么这种爱的邪恶就是无法与良善并真理混杂的那种,因为它们是对立面。
再举一例:若有人自以为从罪中洁净,因而被清洗干净,就像有人用大量的水洗去污秽一样,一旦他悔改,执行了所规定的处罚,或他进行忏悔并听到听告解神父说他脱离了罪恶后,或领受圣餐后,过上一种新生活,并处于对良善与真理的情感,那么这虚假就是能与良善混杂的那种。但是,若他仍和以前一样,继续过着肉欲和世俗的生活,那么这虚假就是无法与良善混杂的那种。
又:若有人以为人凭着相信良善,而非凭着意愿良善而得救,然而又意愿良善,进而行善,那么这虚假就是能依附于良善与真理的那种;但是,若他不意愿良善,进而行善,就是不能依附的那种。同样,若有人不知道人死后会再次兴起,进而不信复活,或有人知道但仍怀疑或几乎否认它,然而却活在真理与良善中,那么良善与真理也能与这虚假混杂。但是,若他活在虚假与邪恶中,真理与良善就无法与这虚假混杂,因为它们是对立面;并且这虚假会摧毁真理,邪恶则会摧毁良善。
又:以良善为目的的伪装和城府,无论这良善是邻舍的良善,还是国家或教会的良善,就是谨慎;与它们混在一起的邪恶就能通过并为了这目的而与良善混杂。但是,以邪恶为目的的伪装和城府则不是谨慎,而是诡诈和欺骗。良善绝无可能与它们结合,因为具有邪恶目的的欺骗会将属地狱之物带入人的一切事物,无论还是细节,将邪恶置于中间,将良善丢到周边。这种次序就是地狱的次序本身。其它无数例子也一样。
有些邪恶与虚假是能依附于良善与真理的,这一点仅从以下事实就能看出来:虽然有如此众多不同的信条和教义存在,其中许多完全是异端的,然而每一种中都有人得救。这一点也可从以下事实看出来:主的教会甚至存在于教会之外的外邦人当中;虽然他们处于虚假,但那些过着仁爱生活的人仍能得救(2589-2604节)。若非有能与良善混杂的邪恶,并能与真理混杂的虚假,这种情形是绝无可能的。因为能与良善混杂的邪恶,并能与真理混杂的虚假,能被主奇妙地排列成序。它们不是结合起来,更不是合而为一,而是相互毗邻,彼此相接,并且是以这种方式,良善连同真理占据中间,可以说占据核心,而邪恶与虚假则占据向外辐射,直到周边区域或四围的位置。因此,前者被后者光照,也就是邪恶与虚假从良善与真理接受光,并像从中间或核心放射的光所制造的白与黑的斑点那样斑驳。这就是天上的次序。这些就是“斑”和“点”在内义上所表示的事。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