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40.有些灵人从天堂被告知,水星灵曾被应许他们会看到主。于是,我周围的灵人就问他们,他们是否记得这应许。他们说,他们的确回想起来了,但他们不知道这应许是不是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作出的。就在他们彼此议论这一点的时候,天堂的太阳向他们显现了。只有那些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的人才能看到天堂的太阳,也就是主;其他人只能看到由此而来的光。一看到这太阳,他们说,这不是主神,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祂的脸。与此同时,灵人继续彼此交谈,但我没有听见他们说的话。这时,太阳忽然又出现了,主就在它中间,被太阳的光环围绕。一看到这一幕,水星灵深深谦卑下来,并沉了下去。这时,主也从那太阳向这个星球的灵人显现,这些灵人为人时,曾在世上看到过祂。他们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因而许多人依次承认,这是主自己;他们当着所有会众的面承认这一点。然后,主还从那太阳出来,向木星灵显现;他们大声宣称,这是主自己;当宇宙之神向他们显现时,他们曾在自己的星球看见过祂。主是天堂的太阳,是那里一切光的源头(AC 1053, 3636, 4060)。主向那些在其属天国度的人如此显现,在那里,对主的爱居于主导地位(AC 1521, 1529-1531, 1837, 4696)。祂出现在右眼层面上方的中等高度处(AC 4321, 7078)。因此,在圣言中,“太阳”表示神性之爱方面的主(AC 2495, 4060, 7083)。灵人和天使看不见尘世太阳,取而代之的是一团黑暗,这黑暗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后面,与天堂太阳,也就是主相对立(AC 9755)。
10300.“加上盐”表真理对良善的渴望。这从“盐”的含义清楚可知。“盐”是指属于真理对良善所拥有的爱的渴望,如下文所述;因此,“加上盐”表示有这种渴望存在于其中的某种东西。之所以必须有真理对良善的渴望,是因为这种渴望使得这二者结合在一起;事实上,真理渴望良善到何等程度,就与它结合到何等程度。结合在一起的真理和良善就是那被称为天上婚姻的,这婚姻构成与人同在的天堂本身。因此,当对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渴望存在于对神的敬拜里面,存在于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面时,天堂,因而主就存在于那里的每一个部分里面。香要加上盐这一要求就表示这一点。“盐”从它的结合属性获得这种含义;因为它将一切成分都结合在一起,由此赋予它们风味。事实上,盐甚至将水和油结合在一起;否则,这二者不会结合。
一旦知道“盐”表示对真理和良善结合在一起的渴望,就能知道主在马可福音中所说的话表示什么:
每个人必被火当盐来腌,凡祭物必用盐腌。盐本是好的,但盐若失了咸味,你们怎能用它调味呢?你们里头应当有盐。(马可福音9:49, 50)
“每个人必被火当盐来腌”表示每个人都必须拥有一个因真爱而存在的渴望;“凡祭物必用盐腌”表示因真爱而存在的这种渴望必须存在于一切敬拜里面;“盐若失了咸味”表示因某种其它的爱而非真爱而存在的一种渴望;“里头有盐”表示拥有具有对良善的一种渴望的真理。“火”表示爱(参看4906, 5071e, 5215, 6314, 6832, 10055节);“祭物”一般表示敬拜(参看922, 6905, 8680, 8936节)。若不知道“火”,或“盐”和“腌”表示什么,谁能知道“被火当盐来腌”是什么意思,谁又能知道为何祭物要用盐来腌,或要有盐在里头是什么意思?
类似的话出现在路加福音:
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盐本是好的,盐若失了味,要用什么来调味呢?或用在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只好丢在外面。(路加福音14:33, 35)
“撇下一切所有的”表示爱主高于一切;“一切所有的”是指人自己的东西;“失了味的盐”表示源于自我或人自己的东西,因而源于爱自己爱世界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失了味的盐,不适合任何东西;在马太福音中也是如此:
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5:13, 14)
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合,一切供物上都要有耶和华立约的盐(利未记2:13)这一要求也表示一切敬拜都需要包含具有对良善的一种渴望的真理。构成祭物的“素祭”和“供物”表示敬拜,如前所述;盐在这节经文中被称为“耶和华立约的盐”,因为“约”表示结合或联结(665, 666, 1023, 1038, 1864, 1996, 2003, 2021, 6804, 8767, 8778, 9396, 9416节)。此外,渴望是真正的爱的热情,因而是爱的延伸;爱是属灵的结合。
正如真理对良善的渴望具有结合的能力,虚假对邪恶的渴望则具有分离的能力;具有分离能力的,也具有毁灭的能力。因此,“盐”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对真理和良善的毁灭和荒废,如在耶利米书:
以肉为膀臂的,那人该受诅咒!他必不见良善来到,却要住炎热之地,无人居住的盐地。(耶利米书17:5, 6)
“以肉为膀臂”表示信靠人自己,因而信靠他的自我,或他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信靠神性(10283节);由于自我就在于爱自己胜过神和邻舍,所以这些话描述的是自我之爱。这就是为何经上说他必不见良善来到,却要住炎热之地和盐地,也就是说,要过一种被污秽的爱及其渴望主宰的生活,这些爱及其渴望毁灭了教会的良善和真理。
西番雅书:
它必像蛾摩拉,成为被弃的刺草、盐坑、永远荒废之地。(西番雅书2:9)
“被弃的刺草之地”表示源于自我之爱的一个人生命的热情和激情;“盐坑”表示虚假所拥有的渴望;由于这是对真理和良善的毁灭,所以经上说“永远荒废之地”。经上之所以说“它必像蛾摩拉”,是因为“蛾摩拉和所多玛”表示自我之爱(2220节)。
罗得的妻子因把脸转向这些城市而化为盐柱(创世记19:26),表示对真理和良善的荒废;因为就内义而言,把脸转向某种事物就表示喜爱它(10189节)。这解释了为何主说:
不要回到身后的东西;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17:31, 32).
申命记:
遍地有硫磺,有盐卤,有火烧,好像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申命记29:23)
在圣言中,“地”在此和在别处一样,都表示教会(参看9325节提到的地方)。
正因如此,将不再有人居住的城在被拆毁后就撒上了盐(士师记9:45)。由此明显可知,“盐”在正面意义上表示真理对良善的渴望,因而表示它的结合能力,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对邪恶的渴望,因而表示它的毁灭能力。
因此,人若知道“盐”表示真理对良善的渴望,以及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的力量,也能知道被以利沙通过将盐倒在水源而治好的耶利哥的水表示什么(列王纪下 2:19-22);因为以利沙和以利亚一样,代表圣言方面的主(2762, 8029节);“水”表示圣言的真理;“耶利哥的水”表示字义上的圣言真理,“那水的源头”也是;“盐”表示真理对良善的渴望,以及这二者的结合和由此而来的治愈。
8093.“神却不领他们从非利士人之地的路走”表神性确保他们不可转向并非源于良善的信之真理。这从“神不领他们从路走”的含义和“非利士人”的代表清楚可知:“神不领他们从路走”是指神性确保他们不可转向,因为当由神来“领”时,“领”表示天命,“路”表示真理(参看627, 2333节),在此是指转向真理;“非利士人”是指那些拥有关于信之认知的记忆知识,却没有过仁爱生活的人(1197, 1198, 3412, 3413节),因而是指那些拥有并非源于良善的信之真理的人。“非利士人”和“非利士人之地”具有这种含义,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到它们的经文,尤其从耶利米书(47章)描述它们的地方,以及约珥书(3:5, 6)明显看出来,同样从描述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之间的战争,以及他们被非利士人征服,然后非利士人又被以色列人征服的圣言历史明显看出来。在这些地方,“非利士人”代表那些陷入分离之信的人,也就是说,对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关于信之认知的记忆知识,而不是照之的生活;因此,“非利士人”代表那些教导并相信唯信得救的人。
关于唯信或分离之信的观点并不是新的,或是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某种东西。它早就存在于古代教会中,并随着生活的邪恶而变得愈发强大。在圣言中,经上也在各个地方描述了它,不过是通过名字来描述的:首先通过“该隐”,因为他杀了他兄弟亚伯(参看337, 340, 1179节);就这个故事的内在代表意义而言,“该隐”是指这种信,而“亚伯”是指仁。这信也通过被父亲诅咒时的“含”来描述(1062, 1063节);后来通过“流便”来描述,因为他上了他父亲的床榻(3870, 4601节);又通过“西缅和利未”来描述,因为他们杀了哈抹和示剑人,因此被他们的父亲诅咒(3870, 6352节)。这信也通过“埃及人”和他们的长子被杀(参看7766, 7778节),以及埃及人淹死在红海中来描述。这信还通过“非利士人”来描述(3412, 3413节),同样通过先知书各处的“推罗和西顿”来描述,在那里,“非利士人”表示关于信之认知的记忆知识,“推罗和西顿”表示这些认知本身,无论内层的还是外层的。最后,这信由三次否认主时的“彼得”来代表(6000, 6073e节)。不过,可参看前面关于这信的说明(36, 379, 389, 916, 1017, 1076, 1077, 1162, 1176, 1798, 1799, 1834, 1844, 2049, 2116, 2228, 2231, 2261, 2343, 2349, 2364, 2383, 2385, 2401, 2435, 2982, 3146, 3242, 3325, 3412, 3413, 3416, 3427, 3773, 4663, 4672, 4673, 4683, 4721, 4730, 4766, 4783, 4925, 5351, 5820, 5826, 6269, 6272, 6273, 6348, 6353, 7039, 7097, 7127, 7317, 7502, 7545, 7623-7627, 7724, 7779, 7790, 7950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