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39

39.我曾看到我们地

39.我曾看到我们地球灵与水星灵在一起,并听见他们交谈。除了其它事情外,我们地球灵还问他们信的是谁。他们回答说,他们信神;但当进一步询问他们所信的神时,他们就不愿说了,因为他们的习惯是不直接回答问题。然后,水星灵反过来问我们地球灵信的是谁,他们说,他们信主神。这时,水星灵说,他们发觉他们(即我们地球灵)不信任何神,并且习惯嘴上说信,其实并不信。水星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为他们不断运用这洞察力去探究别人所知道的。我们地球灵属于那些在世时照教会的教导表白信仰,却没有活出信仰的生活之人。在来世,那些没有照自己的信仰生活之人就会丧失信仰,因为信仰没有成为这个人的一部分。一听到这话,我们地球灵都沉默了,因为他们凭那时所赋予他们的觉知承认事实的确如此。那些出于教义表白信仰,却没有活出信仰的生活之人,根本没有信仰(AC 3865, 7766, 7778, 7790, 7950, 8094)。他们的内在反对信之真理,尽管他们在世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AC 7790, 7950)。

属天的奥秘 #7847

7847.“涂在两个

7847.“涂在两个门框上和门楣上”表属世层的真理和良善。这从“门框”和“门楣”的含义清楚可知:“门框”是指属世层的真理;“门楣”是指属世层的良善。门框和门楣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房屋”表示人自己,或他的心智,形成门的部分表示有助于引入的事物。显而易见,这些事物就是属世层的真理和良善;因为属世人先于理性人接受教导,在此期间人所学习的观念是属世观念,更内在的属灵观念逐渐被灌输到这些属世观念中。由此明显可知,属世层的真理和良善如何有助于引入。此外,门楣和门框的含义类似于人的前额和手。天使的观念具有这种性质:属世事物与诸如属于人的那类事物有关。原因在于,灵界或天堂处于一个人的形式;灵界的一切事物,也就是一切属灵事物,即真理和良善都与该形式有关,这在论述对应关系的许多章节的末尾已经说明。而在天使的观念中,属世事物会变成属灵事物,一个房屋也是如此。对天使来说,房屋是人的心智;卧室和内室是心智的内层;窗户、门、门框和门楣是引入的心智外层。由于天使的观念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它们也充满生命;因此,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在进入灵界时,就变成充满生命的物体。事实上,一切属灵事物都充满生命,因为它们是从主发出的。
  “门框”和“门楣”的含义类似于人的前额和手,这一点从摩西五经中的这些话明显看出来: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在两眼之间为前额;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命记6:5, 8-9; 11:13, 18, 20)
  由于它们具有同样的含义,所以此处提到了这两种仪式。
  就灵义而言,“门楣和门框”表示引入属灵事物的属世层的良善和真理,这一点从以西结书对新殿的描述明显看出来,“新殿”表示属灵教会。在以西结书,经上常提及“门框(经上或译门柱)和门楣”,它们还被测量。若非这些细节表示教会或天堂的某种事物,也就是某种属灵事物,这种事是永远不可能的;如该先知书中的以下细节:
  正月初一日,祭司要取些赎罪祭的血,抹在殿的门柱上和坛磴台的四角上,并内院的门框上。(以西结书45:18-19)
  又:
  王要从这门廊外面进入,站在门框旁边。祭司要为他预备燔祭;他就要在门槛那里敬拜。(以西结书46:2)
  谁都能知道,此处“殿”并非表示神殿,而是表示主的教会;因为诸如许多章节所描述的那类事从未发生过,也永远不会发生。
  就至高意义而言,“殿”表示主的神性人身,主自己在约翰福音(2:19-22)教导了这一点。因此,就代表意义而言,“殿”表示祂的教会。天使量了这新殿的门楣(参看以西结书40:9-10, 14, 16, 24; 41:21, 25)。若非门楣,以及数字表示某种教会事物,量它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于“门框或门柱”和“门楣”表示用来引入的属世层中真理与良善,所以它们在这新殿中是方的(以西结书41:21)。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所罗门的圣殿中,门框是是用橄榄木制造的(列王纪上6:31, 33)。“橄榄木”表示真理之良善,或属于属灵教会的良善。
  

属天的奥秘 #8094

8094.“虽然那里

8094.“虽然那里近”表虽然它首先出现。这从“近”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分离之信时,“近”是指它首先出现。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当如何理解关于分离之信或唯信首先出现这个观点。生活的邪恶伴随着它自己的虚假,这虚假就隐藏在陷入生活邪恶的人里面,有时他意识不到虚假在他里面;不过,一旦他思想教会的真理,尤其当他思想得救时,这虚假就会出现,并清楚显明自己;他若不能否认真理本身,就是真理的一般方面,就会以适合自己邪恶的方式来解释它,从而歪曲它。因此,当他思想信和仁,也就是教会和得救的两个必不可缺的要素时,信立刻出现,但仁不会,因为仁反对生活的邪恶。结果,他也将仁抛到一边,只选择信。由此明显可知,信之真理是“近”的,但信之良善不近;也就是说,首先出现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许多虚假和错误的观点都是从这个错误和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接踵而来的,如:善行丝毫无助于得救;人的生活死后不会跟随他;那时人唯独凭恩典通过信得救,无论他在世上过着怎样的生活;最坏的罪犯也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凭信得救;邪恶能在一瞬间被抹除。这些和其它类似观念就是进入人的思维,并通过这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所确立的观念;它们以一个连续的链条从它延伸。但是,如果仁和生活是起点或第一个原则,那么看待这些观念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