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40.有些灵人从天堂被告知,水星灵曾被应许他们会看到主。于是,我周围的灵人就问他们,他们是否记得这应许。他们说,他们的确回想起来了,但他们不知道这应许是不是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作出的。就在他们彼此议论这一点的时候,天堂的太阳向他们显现了。只有那些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的人才能看到天堂的太阳,也就是主;其他人只能看到由此而来的光。一看到这太阳,他们说,这不是主神,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祂的脸。与此同时,灵人继续彼此交谈,但我没有听见他们说的话。这时,太阳忽然又出现了,主就在它中间,被太阳的光环围绕。一看到这一幕,水星灵深深谦卑下来,并沉了下去。这时,主也从那太阳向这个星球的灵人显现,这些灵人为人时,曾在世上看到过祂。他们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因而许多人依次承认,这是主自己;他们当着所有会众的面承认这一点。然后,主还从那太阳出来,向木星灵显现;他们大声宣称,这是主自己;当宇宙之神向他们显现时,他们曾在自己的星球看见过祂。主是天堂的太阳,是那里一切光的源头(AC 1053, 3636, 4060)。主向那些在其属天国度的人如此显现,在那里,对主的爱居于主导地位(AC 1521, 1529-1531, 1837, 4696)。祂出现在右眼层面上方的中等高度处(AC 4321, 7078)。因此,在圣言中,“太阳”表示神性之爱方面的主(AC 2495, 4060, 7083)。灵人和天使看不见尘世太阳,取而代之的是一团黑暗,这黑暗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后面,与天堂太阳,也就是主相对立(AC 9755)。
7089.“后来摩西、亚伦来”表神性律法和源于它的教义。这从“摩西”和“亚伦”的代表清楚可知:“摩西”是指神性律法方面的主(参看6752节);“亚伦”是指良善与真理的教义(6998节)。摩西所代表的“神性律法”表示诸如在内义,因而在天上的圣言;而“教义”表示诸如在字义,因而在地上的圣言。从目前关于圣言内义所给出的解释可以看出区别何等之大。以十诫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严格来说,十诫被称为“律法”;其字义是,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等。但内义却是,要敬拜主,不可心怀仇恨,不可歪曲真理,不可将主的东西归于自己。这四条诫命在天上就是如此被理解的,其余诫命也以自己的方式被理解。因为在天上,他们只知道主,不知道其他父;因此,他们将孝敬父母理解为敬拜主。在天上,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杀人,因为他们永远活着;他们将杀人理解为心怀仇恨,伤害别人的属灵生命;在天上,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奸淫,因此将这条诫命理解为相对应的东西,即不可歪曲真理;将不可偷盗这条禁令理解为不可从主那里夺走任何东西,并将其归于自己,如良善与真理。
这律法,以及整部圣言在天上就是这样;因此,圣言在内义上也是这样。事实上,它还要深刻得多,他们在天上所思所说的,绝大部分无法以人类的言语来表达,因为他们在灵界,而不是在自然界;灵界的事物远远超越自然界的事物,犹如非物质的事物远远超越物质的事物。然而,物质事物因对应于非物质事物,故能用来揭示非物质事物。也就是说,能用属世的言语,不能用属灵的言语,因为属灵的言语不是由物质的话语,而是由属灵的话语构成的。而属灵的话语是由转化为属灵大气中的话语,并由天堂之光的多样性来代表的观念构成的,天堂之光本身无非是从主发出的神性聪明和智慧。由此可见,就真正意义而言,“摩西”所代表的神性律法是什么意思,“亚伦”所代表的“教义”又是什么意思。
4416.在来世,灵人的品质从他们所在的光明显可知,因为如前所述,他们藉以看见的光就对应于他们藉以领悟的光。那些认识真理,也已经确认过它们,却仍过着邪恶生活的人,看似居于雪白的光中,但像冬光那样寒冷。当他们靠近那些居于天堂之光的人时,他们自己的光就彻底变暗,变成漆黑。当他们远离天堂之光时,就有一种像硫磺发出的那种劣质黄光取而代之,他们本人在这光中看似幽灵,他们的真理看似缥缈的影子。因为他们的真理伴有虚假的信仰,这种信仰具有这样的性质:他们信真理,仅仅因为他们能由此赚得地位、利益和名声。真理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只要接受它就行。
然而,那些陷入邪恶,并由此陷入虚假的人则看似居于炭火所发出的劣质光中;这光在接受天堂之光时,就彻底变得幽暗。不过,这些人藉以看见的光照着他们所陷入的虚假与邪恶而各不相同。由此还能看出为何过着邪恶生活的人绝无可能拥有发自诚心的对神性真理的信仰;因为他们就居于充满烟雾的光中,当天堂之光照在上面时,这光就向他们变暗,以致他们既无法用自己的眼睛看见,又无法用自己的心灵看见。与此同时,他们还会遭受极度痛苦,有些人则陷入一种无意识状态。正因如此,恶者绝无可能接受真理,只有善者才能接受。
过着邪恶生活的人无法相信他竟然在这样劣质的光中,因为他看不见他的灵所在的光,只看见他的眼睛视觉所在,以及他的属世心智由此所在的光。他若能看见其灵的光,并能发现倘若来自天堂的真理与良善之光真的流入其灵之光,这光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就会清楚知道他距离接受属这光的事物,也就是信的事物何等遥远,距离吸收仁爱的事物更是何等遥远,因而距离天堂何等遥远。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