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9.我曾看到我们地球灵与水星灵在一起,并听见他们交谈。除了其它事情外,我们地球灵还问他们信的是谁。他们回答说,他们信神;但当进一步询问他们所信的神时,他们就不愿说了,因为他们的习惯是不直接回答问题。然后,水星灵反过来问我们地球灵信的是谁,他们说,他们信主神。这时,水星灵说,他们发觉他们(即我们地球灵)不信任何神,并且习惯嘴上说信,其实并不信。水星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为他们不断运用这洞察力去探究别人所知道的。我们地球灵属于那些在世时照教会的教导表白信仰,却没有活出信仰的生活之人。在来世,那些没有照自己的信仰生活之人就会丧失信仰,因为信仰没有成为这个人的一部分。一听到这话,我们地球灵都沉默了,因为他们凭那时所赋予他们的觉知承认事实的确如此。那些出于教义表白信仰,却没有活出信仰的生活之人,根本没有信仰(AC 3865, 7766, 7778, 7790, 7950, 8094)。他们的内在反对信之真理,尽管他们在世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AC 7790, 7950)。
3803.“雅各告诉拉结,自己是她父亲的兄弟”表“雅各”所代表的良善与“拉班”所代表的良善的亲属关系。这从“告诉”、“兄弟”和“父亲”的含义,以及“雅各”和“拉结”的代表清楚可知:“告诉”是指让人知道;“雅各”是指良善,如前所述;让人知道它的“拉结”是指对内层真理的情感(3793节);“兄弟”,就是此处的雅各,是指良善(367, 2360, 3303, 3459节);“父亲”,就是此处的拉班,也是指良善(3703节)。从所有这些含义,以及整个思路明显可知,“雅各告诉拉结,自己是她父亲的兄弟”表示“雅各”所表的良善与“拉班”所表的良善的亲属关系。不过,解释这种亲属关系本身,以及随之这二者通过拉结所表示的内层真理情感的结合,会使这个问题变得更模糊,因为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属世层的良善,该良善与理性层的良善截然不同,相互分离。他们不知道何为源自一个共同家族的旁系良善,也不知道何为对内层真理的情感。人若没有通过自己的调查为自己获得对这些事的某种概念,那么即便有,也只能通过对它们的描述获得一种肤浅的观念;因为对于别人所给予的描述,人只接受与他自己的观念,或他通过在自己里面所看到的事物而为自己所获得的观念相一致的,其余的则被他忽略过去了。人知道良善与真理的无数亲属关系是存在的,并且天上的社群是照着这些亲属关系而存在(参看685, 917, 2739, 3612节)就足够了。
雅各明明是拉班的外甥,却自称为拉班的“兄弟”,这是因为所有人凭良善而成为兄弟。由于同样的原因,拉班反过来也称“雅各”为弟兄 (29:15)。构成血亲关系和实现结合的,正是良善,因为良善是爱的一种属性,爱是属灵的结合。这也是为何在古教会,所有那些处于良善的人都互称兄弟的原因。甚至犹太教会也是这样,不过,由于该教会鄙视其他所有人,以为唯独他们自己蒙拣选,所以他们只称呼身为犹太人的人为兄弟,将其他人称为同伴或外人。初代基督教会也视所有处于良善的人为兄弟,但后来这个称谓只局限于那些在他们自己会众当中的人。于是,“兄弟”这个名,连同良善就从基督徒当中消失了。当真理取代良善,或信取代仁时,他们就无法再凭良善称呼彼此为兄弟,只称为邻舍。这也是缺乏仁爱生活的信之教义的结果,因为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结为兄弟关系似乎在他们之下。对这种人来说,兄弟关系并非来源于主,因而来源于良善,而是来源于他们自己,因而来源于地位和利益。
3803a.“是利百加的儿子”表良善的这些具有亲属关系的种类之间的联结。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因为利百加,即雅各的母亲,拉班的妹子,就是这种结合存在于其中的那一位。
8094.“虽然那里近”表虽然它首先出现。这从“近”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分离之信时,“近”是指它首先出现。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当如何理解关于分离之信或唯信首先出现这个观点。生活的邪恶伴随着它自己的虚假,这虚假就隐藏在陷入生活邪恶的人里面,有时他意识不到虚假在他里面;不过,一旦他思想教会的真理,尤其当他思想得救时,这虚假就会出现,并清楚显明自己;他若不能否认真理本身,就是真理的一般方面,就会以适合自己邪恶的方式来解释它,从而歪曲它。因此,当他思想信和仁,也就是教会和得救的两个必不可缺的要素时,信立刻出现,但仁不会,因为仁反对生活的邪恶。结果,他也将仁抛到一边,只选择信。由此明显可知,信之真理是“近”的,但信之良善不近;也就是说,首先出现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许多虚假和错误的观点都是从这个错误和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接踵而来的,如:善行丝毫无助于得救;人的生活死后不会跟随他;那时人唯独凭恩典通过信得救,无论他在世上过着怎样的生活;最坏的罪犯也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凭信得救;邪恶能在一瞬间被抹除。这些和其它类似观念就是进入人的思维,并通过这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所确立的观念;它们以一个连续的链条从它延伸。但是,如果仁和生活是起点或第一个原则,那么看待这些观念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